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月圆,禅起茶香

标签:
舒曼茶话 |
分类: 散记 |
乘筏九曲溪涧,追源大红袍母树,走进天心永乐禅寺,探究茶洞中的氤氲,心伫水月亭的情思……清风摇曳,溪水筏流,沐浴在山清水秀、岩峰环抱的山谷中,这一路欢喜而来,心情犹如一杯飘逸的武夷岩茶,任运自在。我在九曲溪流连绵不绝奔腾声中,似乎闻到那充盈着缕缕“岩骨花香”般的岩韵,感受着“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的文化魅力,最后落脚在一味清净、法喜禅悦的内心世界里。天心禅寺,茶洞,水月亭,刚刚走过,回头一望,心领神会,此时此景若用一盏茶汤把这三个景点随心置入,耐人寻味,禅趣无穷,构成了武夷山“天心月圆,禅起茶香”的悟道因缘,实在是令人叫绝。
天心禅寺与“大红袍”的渊源颇深,武夷山“大红袍”若无天心禅寺佛祖的愿力加持,若无扣冰禅师的心印契合,若无超全法师的“一宵茶话”,也就没有了“岩韵”中的韵外之“韵”。难怪天心禅寺中一联有云:“祖师本无意将岩骨花香信手煮成大地乳汁,禅寺应有缘把灵芽珍木随心看作自然使者”。妙哉!这时,大红袍茶不仅仅是普通的一杯茶,而是“大地乳汁”,“自然使者”,这不正是“大红袍” 特有的文化命脉吗?
天心禅寺的“天心”两字原名为“山心”,原因是它地处武夷山风景区的中心,而改“山心”为“天心”的理由是因为“天心”有“犹天之枢极也”之意。“天心”更能代表佛理中论心修为、明心见性的思想,也更能符合禅机中心韵自成、心容万物的自由遐想。“天心”可妙用!天道则人道,“天心”则人心,能否参破此道理,各有心会,所谓“知之而不可知”,实际上便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个体心会。由于天心禅寺和“大红袍”的这层因缘,构成了天心禅寺“以茶安心”的不二法门。此时的大红袍茶是一种载体,而所谓“以茶悟道”呢?所悟的原来是“自心”,通过一杯茶来安住你一颗驿动之心。继而在你的生涯中以一颗平常心凸显出自己的本来面目。
“天心”何意?修心、净心、悟心、安心,待到心已登峰,何惧“心”无成!
禅可净心,禅可安心,禅可修心,禅可悟心,茶亦然!习茶、习禅同是不二法门,这实在是禅的魅力,也是茶的魅力。品一口天心禅寺的大红袍茶,恰似进入一种处处是禅机的妙境,又何愁不是——时时是欢喜,日日是好日呢?
“此处安心是吾家”,想起苏东坡的这句话,不正是让一颗驿动的“心”回归到净土的境界吗?正所谓一心不乱,心佛不二,即心即佛,即心即茶。
有道是:以茶净心,心净国土净;以茶安心,心安众生安。此乃“天心”之要义也。
茶洞,位于武夷山仙掌峰下,九曲溪涧,我原以为所谓茶洞是一个天然之洞。钻进去可观茶树,超乎想像的是,所谓茶洞是由笋峰、隐屏峰、玉华峰、仙游岩、晒布岩等围起的一个自然的小天地,在此小天地中,居然也是山峦重重,涧壑深深,岚雾茫茫。原来茶洞的可观性在于指向一个更为广义上的“洞”——洞外之洞,在于两者一片迷蒙而形成诗意朦胧的山水画,韵致幽雅。颇有一番 “洞天深处饱烟霞”(明·王越)的意境。据史料记载,自宋以来,茶洞吸引不少文人雅士在此筑室隐居,汲九曲溪流,箑动炉火,听松涛飕飕,举瓯徐啜,不觉两腋清风生起。待到神魂俱韵时潜心著述,笔下流淌着人间尚有烟火的感慨。清代有学士董茂勋曾在茶洞筑“留云书屋”,每日煮茶品茗,成就了一部24卷的《武夷山志》。传说中的武夷山人工植茶第一棵便是诞生在“半天腰”的茶洞中。当然,茶洞的意涵不仅在茶,其蕴含着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架构了武夷山文化另一番茶起烟云的风景线。难怪赵朴初先生在1990年10月31日到此一游后感叹道:“茶洞外疑有茶烟”。给人以一种蕴藏深邃的哲理遐想。
沿着“云窝”(武夷山另一景观)向上走,在一面陡峭得疑似鹰击长空般的象形巨大岩石下,出现了当年朱熹与文友们把茶赏月,吟诗作对的水月亭。水月亭正面对着清澈透亮的九曲溪,在此凭阑,云海茫茫,群峰悬浮,九曲蜿蜒,尽收眼底,你似乎站立于一幅淡雅的水墨山水画之上,愉悦舒心,益思开慧,令人心胸广开,灵思涌动。听导游说,水月亭之名是在此把茶赏月,你能看到四个月亮的缘故。我在想,满山黛色,月光如泄,自是文人对月的追求和吟咏的对象。古人云:“月是何色?水是何味?”若再添加一句“茶是何香”?岂不构成“色、香、味”的茶的基本要素吗?我在水月亭上默默念之,顿觉心中舞出的却是不能言传的四个“月亮”:一个在水中,一个在天上,一个在杯中,另一个是何解?当下廓然明了,此时的水月亭不正是与天心禅寺、茶洞三点串联归“一”吗?难怪禅宗有言:“一法圆通一切法,一性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月,一切水月一月摄。”
月看水,水摄月,云看山,山罩雾,雾落茶,茶入水,水盛月……这一切均回归到了“此即真如含一切”(《宗镜录》卷四)的法理之中。
试想,入夜时分,月朗星稀,挂在天上之月掉在了清澈拂动的九曲溪中,若隐若现,煞是鲜活灵动。把盏品茗,月入杯中。杯中有月,月中有我,我又在茶中,构成的恰是“心与万法一如,是身心一如”的茶与禅所具有的同一兴味吗?
当下,听数声天心跳动,不觉耳根清净;
当下,品一杯武夷岩茶,顿觉眼界俱空。
此时此刻此地中,惟有当下最美。
此时再问:月在何处?
月只有在心中!
天心、茶洞、水月不劳寻觅,自在心中呼唤而出。圆月本非天心,当你端起天心禅寺的一杯茶而放下一切时,忽然觉得,本非天心月已满!
“有人问我其中意,云在青山月在天”。这是禅意,也是茶意;“睡起有茶饥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这是茶意,更是禅意。
天心禅寺山门外的竖石上镶刻着赵朴初先生的一句话:“万语与千言,不外吃茶去”。想想也是,世间一切事,说一千道一万,不就是为了得到一杯能够安心的茶吗?
这个时候当我再重新解读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这句话,以及重新审视武夷山大红袍茶的文化魅力时,心会即出,不由吟出一句“武夷聚三教三教三理三文化,天心开一山一山一水一壶茶”的感怀。
武夷山,千年岁月之甘苦,溶进“自心”的一杯茶中;千年儒释道之文脉,凝聚在淡淡的茶色中;千年武夷之“岩韵”,留在了我们的舌尖上……
每当天心月圆时,禅,无处不在;茶,无处不香。
此时此刻,禅,随天心而来,你在禅中;茶,随月圆而来,你又在茶中。
天心月圆,禅起茶香!您,“吃茶去”了吗?
(2009年5月舒曼游武夷山九曲溪、天心禅寺等有感,舒曼茶话写于2009年5月石家庄清茗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