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微软亚洲研究院中科大联合培养实验班 |
分类: 文化 |
编者按:一个是软件巨头,一个是著名学府,历经十余年合作,会产生怎样的火花?一个群英荟萃,一个英才济济,他们会谱写怎样的教育新章?2010年,一个响亮的名字:微软-中科大联合培养实验班宣告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微软亚洲研究院一次华丽的握手。
培养喜欢做研究的人
联合培养班需要什么样的学生?聪明?睿智?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研究员会告诉你:潜力。每年招生的时候,他们前往中国科大,和学生聊学术,聊特长,聊人生,聊理想,考察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他们招或不招,招多少,生源质量就在那里;学生面试两次或者三次,导师就在那里。研究员面试学生的潜力,学生选择导师的研究方向。学生通过面试以后,就会进入研究院的各个研究小组,在导师的指导下参加一线的科研实践。
科研,听起来很厉害的样子,很容易让人将它和高科技、人才挂钩。研究院为何不直接选择那些成绩很好的学生培养呢?霍强研究员认为,一个人选择读博士,一定是他喜欢做研究,读博很辛苦,不喜欢的就坚持不下去。选择科研就像选择女朋友一样,要找到自己的真爱,找到了真爱,脑子里就会一直想着某个问题,可能在某个瞬间,就蹦出来一个很好的想法。在谈及学生培养时他说,作为导师,我们要始终关注学生,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把自己读博时想要从导师那里得到的都给予学生。联合培养班想要招收和培养的,也正是这样喜欢做研究的人。
图灵奖得主Edmund Clark与联合培养班学生座谈
“软硬兼施”,学有所用
在研究院上课?听起来不可思议。一个连黑板都没有的地方怎么上课?是的,培养班的学生不是要上课,而是享受研究院为他们精心设计的一系列的课程大餐。
刚入学的学生就像一群懵懵懂懂的孩子,参加的科研训练较少,还不明确自己的研究兴趣所在。研究院的一线研究员都会为培养班介绍前沿的研究领域,分享科研经历,帮助学员寻找他们的兴趣所在。例如高级软件工程这门课程,它由微软亚洲研究院首席开发经理邹欣老师讲授。邹欣老师驰骋在微软项目开发的战场已经15年,对于授课也颇有心得,曾在北大、清华等高校授课,内外兼修,挥洒自如。他的课就像一场表演,集知识与诙谐于一体,让学生流连其中。此外,研究院还开设了科技英语课程,轻松的学习环境,给了一个又一个腼腆的技术达人自由表达见解的机会。
邹欣老师&培养班学生开发的产品
课程之外,每个学生都会跟从一位导师参加一线的科研实践。学生在这里与导师进行零距离接触,导师也能够及时地发现学生的问题并给予指导意见。经过一年的培养,不少学生都能够在这里投出自己的第一篇学术论文。
硬技能和软技能两方面的培养是联合培养班最鲜明的特色。投身科研,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也需要与人协作;努力学习,不仅要徜徉在一张书桌,更要展示自我。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优秀对于研究院的人而言只是一种习惯。研究院就像一个学术的大熔炉,汇集了中外各个研究方向的大牛。联合培养班的学生可以在与他们一起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而优秀是没有人的界限。只要你有着海纳百川的心胸,就一定可以采百家之长。
培养班的宋哲同学在谈及一年的学习经历时说到,进MSRA是我第一次进实验室,作为本科生真的是非常幸运,一下就能受到各个领域世界前100甚至前10的专家学者亲自指导,进行研究。这里经常会有国际知名的研究员、教授来访问演讲,有时大型的学术会议也会将分会场选在这里(如Ubicomp2011和SigIR2011)。总之这里的学术氛围是相当的好。他甚至风趣地说,哪怕自己最后仍然变不成小牛,至少也是见过牛的。
路漫修远,上下求索
微软创建联合培养班,就像当年创建黄埔军校一样,是希望能够培养出一批真正优秀的人才。“校长”吴枫研究员这样说道:从创新性人才培养来说,应该从硬学科和软学科两个方面入手。从硬学科,我们的计算机课程和平时的科研活动可以说做的很好,但软学科,软技能,比如领导能力,感染能力,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将来会为同学提供更多的机会,公司也有这样的条件。我希望三四十年后,在计算机领域信息领域的很多高技术人才都曾受益于这个班,他们可能是各行各业的,可能在技术部门,可能是CEO,也可能是国家领导,不论如何,希望他们对整个领域能有推动作用。
大学培养了人的价值观,给予了他们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临近毕业的大四学生基本完成了课程的学习,他们亟需一片资源充足的沃土来孕育心中憧憬的的那片天地。联合培养班要做的,就是充分挖掘他们多年的积累,指导他们完成学习到科研的转变,让他们学会寻找并独立地追求自己的事业,为他们提供一个从学生变成学者的跳板。
相关阅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微软亚洲研究院与清华大学十三载合作纪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欢迎关注
微软亚洲研究院人人网主页:http://page.renren.com/600674137
微软亚洲研究院微博:http://t.sina.com.cn/ms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