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不是茶?
現在這樣的茶在台灣不管是散茶或是壓成餅都很夯。他們說,價格因裡面的芽頭多寡而有些差異,芽越多,外觀越美,價格就越高。
早在2005年,石老師與集團公司談合作方案,後帶我去xx百貨公司遇到了他們的展點,禮貌的進去喝了一杯茶,他們拿出那時剛開始流行的一種茶,外觀很漂亮,一苞一苞秀秀氣氣的芽,他們說這茶已經越來越貴了,一斤要上千元的人民幣。席間,石老師偷偷的點了我一下,示意我別喝多,我不明就裡,但也不敢拿自己的身體開玩笑。我的體質敏感,容易因不小心吃到不對的食物而過敏,而石老師的體感敏銳,所以只要他覺得不妥或是不好的東西我都不敢入口。這是我第一次見識到這種"茶"。
離開後,石老師告訴我,那種看似茶葉的茶是野生型的植物,但不是阿薩姆種的茶樹,茶(植物)鹼含量過高,對一般不常喝茶或體質敏感的人會有狀況不一的不適反應。少數民族會喝,並有一個名詞稱呼,但我們一直找不到清楚的學術資料,所以對這種植物的食用性與方式持保留態度。
少數民族喝茶的方式和我們不同,他們當地用陶罐烤過再沖入熱水,茶(植物)鹼會因為烤(焙)過而減低,所以不會造成茶(植物)鹼過量,但依我們的品飲方式,是無法去掉高量茶(植物)鹼的。所以, 石老師說他自己不會喝這種茶,也堅決不推薦茶友喝。
最近,我家來了三款這樣的餅
,一是輾轉寄到我手上的,聞乾茶,有些許的辛辣味,100cc蓋碗8克,茶湯顯出一股苦辛味,有點像羅勒(七層塔,比九層塔的味道淡些)的味道,入口後,苦在舌根處不化,那天接下來喝的茶都受影響,後來用2002年的野生茶來解才好些。
另兩餅是朋友的姪子因他喜喝普洱而送的,同一種原料,採摘時節不同,一有芽頭,估計為早春時節採摘。另一茶菁顏色較深,應是春茶芽頭之後的,依外觀來看還真是漂亮,但因無特殊芽頭,反而另人毫無戒心。
朋友說,這種茶泡淡還是回甜好喝。我只回他說:將茶輕手泡得淡淡的,好茶爛茶一樣味道,你喝的出差異嗎?為何我們要重手讓茶友試茶?因為這樣才能泡出茶的內質,好壞立現。他無語,後幽幽的說:很多人將它拼在其他的茶裡喝......
這些茶,現在在我家的櫃子裡當樣版茶。
《 版權所有,不得擅自轉載 》轉載文章或圖片,請徵得發表人同意並註明出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