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点头镇柏柳村探源福鼎大白茶

标签:
舒曼茶话 |
分类: 散记 |
(西湖龙井资讯平台4月26日讯)24日晨起,霞光为福鼎太姥山的初春妆点着一种妩媚,开始泛绿的茶园与眼前飞过的白鹭形成了一道倩影。汽车在山间乡道上前行,几十公里的路程在车内谈笑风生中似乎变得毫无距离感。进入点头镇柏柳村时,老远就看到梅相靖老先生和他儿子在村口等候。
梅相靖老先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福鼎白茶唯一一位手工制作技艺传承人,央视播放的《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纪录片里,就有梅相靖先生讲述福鼎白茶制作流程的身影。据说梅相靖老先生祖业为茶,世袭家法,延续至今。如今其子亦已接班,父子全心全意致力于大白茶的制作工艺。
柏柳村栽培大白茶的历史已有一百多年,在《中国茶叶品种志》一书中,福鼎大白茶与福鼎大毫茶两个品种被列在77个国家审定品种的第一位和第二位。福鼎茶办副主任杨应杰介绍说,业内所言“华茶1号”和“华茶2号”就是指大白茶与大毫茶的区别,这两个品种就是从点头镇走出来的。柏柳村里的家家户户都与大白茶有不解之缘。正因如此,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把柏柳村视作“中国白茶第一村”。
也许,柏柳村茶农能引以为荣的,正是耸立在村口,并且由时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刘枫题写的这块“中国白茶第一村”石碑,为柏柳村打上一块福鼎大白茶真正意义的原产地标志。“今年会是一个好收成。”嫩嫩的茶芽已有了雏形,梅相靖老先生在茶园里满怀信心地对我说。
走出茶园,梅相靖老先生邀请至村中一处老建筑之内的“白茶作坊”参观,这座老建筑标注门牌为“柏柳村中洋4号”,是村里保留最早的白茶做坊,为了拍摄《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纪录片,看得出,老房子留下以旧修旧痕迹。
在烘焙屋,梅相靖老先生显得非常尽兴,从白茶的晾青、萎凋、渥堆、炭火烘焙等古老白茶制作流程,向我们娓娓道来。从梅相靖轻轻的话语里,倒是让人读出了他当年为传承白茶制作技艺的奋斗经历。
梅相靖老先生是清末民初福鼎著名茶商梅筱溪的孙子,在梅相靖家里茶叙间,我很有幸看到梅相靖还保存着其祖父梅筱溪在1947年手书自传体日记——《筱溪陈情书》,从这本手书中让我也见识了梅筱溪的书法功底,并为之赞叹。
早在1915年,梅筱溪携柏柳村白茶踏上前往南洋的艰辛途程,漂洋过海,把福鼎白茶销往世界。回国后受到茶学专家、时任福建省农林公司总经理庄晚芳的委派,在福鼎建设示范茶厂。福鼎茶办杨应杰对我说,对于梅筱溪的这段包含心酸的经历,他正在着手研究《筱溪陈情书》里的茶事细节,以求从一个侧面探究福鼎白茶在清末民初的容颜。
在和梅相靖老人交流中了解到,其祖父梅筱溪有四个儿子,梅相靖父亲最小,毕业于福建师范学校。可惜因年早逝,在32岁去世,当时的梅相靖才只有5岁。实际上,梅相靖的白茶制茶工艺是从其伯父手上传承下来的。
柏柳村尚有梅相靖祖上老宅,梅相靖太祖父梅光国祖宅院落,虽然陈旧破落,但依旧完好,至今梅嗣后人居住其中,倒也其乐融融。而梅相靖祖父梅筱溪老宅却已变得荒芜不堪。我们站在老宅的庭院中,聆听梅相靖老先生讲述祖上经营白茶艰难路程,无不为之感动。我们从其残垣断壁上,依稀还能见到当年这座大户人家海外做茶贸易的辉煌影子,对于眼前早已部分倒塌的木梁和窗棂,岁月的无情依然让我闻到了福鼎白茶在炮火洗礼中所散发出特有的芳香。
告别梅相靖老先生和其祖上老宅,在前往磻溪镇“品品香”有机生态茶园的南广基地途中,我一直在试图解答这样一个问题,通常而言,点头镇柏柳村是“大白茶”(华茶1号)发源地,位于同镇的汪家洋村则是“大白毫”(华茶2号)的发源地。但从广义而论,由于点头镇与白琳镇的有些村落在行政规划上几度异合,许多村落交相毗邻,单一的一个村落已经代表不了一种茶叶史的文化脉络——无论是“福鼎大白茶”还是“福鼎大白毫”,也承载不了“大白茶”抑或是“大白毫”的文化含量。
我始终认为,打开福鼎白茶整个文化脉络的大门进行梳理,有关大白茶和大毫茶的“发源地”研究,即所谓柏柳村和汪家洋村的“发源地”现象,是没有唯一性可言,也没有“舍我其谁”的定论,其个体村落难以指认明晰线路,这只能代表一个时期的文化和历史含量,它们与太姥山的茶文化历史永远是息息相关的。而对于整个太姥山茶文化历史研究进展,今后也许还会出现其他传承之源,但这并不妨碍已有传承人的历史地位与制茶业绩。
这是梅相靖保存着其祖父梅筱溪在1947年手书自传体日记——《筱溪陈情书》。
柏柳村“白茶作坊”焙火屋。
几百年历史的“白茶作坊”重洗仙颜。
梅筱溪老宅:早在1915年,梅筱溪携柏柳村的白茶从这里出发,漂洋过海,把福鼎白茶销往世界。
由于福鼎大白茶诞生于点头镇柏柳村,这里被誉为“中国白茶第一村”。
这是当年梅筱溪在国外靠白茶发迹后回到柏柳村在自己老宅里所盖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