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情感暖男中央空调鲁瑾向阳花基金 |
三个小时前,新书《暖男》的作者鲁瑾,穿着抹胸式的红色婚纱,露出瘦身成功后漂亮的锁骨线条,在给别人拍挂历。拍摄中她发了微博,说自己都觉得自己很励志。励志,是因为在鲁瑾看来,自己“长得不好看,又那么矮”,又因为懒,在一线一呆就是20年。在这个到处充斥着一夜走红、靠脸吃饭的社会里,46岁“高龄”凭一篇专栏出名,确实称得上励志了。
【出名这事儿,有么最好,没么也就算了】
两年前,鲁瑾接下给《行周末》写专栏的邀请。当时的采访中她说,出名这事儿,有么最好,没么也就算了。
然后就有了那篇点击率3天破500万的《暖男》。它诞生于鲁瑾床上的电脑桌,“那时马上要出去玩,偏偏还要写专栏。我就在床上靠着,坐了半天想,写什么呢。然后就想到周迅结婚,开了头,东拉西扯地完成了。”
这次东拉西扯的结果,是鲁瑾在一片广泛的讨论中迅速红了。紧接着,各种商业活动、出版邀请,还有毁誉参半的是非,在短短几个月内接踵而至。鸡汤、膨胀、炒作……正如鲁瑾在自己的脱口秀节目中一贯表现的那样,面对各种质疑,她选择了自己擅长的实话实说:“我只是没有装高冷,在机会到来的时候,热烈地拥抱它而已。”
她确实适应得很好。互联网世界每天都有人一夜爆红,一段时间后现身,跟公众说自己很累、惶恐,怕被打扰,典型的适应不良,享受追捧又不愿付出代价。而面前的鲁瑾,能够在晚上9点,工作了一天还没吃晚饭的状态下,面对采访侃侃而谈,神采奕奕的脸上看不到丝毫疲惫的痕迹。
人们往往只看到他人表面的光鲜,却忽略了背后努力的事实——在《暖男》之前,鲁瑾已经写了两年的专栏。再之前,陆续写了好几年博客和专栏。因此到现在这个截点,她并不掩饰自己的快乐,哪怕与之伴随的是每天15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
看上去又会是个一夜成名的故事。然而话锋一转,她说,她的故事早就已经开始收尾了。“都会过去,享受热闹。”她一直很清醒。
哪怕到了现在,做广播仍然是鲁瑾最习惯的工作。她在这个10米见方的地方待了足足25年。如果不是因为真爱,这完全不可能。慵懒、利落、娇憨、严谨,全都留在了这里。没有一个听众能看到她的表情,每一个听众都感受到了她的表情。
【广播黄金一代里唯一一个还在一线做洗剪吹的人】
《暖男》红了之后,鲁瑾又写了一篇《暖男2》。从专业的角度,文章的笔法、逻辑等各方面,《暖男2
》都比《暖男》上了一个台阶,然而两者传播和影响并不在一个高度上,很多人只知《暖男》,不知其2。
成名的确是一件没有规律可循的事情。也许就凭这一点,收起标准答案的鲁瑾才能一路杀到今天。比如,今年是她入行第25年,作为成长于广播黄金时代的人,跟她同一代的人,或者在台长的位置上挥斥方遒,或者攒够了人脉开广告公司赚钱,却极少有像鲁瑾这样,25年一直勤勤恳恳地写稿子、播节目的。因此才有人评价她是“广播黄金一代里硕果仅存的一个还在一线做洗剪吹的人”。
“我就是单纯地把自己能做的做到极致,来弥补我不能做的事情。”她说自己能做的事情有两件,一是广播,二是写字。
成长于普通家庭的鲁瑾,1989年以浙江第一批直播主持人的形象出现在广播领域。在此之前,广播一直以录播的形式深入百姓,直播二字,意味着颠覆、创新、改革和挑战。而鲁瑾当时的履历上,写着华东地区大学生电视辩论赛冠军队主辩,以及浙大玉泉校区毕业的名牌大学生。应聘的时候,她走进房间,只以大方的姿态说了一句,老师你好,这是我的简历。
不认识什么人,不是播音系毕业的,没有参加任何考试,也不用像今天的新人一样老师长老师短地先在基层混几年,刚刚大学毕业的鲁瑾就成了浙江地区广播直播第一声。作为广播的颠覆者,她从上岗的第一天起就意识到,自己不是来拾人牙慧的,她的工作可以充满激情、自成体系。
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势必会投入感情,从经济新闻到现在的鲁瑾脱口秀,节目里所有的稿子都是自己来写,这练就了她对文字的喜爱,也保持着多年思考的习惯。
思考源于大学四年的专业。很多人得知鲁瑾是哲学系毕业的时候都会露出惊讶,她说哲学给了她思考的方法,让她从各个角度看世界、看人性。漫长的工作里,每天都有大量新闻信息在脑子里过一遍,久而久之,她发现人有一种复杂的情感,面对热爱的人和事,不会急功近利想一下子达到一个高度,而更愿意享受细水长流的过程。
“25年来,我只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仅此而已。”
【只要你足够好,一切都不是问题】
鲁瑾是幸运的。当别人还陷在迷惘青春中,她已经找到自己最适合做的事情,投入热爱,然后用剩下的时间去经营、付出,等到收获的时候,与上帝互不相欠。
事实上,鲁瑾不是没有遇到过诱惑。十几年前就有出版社找她出书,更早一点遇到电视圈的人,有人问她,你资质挺好,为什么不去北京发展?也许最后能像陈鲁豫那样,甚至更好。
“我是非常懒的人,除非觉得一切都水到渠成。不然还想着,出书是不是还要包销,这就挺没劲的了,推动力不够。”此类种种,她归结为自己“做不了大事,只能做小事。”大概也因为,当时的她,还在一直往“足够好”的路上走得不紧不慢。
这种不急不躁、款款而来的心态,最大的好处就是清醒。“我在小事上挺勤快的,比如写专栏,我是唯一一个不需要催稿的,言出必行。但如果想做大事,把自己经营得更好,就会觉得人生的性价比不高,有得必有失,不如活得松散一点。”
一件合适的事情做了25年的结果,是台里出去营销时,都会把《鲁瑾脱口秀》当做一个品牌,代表这是电台里最高水准的节目。如此一来,在“足够好”的基础上,便能够进行相对单纯的选择。比如去年,有个百万级别的广告指明投到鲁瑾的节目,让她帮忙做一些跟中药有关的宣传。但她一句“我不愿意”,100万,就这么推掉了。
为什么?我很不解。
“因为我一直说实话,我在节目里一直是反对中药的。你听一些评论节目,会听到一个嘉宾在这个节目里和那个节目里说的话是不同的,他的视角都不一样。为什么?他在念稿子。我身上不存在这点,如果我借鉴了别人的意见,一定会进行自我消化、自我认同,所以我的价值观和审美始终是统一的。我怕自己如果不说实话,我的形象就会不统一。”
这番话实在太诚实了,除了把原话贴上来,再抱以一个大大的赞之外,我什么也做不了。
【真正的暖男就是中央空调】
再过几天,鲁瑾的新书《暖男》就要和读者见面了。发布会的标语里有这样一句话:暖是我们对这个世界所有美好的坚持。
不得不承认,随着文章的走红,“暖”已经成了一个毁誉参半的词。无数人炮轰,无数人吹捧,而身为作者,同时又是脱口秀主持人的鲁瑾,事实上一直都在声音与文字中传递着对人性宽度的渴望。不会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用道德棒乱打一气。比如有人说,暖男不就是中央空调么?鲁瑾的回答是:“暖是一种气质。他对你暖,就不可能对别人很冷,看到人家有难处也会去帮助。如果他只对你一个人暖,那是讨好,而不是他内心、本质的东西。真正的暖男就是中央空调,只是不以恋爱的方式罢了。”
说到当下的状态,鲁瑾说:“以前看奥斯卡颁奖典礼,人人都上台去感恩,当时觉得奇怪,为什么不说些更跩、更有意思的话,每个人都在不停地感谢。现在我特别理解,当你到了这个成绩,你真的觉得很想感谢那些鼓励你的人、给你机会的人。”
“《暖男》并不是我写得最好的一篇,但它的接受面特别广,大家有参与感,能感同身受,爱思考和不爱思考的人都容易介入。
她这样分析。
(本文刊登于2014年10月31日出刊的《行周末》)
编后语:在《暖男》红了之后,无数的报纸、杂志找鲁瑾写专栏。鲁瑾带着她特有的娇笑说,怎么办呀,我一周只有空写一篇专栏,可我要给《行周末》的呀。现在,她的新书《暖男》就要在11月7日发行了,我们在这里必须帮她吆喝一声:读者们,必须鼎力支持呀。我们相信,这样的小文字,肯定可以在初冬的午后给大家带去一点温暖的。
11月7日晚19:30,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国际会议中心《暖男》新书发布会。随后,全网上架。本书10%版税将捐给鲁瑾发起的“向阳花儿童医疗救助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