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IT产业:慎防“洗绿”现象

(2008-12-10 08:04:01)
标签:

环保

it产业

it企业

绿色

韦斯特维尔德

it

IT产业:慎防“洗绿”现象

 

曾几何时,绿色成为了IT产业和相关厂商的流行语。不管是什么类型和什么规模的IT企业,似乎在每次的新品发布中,都会或多或少地称自己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是绿色的,即是节能环保,低碳排放或是协助用户降低碳排放的,好似不提绿色就是落伍。那么这些追求绿色IT的企业,它们的产品和解决方案真的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吗?都标榜自己是绿色IT企业,那么市场和用户如何来判断谁才是真正符合绿色要求的企业呢?

 

依照笔者对于IT行业的了解,多数的IT企业在谈及自己的绿色目标时,都属于闭门造车型,即自己制定一定范围的节能减排标准和实现的目标。例如在什么时间段,达到降低多少碳排放的目标;用户使用自己的绿色产品和解决方案会降低多少的成本和碳排放等等。正是由于IT厂商在所谓的绿色IT战略中的各自为政,使得目前在IT产业中的“洗绿”现象开始显现。

 

通过笔者对于一些IT厂商的采访和资料的搜集,所谓的“洗绿”(Greenwash)最早出现于1986年,当时纽约环保主义者杰伊韦斯特维尔德造出这个词讽刺酒店业掩盖不环保行为。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酒店业在每个房间都放上一张环保宣传牌,鼓励客人自带牙具和毛巾,少用酒店提供的一次性产品,以“拯救地球”。但是,韦斯特维尔德指出,大多数情况下,这些酒店根本没有建立废物回收系统,环保措施不力。他认为,这些酒店之所以发起“环保运动”,实际是为了节省成本,提高利润。于是,他用greenwash这个词形容那些为了提高利润而鼓吹环保的行为。Greenwash 是绿色公关(green PR)或绿色行销(green marketing)的一种。如果我们以这个来衡量的话,笔者认为,肯定有不少的IT企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洗绿”的现象,如果任其肆意发展的话,本身是良好的初衷,最后有可能沦落成为上面所说的绿色公关或绿色行销。即听上去很美,但并不能给用户带来实际的利益,也不能达到真正实现低碳排放的目标。但令业内感到尴尬和矛盾的是,目前所谓的绿色IT尚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和考察体系,这不但使市场和用户在选择的时候感到茫然,就连厂商自己也时常处于一种盲人摸象的境地。在这种状况下,笔者认为,权威第三方的相关研究和报告也许是最值得厂商,尤其是市场和用户考量的标准。即厂商自己根据报告来衡量自己的实施绿色IT战略中的缺失,市场和用户据此来选择适合自己的绿色IT合作伙伴。

 

基于此,日前,GartnerWWF 联合发布了对于绿色ICT的评估报告。该报告以言行是否一致;环境负担评估;员工参与应对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结构合理、均衡、长期的环境策略;生命周期评估;行业间创新合作;环境政策;可再生能源等诸多指标来评定谁是真真正符合绿色要求的ICT企业。其中在目前绿色IT企业都最为关注的和追求的碳排放降低方面,富士通、惠普、IBM、戴尔居于IT企业的前四位。通过笔者对于上述前四家IT企业的跟踪采访和了解,其实际的市场表现也基本如此。

 

当然,除了权威的第三方报告,笔者认为,相关的环保组织与大的有影响的IT企业联合制定绿色IT的标准应该是今后努力的方向。另外,对于厂商来说,在实施自己的绿色IT战略时,肯定是要有不少投入的,那么这部分投入是否最终加载到了市场和用户的头上,加载了多少,这部分的加载是否能够给用户带来相应的回报,对此,相关的IT厂商应该增加透明度。其实绿色IT不仅是未来IT产业的发展方向,更是每个IT厂商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从这个意义上看,也许某位国内IT厂商老总的话耐人寻味,其称当前在IT产业流行的绿色仅仅是厂商,尤其国外厂商提高自己产品和解决方案价格的噱头,作为厂商生产的产品和给用户的方案本身就应该是绿色的。这位老总的话,虽然有些偏激,但也不无道理,它至少说明了IT产业中“洗绿”现象的存在。所以为了用户的利益,也为了自己的利益,IT厂商们应该以最低的成本给用户带来最大的绿色收益,只有这样,低碳排放的绿色目标才有可能真正实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