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感恩和回报

(2014-10-24 17:09:40)
标签:

情感

大学时我们宿舍七个人,两个杭州人,周末可以回家,其他五个都是外地的。有一次,外地同学中的一个病了,食堂也不会单独给做病号饭,我就回家拿了七八个鸡蛋给她,当时这也算是加强营养了。跟我想像得不一样,生病的同学并没有表现出感动感激,而是表情复杂地收下了鸡蛋。第二天她用电热杯煮鸡蛋,我说你刚发过烧,做蛋花汤更好吸收,然后动手帮她去做。这时,她的脸色变得非常尴尬,我觉察到鸡蛋对她来说是一个负担了,而我还要帮她做几乎是强化了这种负担。我有些沮丧,因为我在做这件事的时候心里是很满足的,尽管我家也穷,我爸妈也舍不得天天吃鸡蛋,但能照顾身在异乡的家庭条件更差的农村同学让我自我感觉良好,有一种准救世主的优越感,潜意识里觉得起码会换来贴心和友谊。

 

前两天有个新闻:赚2000多块的三轮车夫老冯四年来一直资助婴儿时就被婆婆捡回来养的现年14岁的小玲。今年他去看小玲,遭遇各种冷淡,不愿叫他干爹,不愿意和他聊天,也不愿意接他另给的100块钱,当天还躲到干妈家去睡觉。这让老冯非常不开心,觉得这个孩子太冷漠,不想资助了。评论有各种角度,指责老冯的认为资助属自愿,三天两头打电话要求交流就像债主一样。知道人家家里穷,很挤只有两张床还要去过夜,非常不合适。有人分析,自己过得穷困却要硬撑着资助一个小女孩很容易心理失衡,会对被资助者的情感回报期望太多。另一种意见认为老冯没错,好心不得好报还有天理吗?有人说自己资助了一个贫困生,每次来信都是要还需要多少,还要多少,让她寄成绩单或考试卷子看一下,不寄,三年后就停了资助。问:难道这年头受捐助的人都公主病晚期了么?

 

前两周的另一条新闻就没那么纠结了,呈现出皆大欢喜的局面。浙江仙居有个女子戴杏芬21年前帮助三位流落他乡穷途末路的年轻人,烧饭给他们吃,为他们消炎处理伤口,还帮他们找工作。其中的一位现在成了企业家,千方百计找到当年恩人,拿出百万支票谢恩。戴杏芬和丈夫开个面馆,经济条件普通,但坚决拒绝了金钱回报。她说帮人是应该的,不求回报,但对方能感恩,让他很感动。

 

所以,当感恩和不求回报相遇,就是人间佳话;而感恩和求回报相遇,则是人之常情;不懂感恩和不求回报相遇,那是人的境界;不懂感恩和求回报相遇,却会散发人间的负能量。

 

但我们不能轻易地对某一件具体的事某个具体的人下结论。就说前一条新闻的小玲,后来发现她并不是一个不懂感恩的孩子,她只是对老冯非常陌生,另外,自卑和自尊交织,感受相当复杂。她后来对记者说:如果我能选择,我也希望自己是能够照顾别人的人,而不是受资助的对象。

 

人性不是非黑即白,所以才会有小说和电影,各种艺术,去反映它的多样性,以期让我们因为更丰富而去谅解。

 

《暖男》一书11月上市。 

 

感恩和回报

感恩和回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