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的信号和预告

标签:
微软亚洲研究院技术未来研究成果杂谈 |
分类: 技术 |
1996年,比尔·盖茨写了一本名叫《未来之路》(The Road Ahead)的书,今天再看很有趣,因为当时讲的很多事情真的发生了。岁末年初,有人想到一年的机会,有人制定五年的规划,但如果想到更远,比如展望2020年,科技会给我们每天的生活带来怎么样的变化呢?微软亚洲研究院的部分新成果已经为未来走向何方发布了信号和预告,让我们拭目以待。
节选自:《职场》 作者:石丹
电脑、人脑搭上线
2030年一天上午,Mr.staff打算开车去办事。上车之后,两片电极片立刻自动贴在他太阳穴上面一点的地方。30秒之后,车窗前挡风玻璃上清晰地出现了开往目的地可选的3条路线,Mr.staff想了一想,选好了路线,接下来,他就可以出发了——没有方向盘,也没有油门和刹车,只要动动脑子,想着前进、减速、停车或者左转、右转等动作,车子就是听从他的安排。
这便是所谓的心想事成吗?这项技术的前身,是张丽清研究的脑机交互系统。所谓脑机交互,说白了就是人脑与计算机的直接沟通,原理很好理解,就是记录和分析大脑的信号(脑电波信号、光学信号、核磁共振信号等),据此推测大脑的思维活动,把它翻译成对应的命令来控制计算机或者其他电子设备。这项技术最初是希望帮助丧失运动能力的残疾人,让他们的大脑能够直接控制假肢、轮椅、家电、计算机等。
有人预见,未来当脑机接口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将不但能修复残疾人的受损功能,也能增强正常人的功能,例如深部脑刺激(DBS)技术可以用来治疗抑郁症和帕金森氏病,将来也可能可以用来改变正常人的一些脑功能和个性。
在最短的时间锁定最正确的人
2015年,Mr.staff第一天上班,负责公司宣传。在很短的时间内,他要熟悉公司内部复杂且分散的人员架构,和众多客户保持联系,最好还了解上述每个人的特长以便合作,在人心江湖,Mr.staff并不犯愁,他只是打开一个叫“人立方”的网页,然后输入自己所在部门和职位,一个蛛网一样的人物关系图谱就出现了,嗯,中间那个就是老大,点击照片,还会出现大佬的详细信息,从简历到兴趣爱好,到和他有直接间接关系的各部门主任以及他们的长相、特征等信息。除了人物关系,如果你想搜索产品之间的联系,也可以。
有人的地方就有关系,人立方以人为中心,将互联网上的所有信息都按照“人”进行重新整合,关系的脉络、最新的资讯、历史的点滴都被融合在其中。听起来简单,实际算法是非常复杂的,在研究的初期也难免有些因为算法导致的不准确,比如“李宇春是姚明的妹妹”这样的错误。随着网络实名以及资料的进一步充裕,得到一个超出你期望的人际脉络图将渐渐成为可能。
传信息就像甩子弹
看过电影《通缉令》的朋友,很容易因想象那一“甩”而兴奋起来。没错,到了2012年,信息就将以这样的方式传递,我们的Mr.Staff要把寻店时用手机拍回来的照片转存到电脑上,只要捏着手机轻轻朝电脑方向扔一下,“哗”一声,文件就存进电脑了。这就是“Throw-to-Share”,不要片面地理解这一甩的动作只是为了帅,实际上它体现的是一种新的以服务为中心的移动网络范例:用户只需关心他们想要的服务。这种基于自然手势的连接技术非常安全。
把这项技术进一步延伸,跟智能家居体相结合就会衍生出很多有用的功能,比如只需用手机一指某个柜子,柜子里装了什么就会转移到手机上供浏览,将来,用户找东西就再也不用翻箱倒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