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微软亚洲研究院新任院长洪小文下一个创新十年研究2.0无边界时代 |
分类: 人才 |
这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历史上,是很重要的一刻。
相对于张亚勤、沈向洋和张宏江,洪小文的曝光率并不是很大,然而他在业界的学术地位和威望并不低。
作为美国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院士(IEEE Fellow)的他,早在1995年加入微软以前,就已经是国际公认的语音识别技术专家了。而1998年微软在北京组建亚洲研究院的时候,他也作为“元老”,参加了第一批研究员的面试。
他拿起那张珍贵的合影,指着9年前的自己,笑笑说,“我们姻缘不浅”。
洪小文在台湾长大,毕业于计算机专家的摇篮———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师承图灵奖获得者、大名鼎鼎的罗杰·瑞迪教授。由于志趣相投、观点接近,他和另一位同学决定用“自己的方法”来做语音。“当时,罗杰不认同我们的研究思路。不过‘不认同’不等于‘不支持’。”但是,罗杰·瑞迪教授的“宽容”被事实证明是积极、明智且值得尊敬的。
两位华裔学生所选择的研究方向悖离了主流,其智慧成果却轰动了国际学术界。他们将新的语音识别系统命名为“斯芬克斯”(谜与智慧的象征)。直至今日,苹果、微软及其他公司与机构的语音技术研究仍以之为基础。
从1992年毕业,就职于苹果公司的洪小文发现,微软的理念较之具有更加广阔的空间。更难能可贵的是,微软也让这匹“千里马”在1995年至2005年完成了三个阶段的角色嬗变,先在雷德蒙研究院从事语音技术的基础研究;后在微软的语音产品部门担任Speech.net的首席架构师;接着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协助沈向洋管理团队。
“洪小文在基础研究和产品开发方面的丰富经验和高超的管理能力,使他成为领导亚洲研究院走向下一个十年的最佳人选。”对于现任全球资深副总裁、自己的老朋友沈向洋的评价,洪小文坦然接受。
说到“领导研究院的下一个十年”,洪小文说,他会依然秉承研究院的功能———赚后天的钱———而不懈创新。说得更清楚些,为催生下一代的下一代产品储备技术力量。
在他所阐述的未来十年研究愿景中,有一个叫做“研究2.0”的全新概念,让记者倍感兴奋。他说:“互联网已经发展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交流平台,利用这个平台可以完成以前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他举例,曾经有个研究外星人的天文爱好者想要计算一些数据,但工作量之大,可能穷其一生亦未能毕。于是他就在网上发了个帖子求助,结果有300多万人回帖表示愿意帮助其计算。这在互联网诞生以前绝对是不可想象的。
洪小文说,“互联网也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人际网络。互联网的每台机器后面都有一个或几个人,他们不分种族和国家,这就如同把一大群人的脑袋连在了一起;互联网还是有史以来最大的资料库。互联网将每台机器的资料都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大的资料库,这也是前所未有的。”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用不断创新的互联网技术,创造这样一个无边界时代。”洪小文说,“如果这样的描述还不足够丰富,那么,请关注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下一个十年。它给人类带来的,将是革命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