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盛满时间的空酒杯——跟张峥副院长读技术(三)

(2010-07-01 08:58:26)
标签:

微软亚洲研究院

阅读技术

文章导读

关注技术

最佳技术读物

张峥

it

杂谈

分类: 技术

盛满时间的空酒杯——跟张峥副院长读技术(三)

引子:从科学到技术

活在虚拟的当下——跟张峥副院长读技术(一)

让我们暂时离开科学,来关心一下科学的小表弟——技术。但是,让人略感失落的是,《美国技术写作精选2009》瞄准的不是未来,而是当下。不过,细细读来,就像编者说的那样,当下已经足够让人兴奋、迷惑甚至……恶心。

 

正如崔健所说: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快。

 

一本书的精华,在这里慢慢向你传递。

 

这个集子的重心定位在网络和文化、网络和生活的纠结地带。没错,纠结——我想不出用更好的词汇来描述这种状态。比如说:是失语还是(习惯性地)亢奋?我们的大脑是不是正被一个叫Google的磁头格式化?是每三分钟造出一个“新”意义,向网络深处插起一杆“新”大旗,还是彻底失去罗盘找不到北?

 

“后现代”这个字眼你就是不明白也明白:欢迎来到后现代的嘉年华。告诉你,从昨天起你就已经住这儿了。挑剔点说,这个集子的编辑有些问题,在这里我对次序做了些调整。

 

下面让我们跟随张峥副院长一起,阅读技术——

 

Gin, Television, and Cognitive Surplus, by Clay Shirky, from herecomeseverybody.org

《盛满时间的空酒杯》,作者:Clay Shirky,选自:herecomeseverybody.org

 

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先请你回答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如果从今天开始,每天多了八个小时,你的生活会如何改变?

 

我的生活我做主,这每天八小时的礼物你会用得好好的。是吗?

 

可能不见得。我相信,兴奋劲儿过去之后,空虚感会潮水般地填满这多余的八个小时。就像是一桌过于丰盛的自助餐,你东张西望不知如何下手,塞满了肚子却还是觉得亏得慌;或者是一个潮湿闷热的热带丛林,你一直在走,却不知要去哪。

 

Clay Shirky的这篇文章里有趣的一点,就是提醒读者——这一点是那么地不证自明,结果被忘记得干干净净——所谓”free time”(自由时间)是可以被生产出来的,而且将不断地被生产出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效率的提高,自由时间越来越多。我们失眠在这过多的时间中,不是不知如何打发它们,而是不知道如何有意义地去打发掉。

 

剩余,变成多余。

 

这样的多余曾经袭击过我们一次。当工业革命把所有的农民圈进城市,我们变成流水线上熟练的部件,时间就像新鲜的果汁被挤得喷射出来,或者——是烈酒。很久以前有位学者提议,在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文明新纪元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技术”不是别的,而是杜松子酒的酿造和推广。所谓人生几何,唯有杜康。面对这突然出现的剩余时间,只有推杯换盏,才能让人晃晃悠悠地把持住。

 

过了很多年,这些多余才被慢慢消化掉,变成歌剧院,变成百老汇,变成电影院,变成博物馆——端的是摇摇晃晃,且醉且醒。


盛满时间的空酒杯——跟张峥副院长读技术(三)

杜松子酒

 

二十世纪到现在,技术愈加发达,效率越来越高,紧张而规律的五天工作日普遍实行,在制造更大的心理压力的同时,也生产出更多的自由时间。为此,大众的第一反应,是急需更强大的杜松子酒,把自己放倒在不断的微醺之中,让那些多余的时间蒸发掉。完成这项艰巨任务的尖刀连,正是电视肥皂剧。据统计,美国人一年花在肥皂剧上的时间有两千亿小时之多。

盛满时间的空酒杯——跟张峥副院长读技术(三)

 生活大爆炸

 

按Shirky的推理,人们会从肥皂剧的迷魂药中慢慢苏醒过来,找到杀死这多余时间的灵丹妙药。人们将高举鼠标,昂首冲进网络,袭击传统媒体的生产模式。他们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消费者——坐在电视机前被喂养的小白鼠,他们将积极参与生产,积极地共享,他们要做主人。

 

真是一套非常、非常可爱的逻辑。而且,必须承认,在不少重要的领域,变化正在发生,或者已经引发了根本性的变化。

 

就像维基百科中的词条,足以挑战传统百科辞典的权威性,而且实时而新鲜。在我这些文章中如果需要给出某些概念的出处,这部完全由网友来写作、更新和维护的现代百科,是我的首选。对维基百科的作者来说,参与这个项目没有任何名利上的诱惑——他们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来消灭掉原本会花费在肥皂剧上的多余的时间。

 

而维基百科整个工程的工作量,大概是一亿个人工小时。这似乎是个天文数字,但消耗在肥皂剧上的时间足以支持两千个维基百科。

 

Shirky的这套演算之所以有些乌托邦,是因为从消费到共享到创造,成本是急速增加的。有统计表明,只需要轻轻一键,完全是举手之劳的网页推荐(比如Digg),其参与率也在可怜的0.05%左右。而创造的门槛就更高了,Youtube里面最顶尖1%的视频,比腰部以下全部加起来的要多几百倍。技术上的进步在于把创造的门槛尽可能放低,再往后,就要看天赋,而不仅仅在于参与的愿望和热情。

 

而在中国,房子这座大山正压得年轻人喘不过气儿:没有自由,还能提什么自由时间?

 

所以我的第二个问题是:假如可以每天白赚八小时,却必须一生放弃三十年,你的生活又将如何改变?

 

Why I Blog, by Andrew Sullivan, from The Atlantic

《为何博客?》,作者:Andrew Sullivan,来自:The Atlantic

 

你被绑架了。绑架你的不是别人,正是你的博客。

 

不写,累;写,也很累——听过不少人这样说。那,为什么要写?

 

如果你带着这个问题去读Sullivan的这篇文章,抱歉,没有答案。“为什么*我*写博”这个标题里面,重点是当中那个“我”。这是因为,Sullivan不是一般的博主,这个哈佛政治科学系毕业的博士,他每天经营的博客Daily Dish(每日一餐)夺得了08年美国网博大奖的金牌。

盛满时间的空酒杯——跟张峥副院长读技术(三)

Andrew Sullivan

 

但Sullivan 并不是在宣读他的获奖感言。他本来就是一个传统媒体人,在老牌杂志The New Republic里工作多年。但从2000年起,他就成了第一代博人在网上冲浪。作为一个资深的两栖媒体人,在这里他要向读者们坦陈的,是他所认识到的传统媒体和博客这种新媒体之间的张弛和矛盾。

 

对Sullivan来说,在网上开博,首先蒸发掉的就是从校验到编辑到发稿那些重重关卡,在博客上他独自一人直面读者。这种新媒体带来史无前例的自由,带来言说的权力和快感,带来更多的读者,也带来无穷的压力。聚光灯下,纤毫毕现,一丁点的瑕疵都逃不过挑剔的读者。

 

而博客的生命力来自博主的个人魅力,扎根于独特的观点和视角。博客,在形式上是绝对的民主,在内容上却是绝对的个人。

 

而且,你将没有截稿时间,截稿期永远就是现在;你的焦虑,你的忧伤,你的愤怒,你的智慧,你的幽默……当所有的这些在你滚烫的大脑中翻滚,你必须立刻锻造一段文字,在点击”发布”的那一刻这些字将箭一般地飞离,裸奔从现在开始,观众早已入座……

 

你为你的粉丝写,也为你的论敌写;你必须提供链接,所有的传说都必须有出处,你的博客是翻滚的博客世界里的一个节点,被孤立才是真正的死亡。所以:

 

“写博也是放下你自己的字,举在一臂之外仔细审视。放下它,让它在它自己的世界里去浮动,然后让其他人,其他的字,帮助它找到自己相对真实的位置。”('To blog is therefore to let go of your writing in a way, to hold it at arm’s length, open it to scrutiny, allow it to float in the ether for a while, and to let others, as Montaigne did, pivot you toward relative truth.")

 

穿上红舞鞋,还要披挂一身,随时应战,如何不累?

 

博客世界的精彩,不能掩盖它的原罪。就像所有后现代的产物,它们太迅速,太即时,缺乏提炼,诚恳有余,深刻不足。如果要有仔细的思考,Sullivan说,就如同他这一篇自白。然而对于这样的文章,博客绝对不是一个好的载体。

 

就像爵士乐和古典,博客和传统文章的关系是并存,而不是替代。

 

这是一篇很有文采,也反思得非常透彻的文章,推荐。

 

但这篇文章缺乏普适性。不要忘了,Sullivan是个媒体人,他的博客要踩中热点,不能落下一个拍子。他对博客的反思,完全立足于新闻工作者的立场。

 

那让我们绕回来——“Why YOU Blog? ”你,为什么写博?

-----------------------------------------------------------------------------------------

注:图片均来自网络。

 

作者介绍:

张峥,2002年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多媒体组,目前是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负责系统和网络研究领域。1984年就读于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系;1987年作为复旦大学首批本科跳级的13名学生之一进入研究生课程;1990年赴美国德州大学达拉斯分校留学;1992年获硕士学位后,于1993年春转至伊利诺思香槟分校求学,并于1996年秋获得博士学位。此后,张峥一直在惠普中央实验室工作,其研究领域涉及高性能超级计算机系统结构和大规模分布式系统。张峥也是网络杂志《新语丝》和《国风》的创办人之一,以竹人”为笔名主持编辑《海外留学生年度诗选》首二卷,并曾在《国风》主持《艺廊》及《半瓶诗铺》专栏。

 

欢迎关注软亚洲研究院微博http://t.sina.com.cn/msra 

 

相关阅读

科学导读一箩筐——跟张峥副院长读科学(一)

当科学照进现实——跟张峥副院长读科学(二)

科学之眼看战争——跟张峥副院长读科学(三)

科学与未来之约——跟张峥副院长读科学(四)

动物科学大观园——跟张峥副院长读科学(五) 

飘浮在时空中的大脑——跟张峥副院长读科学(六)

失去记忆的陨石——跟张峥副院长读科学(七)        

活在虚拟的当下——跟张峥副院长读技术(一)

设计一个上帝——跟张峥副院长读技术(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