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电信pc厂商农民笔者it |
PC下乡:厂商遭遇集体尴尬
自国家启动家电和PC下乡项目之后,有关家电下乡的近况人们还从媒体上看到一些,尽管有好有坏,但对于PC下乡好像在项目启动之初媒体热报了一阵之后,声音就越来越弱了。那么PC下乡的近况究竟怎样了?真的一如厂商们当初所预想的那么乐观吗?
日前,笔者从一些厂商了解到,尽管各主要入围PC下乡名单的PC厂商们都在竭尽所能力图在近400亿元的PC下乡带来的市场中分得最大的饼,但实际的情况是,在经历了初期的乐观和短期的推广之后,随着PC下乡的不断延伸,其推广的阻力和矛盾骤然加大。主要表现在,当PC向村、镇一级农村推广时,农民购物的习惯和应用水平的限制,加之厂商成本的考虑。但矛盾的是,如果PC下乡不能继续在往下深入推广的话,将与之前的PC销售无异,PC下乡的真正目的就难以达到。由此来看,PC下乡对于PC厂商而言着实成了烫手的山芋。
其实对于PC下乡,笔者从一开始就持比较保留的态度。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应用。目前PC厂商遇到的尴尬说白了还是应用所致,即农民们对于PC的需求并未像国家有关部门和厂商们所预计的那样迫切。毕竟对于收入较低的农民来说,他们更需要的是能够给他们带来直接利益,或者说是收入的产品。这样一来,难点无非又落在了应用上。那就是应用从何而来的问题。说实在的,目前有的PC厂商所谓针对农村的PC应用基本上都是闭门造车,都是凭着自己的感觉,至于农民究竟用PC来干什么?什么应用是他们最急需的?厂商们实际上还是一头的雾水。这也就决定了厂商们越往深推PC,就越感到困难的原因。
面对此景,那农民的需求究竟在哪里?怎样才能帮助农民发现和发掘他们的需求就成为了PC下乡成败的关键。也许农村的市场环境确实还没到PC普及的程度,但国家显然已经通过优惠的政策将这一市场摆在了厂商们的面前。厂商们到底能不能吃到就只有凭自己的本事了。但至少目前的事实证明,厂商仅凭自己的一己之力和各自为战很难将农村这块PC市场的大饼做起来。通过笔者了解,之前某些厂商在农村推广试点时曾经有过成功的案例,而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当地政府的推动,因为他们最贴近农民,最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
不过试点归试点,当PC下乡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时,局部的产业链的合作显然已经不够,它需要的是当地政府、电信运营商、芯片厂商、PC厂商、软件厂商等的全面的通力合作,共同去挖掘和推广应用,所以笔者认为,在当下PC下乡遭遇尴尬之时,产业链的相关厂商,摈弃各自小的短期利益,以产业联盟的形式是尽快让PC下乡走出困境的最好方法,同时还可以让厂商们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均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