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微软亚洲研究院
微软亚洲研究院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4,090
  • 关注人气:10,9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下一个十年并不遥远

(2009-08-24 22:51:37)
标签:

微软亚洲研究院

研究员故事

十年历程

李世鹏

多媒体计算

分类: 人才

作为一种文化和传统,微软公司会给工作满十年的员工颁发奖杯,以纪念和感激他们对公司所做出的贡献。在6月底举行的季度性全院大会上,洪小文院长给资深员工李江博士、李世鹏博士亲自颁发了十周年水晶奖牌予以表彰。他们两位几乎伴随着研究院一起走过了十年,下面请看李世鹏博士与微软的难忘故事。

 

作者:李世鹏   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 

 

下一个十年并不遥远

在十周年颁奖仪式上,和研究院的领导团队及家人在一起分享荣誉

 

当有人问我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呆了几年了?我说很简单,只要看看我大女儿几岁了就知道我在研究院的年头有多久了。十年前,我在位于美国新泽西州的Sarnoff公司多媒体技术实验室任研究员,当我大女儿出生仅一个月后,在张亚勤的推荐和鼓舞下,我便怀揣着一颗海外游子的中国心跟随他来到了微软亚洲研究院。那时候Sarnoff公司的CEO试图用重金挽留,可是我固执的回答却让他找不到继续说服我的理由,我说:“我是中国人,迟早都要回去的”。

下一个十年并不遥远

 微软亚洲研究院创建之初最“老”的一批战友们

 

临行前,这位CEO还特意打电话给张亚勤,略带“威胁”地说:“希望李世鹏是你带回中国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员工。”现在想起来还是挺有意思的。那个时候研究院人丁稀少,还不到10个人,我是在总部的微软研究院办理入职手续的。之后,我阔别妻子与女儿,孑身一人回到中国工作。伴随着女儿在美国成长的足迹,其实也记录了一条我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开辟职业生涯的轨迹。

下一个十年并不遥远

2000年和同事们一起分享科技日报对研究院的报道 

 

 最享受“头脑风暴”的时光

 

在研究院十年来,很多事情发生了改变,但是唯一不变的是,微软亚洲研究院仍然是一个让我每天清晨能够为新奇的技术而激动醒来的地方。这么多年来,我最享受的就是与同事在一起讨论问题进行头脑风暴的时光,每每沉浸在那样的思维火花恣意跳跃的场景中,在陶醉于别人的新奇想法的时候,他们的观点成为了我思考的光源,并让我激发出很多奇怪的想法。

 

我觉得热爱做研究很多还是缘于自己的天性使然。我就是比较喜欢每天能做一些与往日有所不同的东西。我每天睡觉的时间不多,但是一到头脑风暴的时间我就非常开心,身上的每个细胞都好像在那个时间突然打开似的。研究院给我们提供了非常自由开放的科研环境,也为我们做许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提供了理想的平台。勇于冒险,敢于挑战,是研究院这么多年来形成的一个良好的学术传统,这也是研究院真正吸引我的特质。

下一个十年并不遥远

2000年在北京近郊offsite时,与同事在一起做Team Building,我们当年是那么年轻

 

 回首十年路

 

回想这十年,我感觉最大的成绩就是带出来了一个世界一流的研究团队。十年中,我创立或管理了四五个研究组,包括网络多媒体组、多媒体通信组、无线与网络组、视觉计算组以及多媒体计算组等等,也培养了四位主任研究员、十几位研究项目负责人,以及三位麻省理工学院<Technology Review>上的世界上35岁以下年轻创新者荣誉获得者(先后有张黔、郑海涛、华先胜等研究员获得)。看到众多的来自国内的年轻研究员现在成为研究院的骨干或者其他学术机构的带头人,我心里无比荣耀。我对我们国家的未来和研究院的未来充满了信心。甘为人梯是我最喜欢做的事情。

 

回顾在研究院的十年研究之路,我们团队创造出的成绩依然记忆犹新,我由衷地感谢我们团队带给我的每一次惊喜:我们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率先在MPEG国际标准里贡献了来自中国的第一项技术,可谓零的突破。我们发明的可伸缩视频编码技术领先世界,成为新一代视频编码的一部分。我们开创的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图像和视频编码技术开创了编码领域的新天地。我们的肖像视频技术可能是世界上最早在手机上实现视频通话的技术,可以在2G手机上流畅传送音频与视频。这项技术后来成为麻省理工学院<Technology Review>上关于微软亚洲研究院——世界上最火的实验室专刊的封面。微软BING搜索里视频搜索的动态缩略图,以及Windows里的自动视频编缉技术也是来自我们研究组。此外,奥运会上CCTV.com的P2P 广播技术、情侣手机等技术,也来自我们的团队。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利用人体传感器的数字健康技术、新一代图像和视频搜索技术、多媒体广告技术以及能给云计算带来革命的用户界面虚拟化技术也都领先于世界,并即将成为微软核心产品的一部分。另外,这些年,我们团队在国际知名学术会议上荣获了近十篇最佳论文奖。

下一个十年并不遥远

在2003年微软技术节上,向比尔·盖茨做技术演示,这也是我离盖茨最近的一次

 

还有令我自豪的是,我的团队十年里和亚太区各大高校一起培养了近三百位多媒体专业的博士和硕士学生。他们今天在各个公司和单位起着带头作用,很多人正为我们国家的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还有一点令我欣慰的是,我们团体对我国的AVS标准的制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的团队,我的亲人

 

十年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里是一段漫长的里程,没想到在微软亚洲研究院一晃就是十年,我相信与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相依相守还会延长直至永远,因为它已经成为我生命中的一种印记。记得刚来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早期,我们仅仅是一个不到十人的团队,由于对研究院到底能做出什么心存疑虑,或者是不够自信,所以凡是需要介绍自己的地方,我都比较窃窃地说自己来自于微软研究院。时隔若干年,突然有一天,我发现但凡要介绍自己的时候,“微软亚洲研究院”已经是闪现在脑海中的第一选项,反而不大乐意只说来自微软研究院,因为在情感上我与“微软亚洲研究院”已密不可分。

 

这么多年来,我和妻女长期两地分居,隔海相望,平时只能借助在美国出差的机会顺道和家人团聚,所以每年我大概只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跟家人在一起,而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与我的团队朝夕相处。我经常跟我的同事开玩笑说,你们不是我的亲人,却甚是亲人。从相处的时间上就能看出来,你们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重要:)。出于家庭的考虑,其实我曾经动过几次回美国与家人团聚的念头,但是情感和职责的天平,还是让我坚守在原来的岗位,因为我拥有着一个令我感到骄傲的团队,与这么一群怀揣着梦想的同事一起工作让我感到无比快乐。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团队也需要我,作为一个元老级的员工,我经历了研究院几任院长的升迁,组织架构的调整与波动在所难免,而每每在这个当口,就需要像我们这样的元老挺身而出,凝聚起团队新兴的力量,迎接多方面的压力和挑战,当然这其中更多的是对自身的挑战。

 

我很庆幸自己选择了一个恰当的时间做了一件无比恰当的事——回国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建设起了今天的微软亚洲研究院。我相信当我年老时回望往事的时候,这段经历将是我无比骄傲的一份记忆,特别是回忆着那些可爱的人与那些有趣的事。在这个十年的光景里,我也要特别感谢我最大的精神支柱——我的爱人和女儿,是她们的爱与宽容,让我能忍受住在异乡的孤独,专注于自己热爱的计算机研究的事业中,不管我的成就有多少,她们始终是我最希望分享的人。

 

作者介绍:

李世鹏博士于19995月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现任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他的研究领域为信号与图像处理、图像与视频编码、高清电视技术、多媒体在无线与网络上的通信与在线播放技术、可伸缩媒体编码技术、应用层网络技术、数字版权管理及无线通信与网络等。加入微软之前,李世鹏博士在美国Sarnoff公司多媒体技术实验室任研究员。李世鹏博士于1988年和1991年分别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线电系学士和硕士学位,并于1996年获得美国宾州Lehigh大学的电机系博士学位。他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历史上至今唯一的一名两次获得“郭沫若奖学金”的学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