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杂谈

让大家期待已久的第一届华文推理大奖赛终极获奖名单,终于要在此隆重揭晓了!究竟是哪七篇佳作最终榜上留名?我们的五大权威评审,对这些代表当前本土原创推理最高水平的佳作又有怎样的精彩点评?请拭目以待——

第一届华文推理大奖赛
终极英雄榜

一等奖
《看朱成碧》/远宁
二等奖
《第五大道谋杀案》/林斯谚
《恋爱反身》/江离
三等奖
《众里寻她千百度》/腾腾马
《铁兽》/王小妞
《推理作家的游戏》/猫咪

最佳新人奖
《黄昏公园》/鲸川


特邀专业评审团阵容:
于洪笙(北京侦探推理文艺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
郑炳南(香港小说学会创始人及荣誉会长,著名推理小说家)
既晴(台湾地区著名推理小说家、评论家)
老蔡(“推理之门”网站站长)
天蝎小猪(资深推理达人、评论人)


权威评审团点睛之评

一等奖:远宁《看朱成碧》

于洪笙:作品文学性强,情节曲折跌宕,饱含丰富的阅读美感,通过一条主线连接白马寺、皇宫和千里之外的黔州,寻找千丝万缕的联系,破解离奇案件。
郑炳南:两线安排和作者的文字修养都属上乘作品。 
既晴:作者采用历史上的知名人物、知名事件,凭着细腻的考证功夫,融合小说家的想象力,在野史轶闻的缝隙中,营造出写实逼真的世界,不但是密谋图反的宫廷剧、神断妙算的公案剧,也是智探擒凶的推理剧。小说中既充满着古典的中国风情,亦不乏现代的欧美技法,集多种类型、多重乐趣于一作,阅读滋味极为丰富。最后,作者在后记说并未找到色盲的古代病名,因为我自己也想知道,于是多事找了一下,查得中医的病名应是“视赤如白”或“视物易色”,仅供参考。 
老蔡:所有决选作品中唯一的一篇中国古代背景作品,作者对《狄公案》颇为熟悉,密室、不可能犯罪加连续杀人类型,是典型的本格推理,而且故事节奏比较紧凑,十分抓人。 
天蝎小猪:入围决选的作品中文笔最美的一篇,王朝推理题材的佳作,作为作者笔下“大唐狄公案系列”与“谢瑶环系列”的首个“会师”之作,采用了异地分别破案的剧情设计,既保证了作品的完成度,也展现了两位名探不同的魅力。 

二等奖:
林斯谚《第五大道谋杀案》
江离《恋爱反身》

于洪笙:《第五大道谋杀案》布局新颖,通过一起“无解”案例引领读者在心理上、思维上、判断上参与侦破,并运用逻辑与推理进行严密分析,从而达到启迪智慧的目的。 
天蝎小猪:合理利用真实犯罪事件予以多重反转解答的历史推理杰作,加上“后设小说”和“作中作”的结构设计,使得本篇作品如珠玉一般温润可喜,《第五大道谋杀案》综合表现卓尔不群。若能在三大名探的故事中融入更贴合原著特色的文风,则将有不少加分。 
郑炳南:《恋爱反身》是很精彩的科幻推理,在天马行空的同时言之“有理”。惜最后解释编排略为草率,若能再下激情,定为完美结局。
老蔡:日本背景,SF题材,设定很吸引人,故事的发展以及其中的《意识传输控制法》也比较新鲜,不过这样的设定好像没有考虑到存在的伦理问题,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三等奖:
腾腾马《众里寻她千百度》
王小妞《铁兽》
猫咪《推理作家的游戏》

既晴:《众里寻她千百度》的形式并不单纯以小说来呈现,而是由读者自己决定接下来该读哪一个章节,类似于具有多重结局的推理电玩游戏。本作以大学生的恋爱为题材,洋溢着青春气息,但分手的阴郁与真相现形时的冲击,则使全作笼罩着悲痛的气氛,阅读后劲十分丰富。 
天蝎小猪:以“第二人称”叙事和“互动冒险小说”的结构、文风来推展剧情的秀作,只是其他方面的表现略显苍白,降低了整体实力。 
郑炳南:《众里寻她千百度》编排出格,有时代感。惜所有编排是为复杂化,故作玄虚。相信随着时日,作者一旦成熟,定能走出推理创作的一条新路。 
老蔡:《铁兽》文笔不错,是以二战为背景的欧美风推理小说,主角安德烈那不算很正常的精神状态使整篇作品都充满了悬念。本篇作品涉及到不可能犯罪和死亡留言,皮埃尔和警长关于小木屋的推理比较精彩,但还是有一点小bug。小说有浓烈的希区柯克风,有改拍电影的潜质。 
于洪笙:《铁兽》构思奇巧,在悬念丛生、扑朔迷离的情节中,哲理般展示着战争恶魔对人性摧残的悲剧,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既晴:《推理作家的游戏》属于孤岛谋杀模式,但并非连续杀人,全文节奏轻快、如行云流水,不若同类作品气氛阴郁,读来相当酣畅。但因为这是一场游戏,所以很多疑点,包括杀人动机,都不需要解释。也许这就是在读毕此作后,令人心有不满的主因吧。 
老蔡:《推理作家的游戏》提出了推理小说创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特别是用中国古典名著来举例,非常恶搞,很有意思。多重推理,通过不同人物的推理来构建真相,但是有隐藏线索,因此有不公正之嫌。结局主人公的推理比较主观,也有点扯,逻辑性还不够完美。 

最佳新人奖:鲸川《黄昏公园》

郑炳南:《黄昏公园》推理情节起迭,扣人心弦,尽管推进手法欠新,但文字造诣上乘。 
老蔡:以杀人游戏为背景的推理故事,在选题上不算新鲜,在结构上却颇有点特色,在推理上虽然现实性较弱,但逻辑基本没有什么问题,文笔较为成熟,现实与网络世界的情节穿插比较自然。读过新人作品无数,这篇属于比较老练的。 
天蝎小猪:将流行一时的“网络杀人游戏”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在剧情安排、诡计设计、文字叙述等方面都表现得比较成熟,作品的完成度和平衡性控制得很好,结尾的安排也不入俗套。建议颁予新人奖。 

  至此,第一届华文推理大奖赛的全部奖项就公布完毕了,再次恭喜各位获奖作者!在这里,我们不但要感谢评委们细致而认真的评选,还要真诚感谢每位投来自己宝贵一票的读者们,你们的支持永远是我们不懈努力的动力,今后的《岁月·推理》仍将会坚持把最优秀的原创推理作品呈献给大家!2013年,让我们相约第二届华文推理大奖赛,不见不散!

阅读    收藏 
标签:

杂谈

侦探小说中的三大代表人物--福尔摩斯、波洛和罗平
1841年,埃德加·爱伦·坡发表了《莫格街谋杀案》,他所塑造的侦探形象奥古斯丁·杜宾便成为了后来古典派推理小说作家模仿得最多的例子。阿瑟·柯南·道尔是坡最伟大的追随者,他的影响远远超过了这位侦探小说的鼻祖。虽然有不少地方柯南·道尔模仿坡,但模仿之作却更胜一筹。如《工程师大拇指案》虽是参照坡的《锤子和钟摆》,但又丝毫不露痕迹(实际上坡的那篇文章并不让人认为是侦探小说)。所以,即使福尔摩斯晚于杜宾,但他更具有代表性。赫尔克里·波洛是另一位英国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的侦探人物,他其貌不扬是个退休的比利时警长,自成风格,堪称一代推理大师。亚森·罗平是法国侦探小说作家莫里斯·勒布朗笔下的“侠盗”,具有法国人的特色,不拘泥于传统,深受法国人的欢迎。为此,勒布朗还获得过法国政府颁发的小说奖章。下面从三个方面分析一下这三位侦探形象。
一、 破案方法
福尔摩斯注重的是演绎法,关于演绎法阿瑟·柯南·道尔在书中多次提及,《血字的研究》中福尔摩斯第一次出场就以演绎法令华生也令读者惊叹不已。因此,福尔摩斯的破案逻辑很大程度借助于演绎法。并且,福尔摩斯还很注重微小的细节,雪茄灰、钮扣等都是他的破案关键。波洛则借助于他的“灰色脑细胞”。他认为任何案子中有些东西总会被隐瞒掉,只要把隐瞒的事情弄清楚案子就破了。波洛善于洞察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又会巧妙的运用自己外国人的身份来探听消息。亚森·罗平则与以上两位迥异。罗平认为犯罪的背后总有一个秘密,尤其是过去的秘密,这在几部长篇中尤为突出。罗平有一大堆手下,可以说比内务部保安局还要庞大。有时你都不知道他是怎样破的,他的破案逻辑性并不是很强。不妨来看看同一题材不同作家的演绎。举的是三部密室题材的小说:阿瑟·柯南·道尔的《斑点带子案》、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波洛的圣诞节》和莫里斯·勒布朗的《虎牙》。为了节省篇幅,这几部小说的内容不再赘述。很明显,《斑》靠得是福尔摩斯的观察,他把常人联系不到一块的线索(碟子、保险柜、拉铃等)通过演绎法得出了它们的重大作用。《波》几乎直到最后我们才知道这是密室犯罪,而且书中几位涉案者似乎除凶手以外都有犯罪嫌疑(这也是波洛探案的一大特点),波洛洞察个人心理,将隐藏的事实一一挖出,最后最不可能的人理所当然的成了凶手。《虎》的谜题显得很离奇,被害人在密室中被杀,在同一房间里凶手又定时投下一封信……作品惊险刺激,作者虽给各种不可思议的谜以较合理的解释,但对如何得出确未一一给以严格的推理。
二、 人物形象
福尔摩斯博学,对实用的知识了解很多(他的知识门类华生曾列了一张表,见《血字的研究》),还会拉小提琴,具有较高的修养,是一位上层社会的绅士。他又擅长棍术、拳术,来对付那些恶棍。他喜欢看报,常从报纸中找到线索。波洛有着圆圆的脑袋,两撇引以自豪的大大的八字胡,一双机智的眼睛。波洛对整齐有着近乎偏执地狂热,他处处追求程式化的整齐,银行存款是四百四十四英镑四十四便士,所以波洛探案的书也具有一种近乎模式化的结构:事实--证词--波洛静坐思考。但波洛显得比福尔摩斯较具人情味,几部书中他都成全了相爱的男女(典型的是《尼罗河上的惨案》中,他不追究那位小偷,而是成全了他和一位女孩)而罗平的定位是一位侠盗。他对上流社会不满,处处与警察为难,劫富济贫,因此有些罗平的书讲的是他偷盗的传奇故事。但罗平也具有法国式的绅士风度,他帮助穷人和落难者(不少都是年轻貌美的小姐),很符合浪漫的法国人的口味。罗平是勒布朗为了和福尔摩斯唱对台戏所创造的,甚至有部集子叫《亚森·罗平智斗福尔摩斯》,书中两位名探斗智斗勇(当然罗平略占上风)。总得来说,这几位侦探都是以上流社会的绅士形象出现的,这也是早期至黄金时期大部分所谓“大侦探”的特点。
三、 小说创作
阿瑟·柯南·道尔以短篇小说见长,可以说每篇都非常精彩。推理的合理性是福尔摩斯探案最吸引人的一大特点。小说大都采用“听案情--调查--解谜”的结构。另外,小说还有一位配角--华生。早期的华生只不过是案件的记录者,后来随着他与福尔摩斯的交往渐长开始参与探案,不过他代表的是普通人的智慧,虽然有些道理却仍是南辕北辙。但我认为华生要比黑斯廷斯(波洛探案中的配角)给人留下的印象深,绝大部分作品中黑斯廷斯仅仅停留在记录上。阿加莎·克里斯蒂属于第二代推理小说作家,此时长篇小说开始盛行,克里斯蒂即是确立长篇侦探小说写作形式的代表之一,因此她驾驭长篇的能力可以说超过了阿瑟·柯南·道尔。心理学运用于侦探小说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一大成功之处,与此同时她又继承和发展了古典派注重逻辑推理的优点。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在主线上采取迷惑读者的手法,在留下一条破案的暗线,让试图解谜的读者只有失败的份(不过这也遭到不少读者包括评论家的不满,认为设下的骗局太多)。罪犯处理上阿加莎·克里斯蒂与阿瑟·柯南·道尔区别较大,福尔摩斯探案中大都去寻找凶手,波洛探案中则大部分人都有作案嫌疑,要去调查其不在案证据。莫里斯·勒布朗则追求可看性,惊险、刺激、悬疑,让人紧张得喘不过气来,这是他想达到的目的,这也获得了不少成功。
这三位侦探小说的代表人物成功,为后世的侦探小说创作奠定了基础,发挥了深远的影响。像美国的雅克·富特雷的杜森探案就是深受福尔摩斯的影响,后来的“安乐椅神探”是受了波洛“灰色脑细胞”理论的影响,中国的孙了红笔下的鲁平差不多是中国化的罗平,等等。

阅读    收藏 
标签:

杂谈

推理随便说说之S的悲剧

                              写在前面的话

    东乡喜欢看喜剧,皆大欢喜的结局总是让自己感到满足,东乡喜欢看悲剧,凄惨无奈的结局总是让自己在悲痛中寻求一丝希望;喜怒哀乐的转换转换总是无常的,于是渐渐习惯,欢乐和悲痛同样可以让人激情迸发......
    在《麦克白》、《李尔王》中寻求着什么,一个不小心就会想起莎士比亚,想起永远忠于莎士比亚的侦探--哲瑞·雷恩。

                               S的悲剧

    在不可思议的惊讶中合上《雷恩先生的最后探案》,内心涌动着的感觉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这种感觉在看推理小说以来有过一次,记得那时几乎无法合上阿嘉莎的《帷幕》,而这一次,留给东乡的触动更是久久无法平静,善与恶、情与法、对于错......这一切都不能清晰的反映出哲瑞·雷恩先生的举动,于是,只能淡然的相信,这不过只是一个悲剧、Shakespeare的悲剧、S的悲剧。
    喜欢Ellery·Queen推理小说的朋友相信一定不会忘记斯文缜密的侦探艾勒理·奎恩,不知道还有多少朋友喜欢其笔下的另外一传奇侦探:哲瑞·雷恩,我们在《X的悲剧》中认识了这位杰出的演员,这个忠于莎士比亚剧作的侦探,看习惯了艾勒理·奎恩的推理和挑战读者,相信大家一开始无法接受哲瑞·雷恩先生的推理,有时候甚至觉得结论来的过于突兀,在《X的悲剧》中,其实在第一次谋杀的开始,哲瑞·雷恩先生就用其准确的逻辑推理能力预知了凶手的面目,只不过哲瑞·雷恩无法相信这个事实而已,随着事件的推移和发展,线索似乎变得更加扑朔迷离,焦急的只有萨姆巡官,哲瑞·雷恩永远安详的端坐在哈姆雷特山庄,慢慢的享受莎士比亚带给他的荣誉和享受,在《Y的悲剧》中,我们无法相信凶手的真实身份,几乎没有任何人能将凶手和凶手的真实面目联系在一起,所以我们亲爱哲瑞·雷恩选择了最富悲剧色彩的处理方式;在《Z的悲剧》中,萨姆巡官美丽聪明的女儿佩蒂出现了,正是在哲瑞·雷恩的人格魅力指引下,萨姆才能将罪案真实的还原,不过,这出悲剧一直到最后才上演,受委屈的老好人在真凶服罪的最后一刻离开了人们,也许这是最为悲惨的结局了,莎士比亚话剧中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台词:我们相信,真相是会来的,哪怕是迟到50年。
    有时候,东乡真的想变成雷恩身边的仆人,无论是丑陋的奎西也好,还是司机也好,能在雷恩先生身边感受这种气氛就好,无怪乎萨姆、佩蒂这样个性倔强的人都能被雷恩的人格魅力所征服。
    真不知道,哲瑞·雷恩是怎么被设计出来的,我们不妨通过多角度来认识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侦探吧。
    正如大家所知的,哲瑞·雷恩先生早年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莎士比亚戏剧演员,出色的演艺生涯给雷恩先生带来了巨额的财富和最受尊敬的社会地位,所以当雷恩先生退出舞台生涯的时候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安排生活,建造了纽约中罕见的庄园,用作者的话来说,难以想象在如今的纽约可以看到这样一座完全是英国情调的城堡,是那么的亲切,如同生活在话剧中一样,雷恩先生将过去合作的老伙伴们统统请到山庄中生活,有出色的化妆师奎西,正是这为出色的化妆师的出现,在很多案件中起到了非常神奇的效果,尤其是在《X的悲剧》中,雷恩先生的化妆侦察,简直就是案件最为出色的部分,就连装扮“又丑又凶”的萨姆巡官都能将萨姆的手下迷惑,除了化妆的神奇还少不了逼真的演技。
    在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这个方面来看待雷恩先生,可以这么说,雷恩先生是推理小说中最为接近老福的侦探,几乎在所有探案中雷恩先生都在非常早的时候就知道凶手何人,如同老福一样,勘察现场完毕就能将凶手的所有细节一一娓娓道来,唯一的区别就是,雷恩总是从人性的角度深层次的来判断凶手,这也就是将萨姆巡官弄得气急败坏的原因。
    说道这里,几乎忘记介绍雷恩先生最大的特征,和贝多芬一样,雷恩先生已经失聪了,但是雷恩先生利用惊人的观察能力能读懂唇语,不过正是这样的原因才会出现更多的戏剧色彩。从内心来说,东乡非常喜欢这个人物,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雷恩先生的出现,从一开始就决定其只能以悲剧收场,也许这就是作者可以安排的一样。
    雷恩的推理事件不多,从《X的悲剧》、《Y的悲剧》、《Z的悲剧》到《雷恩先生最后的探案》,我们只能欣赏到这么几个推理事件,但是,我们不难从这四个案件中找到很多内涵。
    《X的悲剧》可以看作是“无面尸体”和“无差别杀人”的合体,《Y的悲剧》则是“谋杀预演”和“逻辑密室”的典范,《Z的悲剧》则是“谋杀启示”的轮廓,而《雷恩先生最后的探案》更像是一部西部片,充满惊险气氛,不难知道,雷恩先生的登场和落幕,完全就像是戏剧冲突营造的效果一样,总是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其实,掌声响起来的时候,雷恩已经谢幕了......
    作为一个演员,听不见观众的掌声,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为作一个侦探,也是如此,也许,侦探还是要像波洛那样骄傲一些的好。当一个人对于称赞都开始麻木的时候,那将是多么可怜呀。
    每当离奇案件发生的时候,雷恩先生总是会想到帮助萨姆;
    每当案件调查进入死胡同的时候,雷恩先生总是知道凶手何人;
    每当萨姆巡官想知道凶手何人的时候,雷恩先生总是不能透露;
    每当萨姆巡官没有调查方向的时候,雷恩先生总是将其引入歧途;
    每当萨姆巡官以为找到凶手的时候,雷恩先生总是将其拯救出来;
    ......
    每当雷恩先生将完整推理讲述出来的时候,每个人的心中都那么的难受,难道生活就是一定要在悲剧中开始,在悲剧中结束吗?
   
    从某个角度来说,雷恩先生只能是一个悲剧人物,为什么?雷恩先生完全生活在莎士比亚创作的虚拟人物之间,从思考问题和对待生活来说,东乡感觉雷恩真的非常脆弱,非常情绪华,表面上总是可以非常冷静的处理一切问题,但是我们不难从细微处发现雷恩先生其实是多么脆弱,多么孤独,雷恩先生永远只能像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一样,那么的生动(只能是瞬间的生动),更多的时候,我们所认识的只是一个非常孤独的老人,一个戏剧化的现代骑士、一个需要关爱的绅士、一个从开始就被作者定义了的悲情英雄,一个悲剧人物的诞生、一个悲剧的诞生,这是雷恩的悲剧、这是Shakespeare的悲剧、这是S的悲剧。

可以知道《雷恩先生最后的探案》中“3HS wM”来历到底如何了吗?也许这永远是一个秘密,一个值得用自己生命去捍卫的秘密......

阅读    收藏 
标签:

杂谈

书名:《一朵桔梗花》

作者:连城三纪彦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字数:241千字

页数:451页

风林书评—《一朵桔梗花》-如此的悲伤 - Panda - 推理迷社区

女人如花,

拥有最动人的魅力,

却无法掌控短暂而脆弱的生命。


一切美好都将如花朵凋零,

但,那一缕永远无法抹去的幽香,

却是渺小生灵存在与尊严的完美诠释。


 《一朵结桔梗花》我拿到书的时候以为这个是一个长篇小说,结果翻看的时候发现不是。哦,吓一跳,还在想241千字啥时候能看完,但一看到这个是短篇小说集后那个沉重的石头终于落下来了。

整本书一共载录了9个短片小说,也可以说是10个吧,最后一个小说是分了两个。下面分别简单的介绍一下每个故事。

1、《一串白藤花》

  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的故事——在那些黑暗年代至少有那么些人看不惯某些事情。

  故事发生在一个“常夜坡”的花街上,整个花街上的女人,都是不得不做这样的工作,黑暗的年代,没人会同情这些女人,也没人理解这些女人。

  故事里一共发生了三起命案,而且早早的给出了犯人,但看着始终是一个谜。为什么那个杀人犯要杀死这些人?为什么破坏死者的面部?当然,如果你看完整个故事就能明白,原来他杀死这些人是有原因的,因为凶手跟其他人不一样。

2、《桐棺》

  一个女人和两个男人的故事——背叛后得不到的爱情,两个人只能默默相许,最后还是走上了绝望之路。

  整个故事是以一个黑社会团伙为背景写出来的,故事里的“我”只是一个看客,只是一个跟班,作为跟班的我经历了很多的事,而且一个接着一个摸不着头脑。为什么我会杀死那个人?我被征兵去参加战斗期间又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我必须面对那个女人?对我来说仍然是一个谜,最后我与那个女人再度相逢的时候所有的疑问全部解开。杀人,不是因为想杀掉那个人而杀,而是不得不选择这个方式,因为我的老大是深爱着那个女人的,只能选择这个方式来销毁对自己的阴影。那个手指头,好残忍的一个选择!

3、《一朵桔梗花》

  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的故事——一个孤独的女人,一个平庸的男人,他们之间会出现什么样的结局。最后上司的信解答了一切的谜团。

  妓女,在当时的日本已经成了一种职业,但不是每个女人都想做这个职业,而是逼不得已。对于一身债务的女人来说没别的选择。这个职业是一个灰色职业,但谁都不了解她们的内心,因为她们不会对自己的客人掏出心里话。不能再说了,再说可能泄底了。一个让人伤感的故事,如果你见过一个《犯罪心理测试题》,就不会震惊的。

4、白莲寺

  一个母亲的故事——我的母亲,对我来说是一个谜一样的人,当年母亲杀人,而父亲被火烧死?难道事情真那么的神奇?

  母亲,是一个奇怪的存在,虽然作为地主家的女儿,但根本得不到村里人的尊敬,“母亲被诅咒了”,这是村里人对我母亲的一个最简单的描述。

  对我来说有一个磨灭不掉的记忆,那是一个令人恐怖的记忆,记忆当中的母亲曾挥着刀杀死一个人,熊熊大火烧掉整个寺院,在烧到的寺院废墟中找到父亲烧焦了的尸体,这些记忆到了很长时间也磨灭不掉,都十几岁了也不敢自己睡觉,只能跟母亲一个床铺。母亲对我的照顾简直是无可挑剔,那种对我的爱甚至感觉已经超过了对孩子的爱。直到母亲为什么会这样?母亲为什么必须得杀那个人?最后得出的答案居然是那么的震惊,我到现在活在这个世界上居然隐藏了这么天大的秘密。

  母亲临终前说的话:杀人的理由,不想让任何人知道,尤其是不希望你知道——对我来说不知道真相更是一个美好的记忆。

5、菖蒲之舟

  一个男人和三个女人的故事——他永远都没想到事情会发展成这个样子。

  我只是一个天才歌人,有强烈孤独癖的苑田的友人之一,我只是想知道这位友人为什么会走到那种地步,难道这几个女人是那么的让你心碎吗?

我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拿着友人写出来的诗句,到处去探访,最后在事发现场终于解开了这个谜团。

“明天就会再枯萎的

  仍在这一瞬即逝的

  朝阳里欣欣绽放的

  菖蒲之花”

  苑田临终前留下的遗作《情歌》与《复苏》——这里将隐藏着苑田的一种绝望与期望。

6、绯红色的文字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故事——可以确切的说是一个男人的故事,女人是什么?对我来说那么重要吗?

  妹妹,她是一个很特殊的妹妹,对我而言没有血缘关系的这个妹妹,不比那些有血缘关系的人差到哪里去,可以说是一种更为互相依赖的存在。

但我的妹妹自杀了,我的兄弟被人给杀死,对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痛苦,有其是妹妹的死对我来说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事实,但只能这样,为什么?因为事情就是这样,你永远都无法改变已经发生过的事。

这个故事有点坑爹的嫌疑哦~~~

7、落菊之尘土

  一个女人与一个男人的故事——日本武士,是什么样的存在?为了效忠天皇他们永远追随而去。

  一个女人意想不到的得到了一个男人,但后来发现自己身边的这个男人是那么的颓废,但不止这个,自己都无法想象居然自己跟这个男人过了这么长时间。

为了达到目的做出来的一些列障眼法,在我的调查下慢慢浮出水面,最后一封信把整个事件详细的讲述了一遍。女人,多么可怕的存在!

8、夕萩情死谜案

  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的故事——地位的悬殊,成了他们之前的一道厚厚的阻隔,他只能选择一起去殉情。

  八岁那年迷路的我,就因为一个陌生女人给我的灯笼以及萩花而捡了一条命,回家后为了不被大人责怪,随便编造了一个故事,把刚才路上见到的事隐瞒掉,但后来在山里发现一男一女的尸体以后我才恍然大悟,两个人是去殉情的。长大后我对这件隐瞒的事总是耿耿于怀,如果当初自己不隐瞒这个事,他们俩不一定会死掉,为了平息自己的愧疚感,我开始调查这件事情。

  神秘的“逆党案”,美丽的“夕萩情死谜案”,当局总是遮遮掩掩,难道从中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吗?

  等知道真相了的我,如此的不敢相信,“夕萩情死谜案”居然隐藏着这么大的秘密,事到如今谁都不知晓这不单单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第九个故事就不说了,跟前面八个故事根本不是同一类的,如果单独拿出来到还说得过去,但在这个短篇集里出现,只能用四个字形容——“大煞风景”!!!

所以总结也抛掉第九个故事,要不然没法总结的说。


  整个故事显得那么的凄美,真是一个天才般的笔工,对于那些女人的描述,经雕刻画的程度堪称完美。每个故事都讲述了爱情因素,为爱而很,为爱而死,都能赶上琼瑶了,呵呵。

  对于诡计而言,这本小说确实有亮点。大部分故事都是以收集散落在各处的线索集合,最后得到结果的形式而写出来的,且很多都是回忆现实穿插的形式描写。

  整个故事不讲究证据,只讲究整个真相的合理性与说服性,也不需要铁证,也不需要多么华丽的手法,但故事展开的如此的美妙、扣人心弦,不得不赞叹笔者的能力。

如果你是诡计流读者,慎入!

推荐指数★★★★(满级为五星)

强烈要求出版社把那最后的故事给去掉!!!


阅读    收藏 
标签:

杂谈

 
最後总共有十七位参加投票,包括名作家艾勒里'昆恩、名评论家朱利安'赛蒙等人。〈详细的成员名单请见最末一段列表〉。其中有些人只能列出两三本,有些人则很难以只选十本;名单里总共包含了五十本书,只有二十一本是重复出现的。计分的方式是每个第一名给十分,第二名给九分,依此类推并且做分数加总排行,得到了下列的结果:

1.The Three Coffins, John Dickson Carr (1935) ........ 104 分
《三口棺材》 约翰'狄克森'卡尔
2.Rim of the Pit, Hake Talbot (1944) ........ 59 分
《地狱之缘》 黑克'塔伯特
3.The Mystery of the Yellow Room, Faston Leroux (1908) ........ 57 分
《黄色房间的秘密》 卡斯顿'勒胡
4.The Crooked Hinge, John Dickson Carr (1938) ........ 55 分
《歪曲的枢纽》 约翰'狄克森'卡尔
5.The Judas Window, John Dickson Carr (1938) ........ 51 分
《犹大之窗》 约翰'狄克森'卡尔
6.The Big Bow Mystery, Israel Zangwill (1892) ........ 47 分
《弓区大谜案》 伊斯瑞尔'冉威尔
7.Death From a Top Hat, Clayton Rawson (1938) ........ 39 分
《死亡由帽中飞出》 克雷顿'劳森
8.The Chinese Orange Mystery, Ellery Queen (1934) ........ 35 分
《中国橘子的秘密》 艾勒里'昆恩
9.Nine Times Nine, Anthony Boucher (1940) ........ 30 分
《九九神咒》 安东尼'鲍查
10.The Peacock Feather Murders, John Dickson Carr (1937) ........ 22 分
《孔雀羽谋杀案》 约翰'狄克森'卡尔

出现在这个名单里头有四位古典黄金时期的重要作家,包括了约翰'狄克森'卡尔、安东尼'鲍查、克雷顿'劳森,以及艾勒里'昆恩〈正确的说是这双人组作家的其中一位费德瑞克'丹纳〉。有一段时间他们四个人经常定期在卡尔或丹纳的家里聚会讨论密室推理。他们都有许多重量级的作品,对密室的贡献也不在话下。第一名由密室推理大师约翰'狄克森'卡尔夺得。《三口棺材》经常被认为是他的最高杰作,果不其然地遥遥领先,它不但出现在这十七份名单中的十二份里面,同时也是其中七份的榜首。另外三部作品—包括《歪曲的枢纽》、《犹大之窗》、《孔雀羽谋杀案》也是出自他的手笔,卡尔创作量多且质精,在这里适当的反应出来。鲍查的《九九神咒》是谋杀专门店最近一期的书目,詹店长有精彩的介绍。艾勒里'昆恩的中译本出来得很早,大家都很熟悉了。至於魔术师克雷顿,我在前面的文章中已介绍过了,在此不赘述。

比较早期的作品也没有缺席,伊斯瑞尔'冉威尔的《弓区大谜案》是最早的一部书本长度的密室推理,一直以来都是经典。不过实际上这部作品只能算是中篇长度,在许多推理小说选集里都有收录了,并不难找到。卡斯顿'勒胡的《黄色房间的秘密》也是将近一百年前的作品,现在读起来还是很好看。卡尔曾说它是史上最好的推理小说,虽然这或许仅是他私人偏见,多少也彰显出这部书的经典地位。

比较令人意外的作品是仅次於《三口棺材》的《地狱之缘》,这本书不但在美国早已绝版多年,作者黑克'塔伯特也较鲜为人知。他一生只出版了两本长篇推理小说和一两个短篇故事,产量可以说是极少。但是他仅有的这两本密室长篇之作成绩都非常杰出,被认为是可以「在卡尔的领域里进行挑战而毫不逊色」的作品。他没有更多的推理作品流传下来真是非常可惜。

以上这十本书都出现在至少四份名单上。对於有兴趣知道更多的读者,底下再列出五名,它们皆出现在至少三份名单上。

11.The King Is Dead, Ellery Queen (1952) ........ 20 points
《国王死了》 艾勒里'昆恩
12.Through a Glass, Darkly, Helen McCloy (1950) ........ 19 points
《秘密穿镜而过》 海伦'麦克洛伊
13.He Wouldn't Kill Patience, John Dickson Carr (1944) ........ 18 points
《爬虫类馆杀人事件》 约翰'狄克森'卡尔
14.Too Many Magicians, Randall Garrett (1967) ........ 13 points
《太多个魔术师》 蓝道'贾瑞特
15. Invisible Green, John Sladek (1977) ........ 13 points
约翰'史莱德克

第十二名《秘密穿镜而过》是一部令人惊豔的作品,设计极具巧思。该作者海伦'麦克洛伊是第一位美国推理作家协会的女性主席,後来也获得了协会最高荣誉的「推理大师」(Grand Master)。我在谋杀专门店的页面上曾看到她的专文介绍,希望谋店未来的书单内也会有她的作品。第十四和第十五名其实是同分同名,蓝道'贾瑞特是一位科幻推理作家,《太多个魔术师》是一部与黑魔法紧密相关的作品。约翰'史莱德克的《Invisible Green》则是讲述一个私人推理俱乐部里的成员逐一被谋杀的神秘事件。

至於其他的作品都出现在不超过两份名单内,或者是其积分在十分以下。

最後,底下是这十七名陪审员的名单,他们大多具有作家、评论家、编辑等多重身份,在此不可能详尽的介绍他们,只简略的写出部份的身份或作品。

Robert Adey
评论家及编辑。著有《 Locked Room Murders and Other Impossible Crimes》一书,这本书详列各种类型的密室及不可能犯罪书单,是密室推理迷非常重要的参考书。另外他也编过一些 Locked-Room 的推理小说选集。

Jack Adrian
科幻小说作家及编辑。

Jacques Barzun
与Wendell Hertig Taylor合编有推理评论《A Catalogue of Crime》一书。

Jon L. Breen
推理小说作家。与Ed Gorman、Martin H. Greenberg合编有推理参考书 《The Fine Art of Murder》一书。

Robert E. Briney
科幻小说作家。

Jan Broberg

Frederick Dannay (Ellery Queen)
这是笔名为艾勒里'昆恩的双人组作家中活得比较久的那一位。

Douglas G. Green
评论家,著有一本约翰'狄克森'卡尔的传记书 《The Man Who Explained Miracles》。这本书是卡迷的两本重要参考书之一。他也编过一些 Locked-Room 的推理小说选集。

Howard Haycraft
海克拉夫编有两本重要的推理参考书,一本是介绍推理小说历史的《Murder for Pleasure: The Life and Times of the Detective Story》,一本是收录重要推理评论的《The Art of the Mystery Story: 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

Edward D. Hoch
短篇小说之王艾德华'霍克。

Marvin Lachman
著名推理小说评论家及编辑。

Richard Levinson & William Link (a joint list)
作家及剧作家,神探哥伦坡(Columbo)的创造人。

Francis M. Nevins
作家,评论家,编辑,传记作家,艾勒里.昆恩传记"Royal Bloodline"及Cornell Woolrich传记"First You Dream, Then You Die”的作者。

Jr. Otto Penzler

Bill Pronzini
无名私家侦探的创造者。另外他也跟他的妻子Marcia Muller合著有一本推理评论书《1001 Midnights: The Afficionado's Guide to Mystery and Detective Fiction》。

Julian Symons
朱利安'赛蒙,著名的评论家,著有《血腥的谋杀》一书。

Donald A. Yates

 
阅读    收藏 
标签:

杂谈

 

推理小说创作经验谈(2)——中篇小说的整体架构与诡计设计

上次笔者与大家探讨了短篇小说的创作经验,这次讨论一下中篇小说。由于仅仅是篇幅的不同,所以在写作方法上相通的方面笔者便不再赘言。

中篇推理小说在结构上比短篇复杂,因此在写作上,中篇小说必须对人物性格和诡计的处理都更加的细化,但与长篇小说相比,中篇小说毕竟仍有篇幅的局限性,在写作时必须对着重描写的内容进行取舍,以免使故事变得冗长,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小说整体的结构

爱看推理小说的读者都知道,本格派推理小说的结构通常不会脱离以下三个部分:谜题篇、侦查篇、解答篇。如果没有借助倒叙或插叙的手法,这三个部分一般是按时间顺序依次进行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合理处置这三部分的篇幅,否则会令读者有不协调之感(这一点与短篇小说有很大不同,短篇小说更强调故事的快节奏和悬疑性,再加上篇幅的限制,这三个部分通常没有很严格的分配)。

笔者通常的习惯是,谜题篇、侦查篇、解答篇三个部分所占的篇幅份额分别是1/4、2/4、1/4。如果案件本身的诡计并不复杂,解答篇的份额还可以再小。当然这只是笔者个人的一种方式,大家完全可以有自己的模式,比如每部分各占1/3,也可以开门见山地直接发生案件,那么谜题篇的部分很可能就直接省略掉了。这并没有固定的要求,只要不影响整体的协调感就行。但依笔者经验,我们最好注意以下几种特殊情况:

1、 如果案件不需要埋下太多的伏笔,那谜题篇所占部分最好不要超过1/3

中篇小说的字数一般在三万至八万之间,读者读这样篇幅的小说,仍然抱着相当多的愉悦心情的目的,他们很少会产生像阅读长篇小说那样的耐性,如果读者在阅读到案件发生之前已经读了接近两万字,可想而知读者的心情,这其中甚至会有相当一部分人放弃阅读。因此,特别提醒大家,一定要努力压缩谜题篇的篇幅。

有关多重解答小说的优点和创作方法笔者上一次已经有了颇为详细的叙述,在此不再赘言。如果在中篇小说中运用多重解答,完全可以跳出三个部分的限制,将侦查篇与解答篇合二为一,同时还可以缩减谜题篇的篇幅,让多重解答贯穿文章首尾,使整篇文章连续重复“提出推理——否定推理——再提出推理——再否定推理”的循环并最终得出真相。如此一来读者会在一篇小说中反复享受逻辑激荡的乐趣,小说的可读性会因此有很大提高。

叙述性诡计,顾名思义,即小说在叙述过程中作者设下的诡计,这种诡计模式的奇特之处在于,小说中通常制造诡计的人是犯人,而叙述性诡计的“罪魁祸首”在作者本人。作者运用一定的写作技巧(比如双关语、第一人称视角、倒叙、插叙等等),刻意隐瞒与案件有关的重要线索(但这种线索又可以从字里行间推测出来,因此叙述性诡计并不违反公平竞争的黄金规则),借此达到设置悬念或为核心诡计服务的目的。

叙述性诡计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常常在使用时会跳出传统的写作方式,作者有可能会为了掩饰字里行间的秘密而左右而言他,从而造成篇幅架构的不稳定。在绫辻行人的小说《黑暗馆不死传说》中,作者为了给自己巧妙的叙述性诡计布局,竟然在杀人事件发生之前就占用了近二十万字的篇幅。

二、叙述详略点的取舍

作为中篇小说,很多细节(如环境、人物等)已经不能再像短篇小说那样一带而过,但由于毕竟不是长篇小说,故事的叙述还不能彻底的放开,所以在写作时必须对需要描述的对象进行严格的取舍。哪些应该详写?那些应该略写?作者在动笔之前必须有一个大致的设想,以下是笔者的一点经验:

短篇小说备选嫌疑人一般设置在2—4人,而中篇小说可以相应的略有提高,可以放宽到3—7人,如果小说使用的诡计没有很特别的要求,笔者建议不要再增加过多的嫌疑人;另外,如果案件围绕核心诡计展开,凶手是谁这一悬念反而被放到次要位置,那么这样的小说嫌疑人可以更少,甚至可以只设置真凶一人。

在短篇小说中,除侦探本人以外的人物形象很大程度上是可以被忽略的,但中篇小说则不可以,首先凶手本人的人物形象必须突出,如果描述得当,凶手本人的性格与经历可以很好的与杀人动机挂钩,那就能起到写实并进一步打动读者的功效。另一方面,如果单独描述凶手的性格,很有可能会令读者提前识破真相,所以为防止这一点,可以另选其他嫌疑人加强描写,作者可以根据篇幅的长短确定加强描写的人数。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由于篇幅的增加,与短篇小说相比,在中篇小说中可以更加铺张的突出侦探本人的形象,使侦探形象深入人心是使读者关注你其他作品的最佳捷径。

首先,切忌太过宏大的背景设计,比如跨国大案,黑社会组织等等,毕竟中篇小说的篇幅无法太过详尽的描述这样的场景;其次,“深山藏古宅”模式也不可取,这种模式通常以一个复杂的家族或企业为核心进行案件的叙述,对于长篇小说来说这是绝佳的模式,但对于中篇小说来说仍然难度太大。另外,与“深山藏古宅”模式颇相似的“暴风雪山庄——孤岛”模式在中篇小说中也应慎用,因为这类模式很关键的一点在于气氛的烘托,对于中篇小说的篇幅来说,这种气氛的烘托仍然太过促狭。当然,如果作者对自己的笔法足够自信,而且本身进行创作的就是七万字以上的中长篇,是完全可以尝试一下的。

第一、小说开头时,可以对故事第一发生地点进行较为详细的场景描述与气氛烘托;

第二、场景切换时,可以对新切换的场景进行描写,但相比小说开头,这部分所用笔墨不宜太多;

第三、小说收尾时,微微点几句环境的描写,可以很好的衬托侦探或凶手此时此刻的心情。

三、诡计设计

相比短篇小说,中篇小说的诡计设计可以放得更开了,对自己的故事有信心的作者可以尝试像不在场证明、密室杀人这样的难度较高的诡计,其他相比短篇小说较复杂点的诡计也可以在中篇小说中尝试。由于笔者在介绍短篇小说创作方法时已经详细讲解过诡计的构思,因此在这里不再重复,只挑选比较特别的几点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说实话,在推理小说中,吸引笔者的是那种连环杀人案,每一起命案都会涉及不同的诡计,最后会由侦探一起将谜题解开,想必有不少读者都跟笔者有一样的观点。在中篇小说里作者可以尝试这样的做法,但诡计数量仍然不要太多,可以以一个大诡计为主,再辅之以一到两个小诡计(比如一个密室杀人和一个死前遗言),死者的数量也最好不要超过三个。因为一旦案件发生的频率和诡计的数量太多,作者用于诡计布局的笔墨会受到限制,那很可能造成好的诡计发挥不出好的效果。

叙述性诡计由于对作者的叙述手段有太多要求,所以短篇小说很难铺张的开,而以叙述性诡计作为核心诡计来写长篇小说又不是一般水平的作者所能驾驭得了的,因此中篇小说反而能符合这种比较刁钻的要求。

在叙述性诡计的小说中,作者为了掩盖字里行间的秘密,通常会以类似散文的模式写作,所以文章常常分段较多、心理描写较多、场景切换较多。而在速食文化盛行的今天,这种描写方式常常是读者受不了的,所以笔者建议,如果使用叙述性诡计,可以在故事中适当渲染恐怖气氛,甚至变态心理与血腥场面。

这里所说的小说的结尾,并不是指侦探最终公布真相的时刻,而是指真相公布完毕后的收场那一瞬间,在那一刻,通常可以稍微点几句场景描从而推进故事进入尾声,如果在这时将案件的某个细节旧事重提,让读者再一次感受真相揭开的快感,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结果。比如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结尾处的主角站在美术馆前,终于明白了密码的真正解答,同时感受到了历史、宗教、人性的总总冲击,他恭敬地跪了下来…当读者看到这一段时,顿时感到心中涌入一阵暖流,内心的激荡再一次回味。这种看似很微小的设计,通常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以上是笔者几点个人经验,希望能拿出与大家分享,如有不当之处,欢迎大家指正。

参考书目:

(根据文中提及的创作方法而涉及的相关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

1、  绫辻行人《黑暗馆不死传说》(珠海出版社)——叙述性诡计的使用

2、  北落《谋杀演出》(《推理世界》20081B版)——谜题篇、侦查篇、解答篇三部分的合理搭配

3、  罗修《狐仙传》(推理书系2008年第一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中长篇推理小说,“深山藏古宅”模式

4、  横沟正史《镜浦杀人事件》(珠海出版社)——谜题篇、侦查篇、解答篇三部分的合理搭配,诡计数量的合理选择

5、  绫辻行人《我是谁》——运用叙述性诡计的中篇推理小说

6、  .布朗《达芬奇密码》——小说结尾的画龙点睛

阅读    收藏 
标签:

杂谈

       所谓时刻表诡计是指,凶手利用各种交通工具之间的换乘,使得自己能及时赶到表面上看起来不可能赶到的地方行凶,从而达到掩饰自己罪行的目的,属于不在现场证明种类中最独特的一种。

       时刻表诡计的诞生地是日本。自1955年鲇川哲也的本格推理小说《黑色皮箱》和1957年松本清张的社会派推理小说《点与线》以后,日本相继出现了许多以火车、飞机、渡轮、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为表现舞台、用于推翻不在现场证明的推理小说——其中尤以列车之间的换乘为最甚。在某些作家的作品中,这种时刻表诡计的作品占了很大的比例,并以此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比如西村京太郎和津村秀介等。无论是社会派还是本格派作家,都参与到了时刻表诡计的创作中——森村诚一、岛田庄司都写过不少时刻表诡计的推理小说。

       一般中国的读者,对于这类时刻表诡计是没有什么兴趣的。我想原因无外乎两个,一个是因为这些主要以列车换乘作为主要手段的诡计在中国根本无法实施,另一个是中国读者对小说里描写的那些日本站点以及交通工具没有直观印象。我在拙作《三把钥匙》里曾借助主人公第五扬之口表明了自己对于时刻表诡计的看法:

     “所谓的‘时刻表诡计’实际上就是由无数个巧合组合而成的事件,因此只能存在于小说的虚构世界中。你想想,凶手在几班汽车、火车、飞机甚至轮船中来回换乘,利用彼此的到站时间差制造自己的不在现场证明,这一切无不需要建立在所有班次均正点到达的理想状态中。可是假如中间有一班车稍微延误了一下呢,比如因为堵车、发动机出了毛病或是一些杂七杂八的事情被迫停在了路上,那手上沾着鲜血的凶手岂不是要被急死。计划中换乘的班次越多,对于运气的依赖程度就越大,试问,有哪一个精明的凶手会把自己的赌注下在这样一个几乎是完全依赖运气的杀人计划上呢。所以时刻表诡计在我看来,和俄罗斯轮盘赌没多大的区别,根本不需要参与者有多大的智慧,只需要有愚昧的勇气和对运气盲目的自信就可以了。”

       虽然我本人对于时刻表诡计兴趣缺缺,可是这一类小说在日本却拥有大量的读者,那么时刻表诡计小说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呢?

       遍布日本全国发达的轨道交通即使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首屈一指的,轨道交通是日本人最重要的出行方式,甚至可以上升成为日本的一种社会文化。与之相对应的是,日本的轨道交通非常守时,每班列车的抵站、发车时刻可以精确到秒钟。2004年日本高速列车四十周年庆典日那天,许多媒体争相报道2003年日本高速列车的平均延误时间仅六秒钟,日本人的守时观念可见一斑。日本列车迟到一分钟,列车员就得向乘客道歉——在美国和欧洲,延误六分钟以上才被视为晚点。日本列车这种严格到几乎分毫不差的守时对于我们中国人来,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日本轨道交通的发达与守时,是时刻表诡计得以流行的基础,换到别的国家,譬如我们中国,是没有供时刻表诡计生根发芽的土壤的。因此不难理解为何时刻表诡计唯独能够在日本这个国家生根发芽,发展壮大。

       推理小说在日本拥有很长的历史。在古典本格推理小说中,无人孤岛或是深山古堡是经常出现的舞台,可是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普通读者来说,很少有人能亲身体验这样的环境,于是大家渐渐对于这类小说舞台失去了新鲜感。时刻表诡计正是在这个时候粉墨登场的,因为与无人孤岛或深山古堡相比,读者对于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列车交通丝毫不会感到陌生。看到自己平时乘坐的列车、经过的车站以及沿途的风景出现在小说里,这对于读者来说可谓是前所未有的体验。因此许多读者一下子对于时刻表诡计小说产生强大的共鸣感,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交通时刻表是普罗大众日常生活中都会接触到的东西。对于小说读者来说,无面尸或者暴风雪山庄也许一生也没机会遇见一次,更不用说密室杀人了,而时刻表诡计却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有兴趣的读者甚至能够亲身去实践作家在小说中描述出来的快捷路线,时刻表诡计确确实实地让读者体会到了亲切感。

       抛开读者的角度,从作家的角度来谈,时刻表诡计也是十分讨巧的。遍布日本全国的车站是用不完的舞台,沿途的风景更是扩充篇幅的上佳选择。作家通过对于各地独特风景的细腻描写,不仅仅能扩充篇幅,还能让自己的作品充满异域风情,即使诡计并不出色,也能吸引大量的读者。因此时刻表诡计往往又和旅情推理结合起来,成为一对联系紧密的双生儿。它们对于作家来说,是量产作品的一个有力的创作武器。

       通过对读者和作家的两方面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为何时刻表诡计能在日本长盛不衰达数十年之久。即使是尝试创新的新本格时代,日本也不断诞生着新的时刻表诡计小说。岛田庄司的《出云传说7/8杀人事件》、有栖川有栖的《魔镜》、二阶堂黎人的《诹访湖魔法》、麻耶雄嵩的《木制的王子》等等,无不是这类小说的代表。看来时刻表诡计在日本推理小说世界里还会存在很长的时间咧。

 
阅读    收藏 
标签:

杂谈

过去一年里,我一直在组建自己个人的诡计库,面对不断累积而壮大的诡计库,开始是挺兴奋的。不过,最近渐渐感到了一丝压力,我发现单纯地记录大量的诡计下来其实是极其难以正常提取的。加上现在的创作者们把心思都放在了诡计的创新上,诡计的更新速度更是快得像指数爆炸一样。所以,我冷静下来,不在忙着记录诡计,而是静静地研究一下,帮诡计们分分群体,归归类。

        功夫不负,我终于总结出来了。我认为一个诡计的出现,最让人期待和惊艳的就是它的效果如何,所以我觉得给诡计分类按效果来分是最合适的,然后我就发现了,其实就这么三大类:1感性诡计,2理性诡计,3不可能诡计。


        当然,诡计成千上万种,这里仅仅只是从大范围概括而已,下面才是真的详细分类——


        一,感性诡计——指的就是专门用以误导侦探调查方向的诡计,下面是子分类:


         1,心理误区——侦探小说之父所创的规范之一,利用人的常识和思维定势来误导侦探。


         2,分解尸体——现代侦探小说最活跃的类型诡计之一,虽然目的也是制造心理误区,但从技术上说,已经是相对可以独立的一个类型诡计了,所以将其划分出来。


         3,死前遗言——现代类型诡计之一,单独分出一支理由同上。


         4,物理诡计——就是利用物理学上的原理进行犯罪,包括力,声,电,热,光五类的诡计。独立分置理由同上。


         5,化学诡计——就是利用化学上的原理进行犯罪,主要是毒药的制造。独立分置理由同上。


         6,生物诡计——就是利用生物的特性进行犯罪,主要包括动物诡计和植物诡计两类。独立分置理由同上。


        二,理性诡计——指的就是那些只用演绎法,也就是单靠逻辑分析就能做出判断并破解的一般诡计。


        三,不可能诡计——很明显,指的就是不可能犯罪了。这里面也有几个子分类:


         1,时间诡计——就是不在场证明的制造,也包括一些简单的纯粹为了扰乱侦探调查的的方法,如扰乱死亡时间或者某事件发生的真实时间等等。


         2,空间诡计——主要的当然是侦探小说这顶皇冠上的最耀眼的宝石——密室杀人了,但可能有些人不知道,在空间诡计这个种类里还有一种一点也不逊色的诡计——地形诡计,也就是利用案发现场的环境,地形进行不可能犯罪。例如岛田大神的《斜屋犯罪》就是这里面最经典的一例。


         3,神秘现象——也称超自然现象,就是我们中国人说的“乱神怪力”,利用一些独特的原理制造出一些科学解释不了的现象,如穿透,瞬移,降灵等等。


        以上,就是小弟近来通过苦思冥想所得出的结论。


        说得这么兴奋,那我就顺便把我所总结出来,杀人动机的“五花八门”也说说吧:


        一,五花(非预谋杀人)


         1,冲动杀人


         2,过失杀人


         3,精神病杀人


         4,自愿献身


         5,绝望自杀


        二,八门(预谋杀人)


         1,恩怨情仇(人性伊底的极端)注:因为上述四种从古典推理到现代推理一直以来也是最普遍的几种动机,所以划分为一类。


         2,利益杀人(人性最可耻的一面)


         3,掩饰杀人(人性最可耻的一面)


         4,混淆视听(人性最可耻的一面)


         5,怪癖杀人(人性最可怜的一面)


         6,信仰杀人(人性最可怜的一面)


         7,快感杀人(人性最可怜的一面)


         8,打抱不平(人性超我的极端)


        以上,纯粹个人意见,希望能给予阁下一些创作上的启发。

阅读    收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