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前沿技术和文化遗产传承

标签:
微软亚洲研究院文化遗产数字化eheritage宋罗兰 |
分类: 技术 |
上一篇博文我们探讨了微软利用创新技术帮助文化的传承,今天让我们继续这个话题,来谈谈微软的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eHeritage)项目。
节选自:微软eHeritage (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新视角
——访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宋罗兰女士,《世界遗产》杂志2009春季号
作者:戴志刚、马歆
依托微软的技术优势,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帮助合作伙伴做出独特的贡献,为社会尽量多做出有意义的事情,是我们从事“eHeritage”的主要目的……
——摘自宋罗兰采访手记
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宋罗兰女士
“eHeritage” 主题研究计划
微软亚洲研究院高校关系部于2008年正式启动“eHeritage”主题研究计划。“eHeritage”就是将最前沿的计算技术和研究应用于对遗产、文化、历史、考古等方面的确认、保护、保存和传承,从而起到普及教育和保护的目的。但是,微软所能做的只是有限的技术支持。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支持,把政府的、民间的以及各种相关的机构吸引到这个课题上来,让更多的人参与遗产保护和教育的事业。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但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被人了解和记录下来的东西还是很有限的。运用“eHeritage”高科技手段缩短时空的距离,让公众形象地感受到久远的历史文化信息显得尤为重要。2008年8月24日首都博物馆举行的‘中国记忆——五千年文明瑰宝’展览,让人们能够亲眼目睹珍贵的文化遗产。但整体来说,其普及和教育性还是有限的。而利用“eHeritage” 最前沿的计算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可以直观、方便地展现丰富的文化遗产。如果说以前博物馆的形式是把文物收藏和保护起来,那么宋罗兰和她的团队想要做的是让更多的人看到和体会到文化遗产的原真面貌。
“eHeritage”的应用与推广
微软亚洲研究院的“eHeritage”,在与文化遗产保护结合的方式上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把研究成果运用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修复和教育项目上;一种是与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的“eHeritage”,也就是说,与科研院校合作,提供相关资助服务。
表面质感建模技术就是其中之一。这种技术可以通过计算机三维建模的方式,把玉、瓷器、丝绸等文物的表面质感逼真地再现出来。其达到的复原效果,从任意角度来观察,比起在博物馆从镜子里面看到物体背面的形式会更加灵活、立体。这种技术还能和更多的实际案例结合起来,比如故宫、敦煌石窟、苏州园林等等。
另一个技术是同心拼图,兵马俑虚拟漫游。这个技术是微软亚洲研究院前任院长沈向洋博士研发的,它有效地解决了基于图像的绘制中数据庞大且不易采集的问题。由于其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可以很容易地运用到不同项目中去,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第三个技术是用自然语言处理、人工智能等技术让计算机“作”对联。只要用户出一个上联,计算机就可以自动计算出下联,最后还可以“写”出一个画龙点睛的横批。这个项目运用了研究院几年来很多项基础研究的技术,用户可以方便的通过网络、手机等形式让电脑“作”对联。由于其在网站上操作便捷,交互性强,而且是免费的,可以说是对我国对联文化的一个成功延伸。
在与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的“eHeritage”方面,宋罗兰和她的团队主要立足与科研院校合作一起开展项目研究。比如,与北京电影学院动漫学院合作的中国水墨动画,其中有荷花、虫子、小鸟、池子等等,它把中国传统文化完全做到漫画中去了。既有教育意义,又让人看得很美。这一项目就是微软亚洲研究院的视觉计算和网络图形技术和电影学院文化艺术相结合的完美结晶。
“数字奥运博物馆”是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的一个项目。它是把中国从古到今的运动项目的历史资料综合起来放在网上,用很直观的方法进行宣传。这种形式可以对奥运历史文化遗产各方面的信息进行数字化采集、管理并永久保存。摆脱了实体博物馆所必需的建筑、陈列等条件束缚,而且永远不闭馆。
数字奥运博物馆
日本东京大学池内克史(Katsushi Ikeuchi) 教授是微软eHeritage的另一个重要合作伙伴。池内克史教授在过去10年里一直致力于用数字化的手段保存柬埔寨大吴哥的巴戎寺(Bayon)工作。针对巴戎寺的结构复杂性,池内克史教授和他的实验室研制了适用于大规模遗址地的各种数据采集设备,比如通过氢气球升到半空中进行采集.为了对巴戎寺进行数字化建模和重现工作,微软提供了一种大规模并行计算系统,将上百个计算机联在一起,对采集到的超大规模数据进行处理。它的误差可以控制到1厘米之内。这样,池内克史教授就通过微软的技术顺利地完成了他的工作内容。
发展构想
在谈到“eHeritage”未来的发展前景时,宋罗兰女士说,首先,我们会利用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种子基金”(微软亚洲研究院为每个通过评审的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也为主题项目争取官方和微软总部的资助),继续找一些典型的、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和有影响力的遗产项目来合作。希望能够用“种子基金”把做遗产研究的专业人员组织起来,做一些低成本的系统工具,彼此分工合作,在线合成。帮助不发达的地区和没有受到专业训练的人,让他们能够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再现数据图形,使大家通过互联网能够看到这些成果。
其次,我们还会做一些主题研讨会。比如2008年7月1日至2日,由马歆邀请到亚太地区专门做遗产研究的几十位专家来北京,大家围绕“eHeritage”的发展作了精彩的演讲并进行了广泛交流,会议非常成功。作为交流、分享的平台,我们将每年围绕不同的主题举办研讨会,从而让整个亚太地区从事同一主题或者相关主题研究的同行们,能够经常性的交流沟通,分享在“eHeritage”方面取得的成绩。
再次,鉴于文化遗产所具有的丰富信息和珍贵价值的独特性以及环境构成的复杂特点,“eHeritage”需要依托于真实的文物或者文化遗产保护案例展开。因此,我们一方面积极寻求和文化遗产保护地、博物馆等的合作,另一方面也希望能作为桥梁,为亚太地区学术界参与此项研究计划的专家们带来更多的机会。目前,我们正在与台湾故宫研究院、北京故宫研究院以及UNESCO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共同探讨研究合作的机会。
[编后] 宋罗兰,现任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负责与亚太地区的高校、科研机构及政府的学术交流及研究合作。1994年在美国西雅图加入微软任系统工程师,之后前往东京负责微软在中国、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及地区的商业应用系统开发。经过19年的海外生活,宋罗兰于2004年8月回到北京出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高校关系总监,负责整个亚洲地区的研究合作与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