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的挑战:跨越生死线
(2008-08-15 08:38:49)
标签:
amd芯片制造英特尔制造工厂克梅尔it |
AMD的挑战:跨越生死线
AMD新任CEO德克•梅尔(Dirk Meyer)在北京奥运期间的来华,使得继其前CEO鲁毅智(Hector Ruiz)离职之后,AMD再度成为了焦点。对此媒体认为,AMD将会在德克•梅尔的率领下,会给英特尔带来严峻的挑战。但就目前AMD的现状来看,笔者认为,现实远非媒体和AMD自己所声称的那般乐观,在遭受了连续7个季度的亏损之后(也是鲁毅智离职的主要原因),AMD已经是元气大伤,哪里还有挑战英特尔的实力和精力,这时AMD最应该做的是挑战自己,即跨越生死线。
按照AMD的实力和规模,AMD在处理器的份额应该占到20%左右是其能够生存的底线。这点AMD自己也多次对外宣布过。当然AMD的鲁毅智时代,曾经的梦想是市场份额达到30%,今天看来,颇有壮志未酬身先去的味道。那么今天的AMD又是何等的状况呢?
在今年的第一季度,从整个处理器市场看,英特尔的市场份额达到了78.9%,AMD的市场份额为20.9%。其中,在移动处理器市场,英特尔的市场份额为85.3%,AMD为14.5%;在服务器市场,英特尔的市场份额为87%,AMD为13%;在台式机市场,英特尔的市场份额为73.1%,AMD为26.7%。从这里可以看到,除了在台式PC市场,AMD在移动和服务器市场的占有率均低于AMD自己的生死底线。当然AMD在台式PC市场高于其生死线的26.7%的份额并不是绝对说明AMD的实力,而是和英特尔更加注重移动(从PC市场的未来发展看,笔记本的增长和出货量将会在2009年超过台式PC,这是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的发展策略有关,这也使得在移动处理器上,英特尔所占市场份额为AMD的5.88倍。
同样在GPU(图形显示芯片)市场(有业内人士所称的AMD并购ATi后本应占据优势),在第一季度,英特尔占据了桌面和笔记本GPU市场的47.3%,AMD-ATi仅占18.1%。具体到划分到笔记本市场,英特尔的份额为57.1%,AMD为17.9%;桌面PC市场,英特尔的份额为41.5%,AMD-ATi为18.3%。如果单从GPU来看,AMD无论在桌面PC还是笔记本市场的占有率也低于其生死线的20%。更令业内担心的是,在刚刚过去的第二季度,AMD在整个处理器市场的占有率再度下滑至19.5%,已经全线低于其生死底线的20%。
正是由于AMD徘徊在生死的边缘,近日有关AMD即将发布其“资产优化”(asset smart)的新战略成为了业内关注的另一个焦点。所谓的资产优化,说白了就是AMD将目前自己处理器的设计和制造剥离。众所周知,目前的AMD和英特尔一样具有自己处理器的设计和制造能力(有自己的芯片制造工厂)。但鉴于AMD目前的现状,其已经无力支撑芯片工厂的运转,即已经陷入了生产就赔钱,不生产就关张的尴尬境地。所谓剥离的最终目的是降低成本的无奈和冒险之举。对此,许多芯片产业分析人士认为,执行这一战略的结果或者是拯救AMD,或者是把AMD毁掉。由此来看,尽管剥离芯片制造工厂可以暂时延缓AMD的压力,降低运营成本,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系列的弊端。有分析人士表示,剥离芯片制造工厂后,AMD的命运将掌握在第三方制造商手中,会对芯片的生产和供应产生影响。此外,AMD还可能失去对芯片设计和开发的控制。最后,剥离芯片制造业务还会提高芯片制造成本,会进一步削弱AMD仅存的价格上的竞争力。
在此,笔者认为,上述的分析是很有道理的。鉴于未来处理器的竞争将会是制造工艺和架构的竞争,随着AMD即将发布45纳米制造工艺的处理器,对于生产的要求和控制会越来越高,这直接决定着处理器的良品率。此前,AMD四核巴塞罗那的延期和Bug应该让AMD记忆犹新,这还是在设计和制造均在一起的时候,如果剥离后,再加上45纳米制造工艺的难度,AMD如何保持处理器的良品率对于AMD又是生死的考验。近期NV显卡瑕疵的事件对于AMD应该是很好的前车之鉴。因为NV就是“无工厂”模式,此次的显卡瑕疵事件,据称和为其代工的工厂有关。由此看来,虽然剥离制造工厂对于AMD具有潜在的巨大风险,但目前似乎没有更好的解决之道来让AMD跨越生死线。
所以事实证明,AMD不要再高谈什么引领创新,什么挑战英特尔了。当务之急是停止空谈,加快自身内部的改革,将AMD新任CEO德克•梅尔提出的执行力、专注等落到实处,跨越生死线,先要活着,因为活着才会有希望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