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科技超极平板电脑待机时间it |
由于以苹果iPad为代表的平板电脑给与PC产业的冲击及PC产业自身因客观的市场环境所造成的销售疲软,使得传统的PC厂商们在恐慌之余,都在竭力寻找PC产业新的增长点。作为全球PC产业芯片老大的英特尔在去年提出了超极本(Ultrabook)的概念及相应的规范,虽然褒贬不一,但在业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且受到了PC厂商们的追捧。
随着众厂商的加入,超极本增长的同时,滥用及误读的现象也开始显现出来
据相关的预测,到今年的年底,会有接近75款的超极本投入市场,而超极本的出货量将会占到传统笔记本出货量的40%。笔者在此并不否认超极本的前景,但由于众多厂商的加入,超极本有可能面临滥用和误读的危险。
作为超极本的定位及发展的初期,轻、薄、待机时间长等是与传统笔记本不同的地方,也可以称为超极本的卖点。之所以采取如此定位,是希望其尽可能贴近平板电脑的体验,至少在微软的Windows8(使超极本就有平板电脑的触控体验)发布之前,在外观上如此。而传统的PC厂商则是希望借此能够区别于自己已有的传统的笔记本(厚、重、待机时间短)。但事实是,由于微软的Windows8尚未正式上市,业内很少想到超极本介于传统笔记本和平板电脑的无缝体验才是它未来真正的卖点(毕竟从超极本的常规形态看,还是传统笔记本的外形,只是轻薄了而已),这就难免使得业内和部分的用户将目前的超极本与早就在业内存在的苹果MacBook Air相比。
如此一来,超极本在发展初期的价格过高,至少与苹果的MacBook Air相比没有体现出明显的优势,再加上做工方面等因素,超极本的优势大打了折扣,甚至有的业内人士和部分用户直接将其与MacBook Air相比,这其中有误解超极本的成分在起作用,但比较麻烦的是,这种误解首先将超极本又引入到了与苹果MacBook Air的比较之中,这个时候,传统PC厂商在设计及制造上的劣势就显现了出来,特别是随着众多厂商的纷纷加入,水平的参差不齐,已经导致业内及用户认为超极本无非是传统笔记本之上的轻薄而已,但仍不及苹果的MacBook Air(从设计和外观上)。
也许是传统PC厂商也意识到了这点,在新近发布的一代或者所谓的二代超极本中,屏幕在不断加大,配置也在加强,有的甚至配置独立的显卡和超大容量的机械硬盘,希望借此能够让用户感到与苹果的MacBook Air相比能够物有所值。但这样一来的话,轻薄、待机时间长,启动快等当初超极本设定的标准还能被满足吗?既然这些是目前的卖点,所以哪怕是毫米间和小时间的差距,都可能给用户以误导,不要忘记,超极本目前的范畴还是传统的笔记本市场,一味地以牺牲超极本的卖点,会不会让市场和用户在本身就对超极本卖点不是很清楚的情况下最终等同于传统的笔记本呢?顶多轻薄了一些而已,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超极本本质上的意义在哪里呢?
作为一款介于传统笔记本和平板电脑双重体验创新产品,初期的规范及精益求精对于其今后的发展和价值至关重要
还有一点不容忽视的是,有的厂商还决定以最小的利润,甚至是赔本的价格来销售超极本,以求占据先机。这其实更有悖于当初PC厂商们希望通过超极本这个新的产品形态,提升传统笔记本市场营收和利润的做法。笔者并不是认为低价不好,真正的低价应该是产业达到一定经济规模是的自然行为,这种拔苗助长式的低价策略,在超极本发展的初期,影响营收和利润还在其次,重要的是它损害了超极本本身的价值。
此外,英特尔发布超极本的概念及相应的规范,还有一点目的是让传统的PC厂商,在进入平板电脑市场不利的情况下,能够借助平板电脑轻薄、待机时间长,尤其是与微软Windows8结合带来的触控体验,而让这些PC厂商可以迂回进入到平板电脑市场,即便不能直接抢占平板电脑市场的份额,至少也可以让在选择平板电脑和传统笔记本间徘徊的这部分用户,可以选择超极本。但就像笔者前面所分析的,各主要PC厂商为了在这个新的市场中占据先机和与苹果的MacBook Air形成竞争上的优势,盲目地升级配置,正在抵消掉超极本鲜明的特点。
作为一款既可以成为原有PC市场新的增长动力,同时又可以兼顾平板电脑市场的产品,超极本的前景令人期待。但欲速则不达。前期厂商的蜂拥而至和急功近利对于这个美好初衷正在造成有意或无意间的滥用和用户的误读,所以,笔者认为,超极本的厂商们可以适当放缓所谓的速度,严格遵守相应的规范,毕竟在市场和用户左有苹果MacBook Air,右有平板电脑的形势下,初期的精益求精,对于超极本未来的成功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