继续向后看。
历史就像一盘音乐磁带,每次回溯都有一种往后倒带的感觉,就像80年代守着卡座录音机,想起一首就“吱吱”地倒带到那儿,然后循环播放。
这一首是春秋,书名是《拿得起放不下的春秋史》。
没有特认真地选书,只要是那种轻松点儿但别故事化得离谱、然后稍微厚实一点儿的正史就好,反正读的时候我会时不时百科一下,来补充书里叙事的缺漏。尤其对纷乱的春秋战国史,每方诸侯都有独立的发展线,然后又相互交织一起成为密织的关系网,想梳理和表述清楚实在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春秋始于前771年的周平王东迁。以此作为西周和东周的界碑,是因为骊山之乱中申侯联络西戎叛乱,镐京被破、周幽王被杀,被申侯拥立即位的周平王在一小撮诸侯的护送下狼狈逃到洛邑,标志着周王室威严扫地,自此王权日渐凋敝,天下进入了诸侯崛起、争夺霸主的新时代。
说到春秋,从小就知道春秋五霸,知道文圣孔子兵圣孙子,还知道一些成语典故。而今再读春秋,除了依然醉心于那些鲜活的历史人物、精彩的历史故事,还多了些对春秋历史之宏大、以及宏大历史下之煌煌文化的感触。
今天就是无数个昨天堆砌起来的,中华文化延绵三千多年不断,自有其历史的必然,独安东亚大陆一隅,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丰沃土地不仅给了中国古人自给自足的农耕土壤,也孕育了与之匹配的强有力的农耕文明,而正是在西周到东周这八百多年,从原始的自然崇拜到王侯礼制、从分封建土到礼乐崩坏、从集权变法到百家争鸣,一而裂变、聚而合一,中华文化日渐根深叶茂,在纷飞硝烟中浴火而生。
当然古代的历史文化,也总是蘸着残酷和血腥。王座下累累白骨,一将功成万骨枯,斗升小民总是被涤荡的历史洪流无情地碾压和捶打,化为尘、化作雾,但他们不只是宏大的背景,也是孕育精华的土壤。
图 - 春秋世序图
先说说春秋五霸。
霸主当然主要靠势力,谁的拳头硬、能让一帮诸侯小弟臣服,谁才有资格称霸。但称霸不能自名,一般要举行诸侯会盟,在主持
“歃血为盟”的仪式中执牛耳;而更实至名归的,是得到周王室的赐封,赐礼器、封“方伯”,即名义上可以代天子伐异己、守四方。
前651年,齐桓公主持葵丘大会,周天子派使臣赐其文武胙(祭祀周文王和周武王的祭肉,估计应该是腊肉吧?别小看几块肉,天大的面子)、彤弓矢和大辂(天子专用的共和车,都是后世“九锡”里之物),正式确认齐桓公的方伯地位,使其成为春秋第一位霸主。
前632年,晋文公在城濮之战大败楚国后率诸侯朝觐周天子并向献俘,周襄王亲自接见赐酒,并赐大辂、彤弓矢百、玈弓矢千、秬鬯一卣、珪瓚、虎贲三百人(也都是后世“九锡”之物),册封晋文公为方伯。后世将他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晋文公后,秦穆公雄起,但因晋国一直牢据河东、扼守崤函道,秦东进不得,遂西向扩张,并国十二辟地千里,为周天子报了昔日犬戎灭国之仇。所以前623年,周天子派使臣赐秦穆公金鼓,确认了秦穆公的方伯地位。不过,崤之战惨败晋国之后国力大损,只能退归西陲韬光养晦,但由穆公开启的肱骨人殉制度使之后近二百年人才凋敝,直到战国时秦献公废除人殉、迁都改革,才使秦走出低谷。
秦穆公后,楚庄王一鸣惊人,彼时的楚国,对中原诸侯来说还是南蛮。前606年,楚庄王北伐陆浑戎,然后在周都洛邑大阅兵,威震中原。周天子派大夫王孙满慰劳楚庄王,即承认其方伯的地位;还发生了楚庄王“问鼎中原”的故事。在之后,前597年的“邲之战”上楚庄王大败晋军,饮马黄河,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原霸主。
之后百余年都没有新的方伯。那也是春秋史上难得的一段和平时光,前546年,宋国大夫向戎以一己之力,左右逢源,撮合晋楚和解,共十二诸侯派使节参加了春秋史上第二次弭兵大会,签署了和平协议,竟真的换来中原大地百多年的和平。
不过,随着吴越崛起,争霸的战场转到了南国之地。吴楚争雄、吴越争锋,先是吴王阖闾攻陷楚都、险些灭了曾经不可一世的楚国,接着是吴王夫差大败越国、越王勾践成为阶下囚,再接着是春秋史上最大的反转,勾践忍辱负重二十载后一举剿灭吴国、吴王夫差自尽,一时声威大震天下惊惧。前470年,勾践率诸侯赴中原朝觐周天子,获赐文武胙,册命为方伯。
以上五霸,属于实至名归型的。
其他有实力无名分的霸主还有晋襄公(晋文公之子,崤之战斗全歼秦军,汦水之战大败强楚)、晋悼公(取彭城、建虎牢,收服郑宋二国,鸡泽会盟号令诸侯,邢丘会盟令诸侯进宫,成为无冕天子)、吴王阖闾(柏举之战,千里奔袭楚国,三万破二十万,攻陷楚都)、吴王夫差(夫椒之战大败越国,攻陷越都俘获越王勾践,艾陵之战全歼齐军主力,黄池会盟号令诸侯)等,后人见仁见智。
凡霸主,皆具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因缘际会,彼亏我盈。
地利,齐据东方,进可攻退可守,又有海盐之利;晋据北方,又囊括中原腹地,独占周室京畿;秦据西方,偏安一隅但有广袤西拓空间;楚据江淮,以一国而有中原之广,兼有铜矿之利;吴、越据东南,水泽玉米,独擅锻造之工,越王剑、吴王矛,至今仍然是举世之利器。
人和,雄君良臣。齐桓公有管仲,经济之奇才,独创盐币霸权(相当于现如今的石油美元);晋文公有五贤,自重耳流亡就舍身追随,有文治有武功;秦穆公有百里奚,“谋无不当,举必有功”;楚庄王有孙叔敖,以民为本、农商并举;吴王阖闾政有伍子胥、兵有孙武;越王勾践则有文种、范蠡。

图 -
图解春秋人物事件关系I
图 - 图解春秋人物事件关系II
再说说春秋封建制的凋敝。
封建是封建的掘墓人。没错。
西周开国,分封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诸侯拥有土地、人口和军队,享封国之利、尊诸侯之礼,为周天子守天下、伐四方。但“礼乐征伐天子出”,“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周公旦作《周礼》规范了天子、诸侯、卿、士各阶层的等级制度和作为规范。
可惜看似完美的制度却有着天然的缺陷。以“礼”约束独霸一方的诸侯,忽略了人性逐利的根性。
诸侯国就是独立王国,他们最重要的资源就是土地和人口,周之分封是按照远近亲疏和功劳大小的,封地和人口环境各异、大小不一,虽然初时诸侯还能各安其分,但时间久了贪心难抑,寻机扩大自己的土地和人口,不可避免地产生诸侯国间的土地纷争。而且随着牛耕的普及和铁具的出现,农业生产力日渐提高,出现了与土地高度捆绑的自耕农,使得诸侯对土地的占有欲进一步提高,同时土地上的人口(既是农民也是士兵)对诸侯的依附也越发紧密,于是诸侯的独立王国日渐名副其实。
在诸侯们长期的竞争之中,一部分实力超群的诸侯国必然出现,与之对应的,是依靠诸侯、不思进取的周王室的必然的日渐势微,所谓“礼乐崩坏”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土地争夺是春秋争霸的根源,而土地争夺最终只能靠武力解决,这也是春秋争霸的基本模式。争霸成功的诸侯自然就成了霸主,甚至连周王室也不得不承认这样的结果,于是“礼乐征伐诸侯出”,天子转而依赖霸主,而霸主也需要假天子之威。好在传统的礼制,虽然经常被僭越,但依旧是诸侯各自标榜的幌子(就是既当x子又立牌坊啦),于是春秋时期还依然保留着几分贵族的传统,就比如治国和战争都是贵族的责任和义务,国君、卿大夫,都是上马打仗、下马治国。
春秋的贵族并不好当。首先,想要承担家族荣光、建功立业,必须学文习武,诗书礼乐御射都是必修课(当然也有资本花天酒地、不思进取,如果不介意做个家族不肖子孙的话),这些不仅需要常年修习,而且还要在残酷的实战中证明自己,所以春秋的贵族是有尚武精神的,诸侯、卿大夫驾战车冲锋陷阵十分常见。(春秋的战车驷马,车上三人,居中为车御,控制驷马,是战车的驾驶员,站在车御左侧的车左是主角,负责指挥和射箭远攻,站在车御右侧的车右负责使用长戈或长矛近攻,需要身强力壮,因为战车如果卡住了或陷入泥地了车右就需要下去推车呵)。其次,一入朝堂就身兼为国建功和巩固家族地位的政治责任,不可避免地陷入朝堂的明争暗战,春秋史上上演了太多或残酷或奇葩的宫斗,国君、公子公孙、后妃、宦官、卿大夫、家臣,都可能卷入其中,而且几乎都是以血腥暴力终结的。
春秋涌现了不少闻名后世的卿大夫,除了前面提到的那些辅佐雄主成就霸主的贤臣外,还有赵盾这样独断朝纲,以国君之名会盟诸侯,开创“礼乐征伐大夫出”的“霸臣”。赵氏子孙的赵鞅、赵无恤最终完成了三家分晋的卿大夫上位诸侯。类似的还有从田乞到田常的田氏专权,从架国君为傀儡到最终取而代之。
从诸侯争霸,东周封建大厦的根基就已经开始动摇了,而诸侯国从君卿分权演进到君权集中、再到晋齐卿大夫取国君而代之上位为诸侯,周的封建大厦就彻底坍塌了。
最后再说说文圣、兵圣吧。
文圣孔子,开私学之先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名师高徒、桃李天下,无愧第一教育家。引“仁”如“礼”,独创“儒”学,著《春秋》、修《周易》、定六经,后世传扬不衰,乃至成为修身齐家治国之本,成为中华文华之基石,无愧第一思想家。
兵圣孙子,一部《孙子兵法》十三篇,开兵法先河,震烁古今,千年来拥趸无数。“兵者,国之大事…”,一部兵书,开宗明义的竟是“慎战”的思想;“兵贵胜,不贵久…”一语道破兵锋之后是国力的比拼;“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点破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兵者,轨道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兵之形,避实而击虚”,“乘人之不及,攻其所不戒”,“主不可以怒而兴师”,“非仁义不能使间”…
有思想有实践、有战略有战术,包罗万象、字字珠玑,数千年无出其右。

图 - 图解文圣、兵圣
春秋之后是战国。
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不那么分明,但学界大多倾向于两个时点:一是前453年,赵、魏、韩三家分晋、晋国名存实亡;二是前403年,赵、魏、韩被周王室正式封侯立国、不久便瓜分了晋国。无论哪个时点,都标志着历史从少数诸侯霸主时代过渡到了七雄并立势均力敌的时代,也标志着东周封建体系的解体,诸侯国称王集权、变法图强成为新的时代特征,而随着诸侯国纷纷称王,王天下、大一统就成了争霸的终极目标。

图 - 春秋时期地图

图 - 春秋后期地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