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时刻表诡计是指,凶手利用各种交通工具之间的换乘,使得自己能及时赶到表面上看起来不可能赶到的地方行凶,从而达到掩饰自己罪行的目的,属于不在现场证明种类中最独特的一种。
时刻表诡计的诞生地是日本。自1955年鲇川哲也的本格推理小说《黑色皮箱》和1957年松本清张的社会派推理小说《点与线》以后,日本相继出现了许多以火车、飞机、渡轮、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为表现舞台、用于推翻不在现场证明的推理小说——其中尤以列车之间的换乘为最甚。在某些作家的作品中,这种时刻表诡计的作品占了很大的比例,并以此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比如西村京太郎和津村秀介等。无论是社会派还是本格派作家,都参与到了时刻表诡计的创作中——森村诚一、岛田庄司都写过不少时刻表诡计的推理小说。
一般中国的读者,对于这类时刻表诡计是没有什么兴趣的。我想原因无外乎两个,一个是因为这些主要以列车换乘作为主要手段的诡计在中国根本无法实施,另一个是中国读者对小说里描写的那些日本站点以及交通工具没有直观印象。我在拙作《三把钥匙》里曾借助主人公第五扬之口表明了自己对于时刻表诡计的看法:
“所谓的‘时刻表诡计’实际上就是由无数个巧合组合而成的事件,因此只能存在于小说的虚构世界中。你想想,凶手在几班汽车、火车、飞机甚至轮船中来回换乘,利用彼此的到站时间差制造自己的不在现场证明,这一切无不需要建立在所有班次均正点到达的理想状态中。可是假如中间有一班车稍微延误了一下呢,比如因为堵车、发动机出了毛病或是一些杂七杂八的事情被迫停在了路上,那手上沾着鲜血的凶手岂不是要被急死。计划中换乘的班次越多,对于运气的依赖程度就越大,试问,有哪一个精明的凶手会把自己的赌注下在这样一个几乎是完全依赖运气的杀人计划上呢。所以时刻表诡计在我看来,和俄罗斯轮盘赌没多大的区别,根本不需要参与者有多大的智慧,只需要有愚昧的勇气和对运气盲目的自信就可以了。”
虽然我本人对于时刻表诡计兴趣缺缺,可是这一类小说在日本却拥有大量的读者,那么时刻表诡计小说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呢?
遍布日本全国发达的轨道交通即使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首屈一指的,轨道交通是日本人最重要的出行方式,甚至可以上升成为日本的一种社会文化。与之相对应的是,日本的轨道交通非常守时,每班列车的抵站、发车时刻可以精确到秒钟。2004年日本高速列车四十周年庆典日那天,许多媒体争相报道2003年日本高速列车的平均延误时间仅六秒钟,日本人的守时观念可见一斑。日本列车迟到一分钟,列车员就得向乘客道歉——在美国和欧洲,延误六分钟以上才被视为晚点。日本列车这种严格到几乎分毫不差的守时对于我们中国人来,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日本轨道交通的发达与守时,是时刻表诡计得以流行的基础,换到别的国家,譬如我们中国,是没有供时刻表诡计生根发芽的土壤的。因此不难理解为何时刻表诡计唯独能够在日本这个国家生根发芽,发展壮大。
推理小说在日本拥有很长的历史。在古典本格推理小说中,无人孤岛或是深山古堡是经常出现的舞台,可是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普通读者来说,很少有人能亲身体验这样的环境,于是大家渐渐对于这类小说舞台失去了新鲜感。时刻表诡计正是在这个时候粉墨登场的,因为与无人孤岛或深山古堡相比,读者对于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列车交通丝毫不会感到陌生。看到自己平时乘坐的列车、经过的车站以及沿途的风景出现在小说里,这对于读者来说可谓是前所未有的体验。因此许多读者一下子对于时刻表诡计小说产生强大的共鸣感,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交通时刻表是普罗大众日常生活中都会接触到的东西。对于小说读者来说,无面尸或者暴风雪山庄也许一生也没机会遇见一次,更不用说密室杀人了,而时刻表诡计却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有兴趣的读者甚至能够亲身去实践作家在小说中描述出来的快捷路线,时刻表诡计确确实实地让读者体会到了亲切感。
抛开读者的角度,从作家的角度来谈,时刻表诡计也是十分讨巧的。遍布日本全国的车站是用不完的舞台,沿途的风景更是扩充篇幅的上佳选择。作家通过对于各地独特风景的细腻描写,不仅仅能扩充篇幅,还能让自己的作品充满异域风情,即使诡计并不出色,也能吸引大量的读者。因此时刻表诡计往往又和旅情推理结合起来,成为一对联系紧密的双生儿。它们对于作家来说,是量产作品的一个有力的创作武器。
通过对读者和作家的两方面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为何时刻表诡计能在日本长盛不衰达数十年之久。即使是尝试创新的新本格时代,日本也不断诞生着新的时刻表诡计小说。岛田庄司的《出云传说7/8杀人事件》、有栖川有栖的《魔镜》、二阶堂黎人的《诹访湖魔法》、麻耶雄嵩的《木制的王子》等等,无不是这类小说的代表。看来时刻表诡计在日本推理小说世界里还会存在很长的时间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