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失速增长:微软“沃尔玛式灾难”的悖论?

(2011-05-19 08:38:27)
标签:

亚当哈

美国

华文

增长率

沃尔玛

it

近日,美国知名管理学家亚当哈同(Adam Hartung)在《福布斯》网络版撰文称,尽管微软盈利有所增长,但公司现在面临“沃尔玛式灾难”,其主要依据是,微软的增长(营收和利润)与苹果相比,已经呈现出失速状态。而根据美国谘商会(Conference Board)发布的数据显示,增长失速对于公司来说是致命的。当一家公司增长失速时,其93%的时间甚至不能维持2%的增长;75%的时间将出现下滑、零增长的局面;70%的时间将出现至少损失一半市值的情况。这是由于市场已经转变,商家销售的商品已不是消费者的真正需求。不论管理层如何努力收复失去的市场,已经很难再笼络消费者了。

 

失速增长:微软“沃尔玛式灾难”的悖论?


增长失速对于公司来说是致命的,微软的失速点在哪里呢?

 

笔者实在不清楚亚当哈同是如何得出。或者说是根据什么得出微软目前已经处在失速增长的结论的。至少按照“沃尔玛式灾难”的理论,笔者没有发现微软的失速点在哪里。而刚刚过去的财季显示,微软营收为164.3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3%;运营利润为57.09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净利润为52.3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1%,均超出了华尔街的预期。莫非这样的增长率是失速的表现吗?即是与前几个季度相比,微软经历了高速的增长后(即在某个季度达到了营收、利润等最高的增长率,之后的季度开始进入衰落,并一蹶不振)已经滑落到这个最新季度的表现?

 

为此笔者简单分析了过去一年微软的财务数据,即2010财年第三季度到不久前的2011财年第三季度共计5个季度。笔者选取了这5个季度中,营收增长最高的2010财年第四季度作为基准(增长率达22%),巧合的是,同期,微软的运营利润增长也是5个季度中增长率最高的,达到了49%,这也使得其EPS(每股盈利增长率)达到了50%,也达到最高。在随后的三个季度中,微软的营收增长率在13%15%;运营利润的增长率在10%20%EPS的增长率在19%36%。由此不难看出,微软在经历了连续5个季度中一个季度的营收、运营利润及EPS的阶段性高速增长后,其后并未出现前面所述的失速后的表现,即营收低于2%的增长,相反,最新的季度中,微软的EPS增长率还超出了之前的两个季度。而营收增长率与其中一个季度持平外,另一个季度仅少了2个百分点。由此笔者得出的结论是微软在过去连续的5个季度中,尽管经历过所谓的高速增长,但这个高速增长并不是所谓的失速点,既然没有失速点,之后的失速增长又从何而来?所谓的“沃尔玛式灾难”更是无从谈起。

 

失速增长:微软“沃尔玛式灾难”的悖论?

典型的企业失速增长表现,很显然不符合微软过去的业绩表现

 

既然这样,亚当哈同为何还会说微软面临“沃尔玛式灾难”呢?从他的文章中,几乎都是微软与苹果的对比。笔者认为这种对比有失偏颇。苹果在营收和利润上的增长堪称产业(不仅是IT产业)的奇迹和个例,任何企业与之相比,恐怕都有陷入“沃尔玛式灾难”的可能,这也是为何前不久纳斯达克OMX集团将苹果在“纳斯达克100指数”中的权重下调,而将微软、甲骨文、英特尔和思科在纳斯达克100指数中的权重大幅上调的主要原因。这里不是因为苹果表现不好,而是苹果的表现,尤其是其股价的表现太突出,以至于其权重已经不能客观反映出整个市场的表现。

 

 

另外,从苹果的营收和利润来源看,苹果仍是一家以硬件为主的公司,而众所周知的事实是,微软是一家以软件见长的公司,两个完全不同的业务和商业模式的公司,面向不同的市场及市场本身不同的特点,很难说明客观的实际情况,最客观的应该是将微软放到软件相关的行业及相关企业中进行对比。如果这样的话,微软的表现又如何呢?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最新数据显示,在过去的2010年,微软在全球操作系统市场中的营收达到了238.48亿美元,份额高达78.6%,增长率为8.8%,排名第一。高于全球操作系统平均7.8%的增长率,同时也高于排名第二的IBM和惠普。在企业软件市场,微软的营收为547.11亿美元,市场份额为22.4%,增长率为12.5%,排名同样第一,高于8.5%的平均市场增长率。与之相比,排名第二的IBM的营收为254.36亿美元,市场份额为10.4%,增长率为5.7%。其后是甲骨文和SAP

 

Worldwide OS Revenue and Market Share by Vendor (Millions of Dollars)

 

Vendor

2010 Revenue

2010 Market Share (%)

2009 Revenue

2009 Market Share (%)

2009-2010
Growth (%)

Microsoft

23,848

78.6

21,926

77.9

8.8

IBM

2,284

7.5

2,163

7.7

5.6

HP

1,125

3.7

1,109

3.9

1.4

Oracle

780

2.6

10

0.0

7,682.8

Red Hat

610

2.0

517

1.8

18.0

Apple

520

1.7

449

1.6

15.8

Others

1,183

3.9

1,968

7.0

-39.9

Total

30,350

100.0

28,142

100.0

7.8

 

 

Top Five Enterprise Software Vendors Worldwide by Total Enterprise Software Revenue, 2010 (Millions of U.S. Dollars)

 

 

2010 Revenue

2010 Market Share (%)

2009 Revenue

2009 Market Share (%)

2009-2010 Growth (%)

Microsoft

54,711

22.4

48,650

21.6

12.5

IBM

25,436

10.4

24,073

10.7

5.7

Oracle

23,918

9.8

20,037

8.9

19.4

SAP

12,979

5.3

11,390

5.1

13.9

Symantec

5,655

2.3

5,513

2.4

2.6

Other Vendors

121,945

49.8

115,842

51.3

5.3

Total

244,644

100.0

225,505

100.0

8.5

 

微软在核心的系统和企业软件市场仍保持着高于业绩的增长率和领先优势

事实证明,微软在其核心业务领域,增长率不但超过所在市场的平均增长率,而且营收要远远高于同行的对手。这样的市场表现怎么可以说是面临“沃尔玛式灾难”呢?要这样的话,IBM、甲骨文等岂不早就步入这个灾难了吗?

 

当然,亚当哈同还以微软“重执行而轻创新”。作为其面临“沃尔玛式灾难”的一个依据。即尽管微软盈利有所增长,但原因并不是卖出消费者真正需求的产品。笔者在此质疑的是,一个每秒出售8套的系统(Windows7),至今已经售出了3.5亿套,产业中哪里有这样不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呢?如果这都不能说明这不是消费者真正需要的产品,那什么样的产品受欢迎呢?不过这里的消费者不仅是指个人消费者,还有企业。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微软是否轻视创新呢?先不说上面Windows7的热销和微软的创新息息相关,如果这里还是拿苹果作为比较的话,微软在研发上的投入苹果的9倍之多,这和亚当哈同所言的在增长失速的公司,管理层通过削减销售、营销、新产品研发预算以及外包等手段支撑盈利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此外,微软还通过与诺基亚的合作,及最新的Windows8系统在移动互联网中的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市场发起冲击。据IDCGartner的预测,在2015年,微软的Windows Phone将会成为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中的第二大操作系统,而Pyramid的最新报告则称,Windows Phone将会在2013年击败谷歌的Android,成为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领导者。预测归预测,但这至少从一个侧面证明微软绝非像亚当哈同所说的那样以保守,甚至是牺牲创新的方式来保持增长和盈利截然不同。

 

失速增长:微软“沃尔玛式灾难”的悖论?

Windows Phone可以击败Android吗?预测归预测,但微软绝非是保守的赢利者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亚当哈同的所谓微软面临“沃尔玛式灾难”的说法缺乏必要的市场事实的支持,文中的某些观点甚至自相矛盾,由此来看,微软“沃尔玛式灾难”一说颇值得商榷。

 
微软是否已经因失速增长而面临“沃尔玛式灾难”?最多可选1项
发起时间:2011-05-19 09:00    截止时间:2011-07-19 09:00    投票人数:0人
  • 0(0%)
  • 0(0%)
  • 0(0%)
投票已截止
最后投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