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1
1月6日晚20点左右,湖南湘潭某小区,一位年仅31岁的妈妈,在自己生日前一周,抱着两个年幼的孩子从13楼一跃而下…………
这位母亲生前在朋友圈里发出了遗书,让她走上绝路的,都是我们熟悉的原因:夫妻三观不合、老公出轨、家暴、产后抑郁、公婆不体谅……
网上有这位妈妈的遗书,很多读者可能都看过了,没看过的看下面的截图,看过的跳过。
最扎我心的不是这位妈妈对婚姻的描述,而是两个冤死的孩子,大的三岁,小的才几个月。
几个月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还啥也没搞明白,就被剥夺了生命,而那个三岁的孩子,已经有各种情感和情绪了,包括害怕,恐惧。
他被他妈拽下去之前有着怎样的惊恐?他是被喂了安眠药了吗?那也不大可能,一个女子不可能抱着两个孩子上楼,那么,孩子是在清醒的状态下从13楼被拽到了地狱?
想象这一幕心都皱起来,被盐腌过一样。
成年人的世界太凶残太可怕了。
什么世上只有妈妈好,妈妈凶残起来也是恶魔,孩子是这些妈妈赢得世界或者报复世界的武器而已。
当地公安说,经侦查该案并非刑事案件。
怎么不是刑事案件呢?妈妈自杀不是刑事案件,但她杀了两个孩子,对孩子来说,这是刑事案件,只不过凶手已经自杀。
当然,满屏都在讨论产后抑郁,这是大家要去学习的部分,后果实在太惨烈了。
2
我都记不清这是第几次写到抑郁症了,我只记得上一次是因为乔任梁。
我一个朋友的妈妈,年轻时就被诊断为抑郁症,家人也都知道。她在五十岁左右自杀过一次,当时朋友的哥哥生了小孩,她面临着要带孩子,周围觉得理所当然是奶奶带。
但妈妈不想带,抑郁症患者即使在没有强烈症状的情况下也是比较容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最好不要被打扰。
可即使是亲人,也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把她当成一个普通的奶奶。
她不说,谁也不知道她内心承受了多少煎熬。突然有一天,她就吃了药。
我朋友那时在外地工作,她回来的时候妈妈已经抢救回来了。
家人一直没有细说前前后后的事,应该是对妈妈心怀愧疚,朋友也就不追问。
心怀愧疚的家人想着以后要多劝导妈妈,要多陪她说话。但后来发现,只要和她聊天,大部分都是她在自责。她很害怕大家因为那些她不想做或者做不到的事情去议论和批评她。
我朋友回去看妈妈的时候,不能说:带孩子好累啊!
她妈就会很紧张很自责,觉得是自己没帮上忙所以女儿很累。
后来大家都会说,没关系啊,你管自己就好了。
但这是没用的,病人不会这么想的。
朋友的妈妈自杀未遂以后一直在治疗吃药,慢慢减轻了症状。家人都随便她怎么样,不提任何要求。她妈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爸爸照顾她起居。现在妈妈发现基本上没有需要她操心的事了,慢慢好起来,不再给自己那么多压力,形成了自己的日常。
家人想明白这点了,才能做到不干扰。
甚至去看她劝她对她来说都是压力,除非她自己想看亲戚了,否则最好大家不去打扰。
或者就突然去她家,那就还好。如果去之前提前通知,走的时候千叮咛万嘱咐,那都是害死人。那是让她陷入病的场拔不出来。
也不要拉她出去吃饭,只能突然造访,自带干粮,吃完就走绝不问病情。
你不用老去劝她,也不要试图搞点热闹让她开心。
比如朋友的爸爸年前六十大寿,家里七姑八姨的鼓动朋友大办一场。
我朋友这十年的经验下来对妈妈的病已经很清楚了,大办一场绝对不行,因为会扰乱家里按宁。这会给妈妈压力,加重她的病情。
抑郁多种多样,朋友妈妈的是其中一种表现。
朋友跟我说这些的时候,我觉得我可能也有点小抑郁,现在比以前好一点了,以前更厉害,我特别怕干扰,见陌生人对我都是压力。所以我的生活必须要非常简单。
不能去人多的地方,找不到停车位的地方,地下车库晕头转向的地方。
我是个尽量不出门的人,周末两天,通常家门也不出的。
网络时代挺适合我,不需要和很多人物理交往,有个电脑和手机就可以了。
萨特说“他人即地狱”,他人的目光,都会影响我们的自由意志。
学哲学的好处就是我在二十几岁的时候就明白,你不想别人要求你,你也不要去要求别人。
那时我对世界认识还浅,其实对别人是有要求的,这带给我很多不痛快。好在我一边对世界撒着娇,一边有一个冷静的声音一直在心里:互相不要求,无论是对家人还是你爱的或者爱你的人。
你自己能做的事就做,不能做的事就不做,不要求,才会得到一种相对好的和平的关系。
否则大家都会搞出病来。
3
湘潭这位带着孩子跳楼的女子------唉,想到她拉着孩子,就同情不起来。
当然,她是病人。
但她的家人没意识到这点,她自己也没意识到。
如果她有个像我第二段说的朋友那样的姐姐,可能会好一点。因为我朋友一经发现妈妈有抑郁症,就从来没有从情感道德伦理上做任何讨论。
她就是一个出发点:如何对病人有利。
而湘潭的这位妈妈,亲人中没有人发现并合理地介入她的情绪。
产后抑郁的发病率不低,15%-30%,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周围经常可以听到有人说自己或者朋友产后抑郁的原因。
有一些内分泌的原因,在妊娠分娩的过程中,体内激素水平急剧变化是产后抑郁的生物学基础。
但一般的产后抑郁在3-6个月就会自行恢复,持续1-2年甚至更长的大都有非生物学原因。
比如完美主义性格。
对湘潭这位女子的家庭生活没深入了解过,也只能根据她遗书的叙述。遗书的角度只说明她情绪的角度,并不一定是最公平的客观事实,但还是可以看出一点。
她老公在某些事情上也是完美主义,待人过于严苛挑剔。但他对老婆并不是完全没有温情,比如给老婆买4000块钱的耳钉,给老婆暖手暖脚。
他和妻子三观不同,喜欢的影视剧不同,他对妻子有着很多严格的要求,比如必须和他家人一起过生日,指责老婆脏乱差,甚至在老婆刚生了孩子时怀疑老婆有性病。
这些都是基于他对世界的认知,他要让老婆按照他的方式生活。
而妻子这面,也曾做过白领,是年薪十万的职业女性。她不是没见过钱,4000块的耳钉她不会尖叫,她要的是保持自己的天性,并按照自己的理解去生活。
他们并不是一开始就尖锐对立,互相都是埋怨。恋爱的时候,一个阳光开朗,一个稳重成熟,看上去互补得很好。
为什么我们喜欢谈恋爱?因为那是一件纯粹享受而不需要承担什么的事,在荷尔蒙的刺激下,两个人都表现出最好的一面,光芒万丈。
“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这种话都说得出来,不用说“我不会要求你改变”“我也不会要求你改变”这种话了。
反正都是不负责任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到的情话。
生活比恋爱要复杂没劲得多,很多人想也没想一头裁进去,还没摸清门道,两个孩子就生下来了。
于是鸡飞狗跳。
如果是粗粝的男女,也会挺过去。农村里有些女人被丈夫打翻在地,打不过不吃眼前亏,爬起来又去喂猪了。
但女白领不是。她天天面对鸡飞狗跳和三观不合感情又不深的婆家大小,对生活又有很多指望。
她辞了职,她的朋友圈又不认为家庭主妇是一个褒义词,而是一个可悲的存在。她家有钱请保姆,她为了省钱把妈妈拖进来,家庭关系更复杂。保姆断档的时候,她显然又承担不了合格的家庭管理。
不成熟的人很难承受各种拧巴。而且因为有了孩子,看不到头。
成熟的人是怎么样的?
昨天还碰到个朋友,聊起家里的一些事。说当初她女儿生下来7斤多,怀孕的时候肚子很大,看到的人都说她是双胞胎三胞胎的。她没心没肺的一直自己买菜做饭。妈妈在另一个城市还没退休,婆婆明确说不来照顾的。
快生的时候去菜场,卖菜的大姐说了:你怎么没人管的啊,这么大肚子都是你菜场里跑进跑出!
一听这话,她哇地哭了,从菜场哭回家。
哭完该干嘛干嘛。
十几年过去了,公公走了,婆婆生病,对儿子媳妇依赖心特别强。每天要回家请安,陪聊。看病挂号送医院。
说实话她妈生病到去世她都没这么管,但她不纠结以前婆婆不管她现在她要管婆婆。
因为在杭州嘛,就一个儿子,摊上了,没啥颠头,该做什么做什么。难道不管啊?就算邻居老太太孤苦无依也看不过去对吧。她做这一切不是为了谁,是为了自己要这么做。
这才是真正的不要求别人改变,做自己的。那是因为内心有主见,知道人生是怎么回事,凡人都从自己出发想道理。
这样不会拧巴。
而很多人会拧巴,拧巴到湘潭这位女子的症状,早就该就医吃药了。
抑郁症很多是需要药物治疗的,早期没化解,到了后期,讲道理已经没用了。
4
我觉得人一定要了解自己,做自己能承担的事。
比如有50万存款,最多就买个十五万的车,不要去买四五十万的,甚至七八十万的按揭着。虽然也许会中奖也许有横财,但整天都会被焦虑包围。
再比如湘潭这位,家务显然不在行,老公又处女座,那你辞什么职呢?家庭妇女其实比上班累多了,但在中国很多家庭乃至女人自己的心理中,辞职没钱了就矮了半截。这种选择就好比放弃了一个有优势的战场来到了一个不擅长的领域,到处都是挫败感。
和男方及家庭有各种摩擦,尤其是生第一个孩子后,啥也没理顺又敢生第二个。
你对自己的认知是现代妇女,要看外国片,要对方说话放尊重点,放客气点,但现代妇女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本事又没有,审时度势的能力又没有。
投资不利还讲个止损,不会止损不就是红了眼的赌徒么?关系不顺到这种地步,前面的产后抑郁还没走出来,又生了第二个。
从认识到生第二个一共就三年时间,两年多都在产后抑郁。
产后抑郁的复发率是20%-30%,像她这种已经不算复发,是进一步加重了。
二胎放开后,并没有出现想象中那么高的生育潮,全国妇联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参与调查的一孩家庭,有生育二孩意愿的只有20.5%。
中国的生育水平已经是全球最低。
孩子生出来不是放在风里吹吹就会长大的。很多的年轻人意识到自己还不够强大,物质和精神都不够,所以,还是不生吧。
总不能为了挽救国家老龄化而生吧。
又没减税政策,又不增加公共服务,又没有免费或者低收费培训。
我朋友在德国是全职太太,在那儿的氛围,谁也不会觉得全职太太不赚钱低人一等,只不过家庭分工。
然而在中国,职业女性回归家庭,自我认知就会发生变化,加上各种不如意的关系,家务孩子没有尽头的重复操劳,如果精神上不能自我圆满,是很容易崩溃的。
5
生活的压力或多或少都会让人有点压力,所以是要做减法的。
做减法的同时还要做一些妥协。
《请回答1988》里,崔泽和德善谈恋爱,崔泽不喜欢德善在外面疯玩,德善不喜欢崔泽乱借钱给别人,连个借条都没有,会逼他说出借钱人的姓名。编剧并没有去讨论个人自由,而是德善说不去了不去了,崔泽则任由德善拷问。
对妥协有心理准备,痛苦就会减轻。
另外,不要迎难而上,明明是个不如意的伴侣,还要生好几个孩子,还要把公婆爸妈绕进来。
人生一辈子,有爱就谈,没爱就简单过日子。
过日子最重要的一点是自给自足,负起对孩子的责任。
两个孩子安息,下辈子投胎别开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