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行业报的出路在哪里?

(2010-08-18 18:40:26)
标签:

行业报

转型

新媒体

杂谈

分类: 工作日记

   做了5年的行业报纸,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感受到升级与转型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有发行无读者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有发行无读者,本身就是行业报面对专业报纸的自我解嘲,或者叫五十步笑百步。比起都市类报纸,行业报的发行还是微不足道的,且迎合不了市民文化的消费需求。比起专业类报纸,行业报用不着夸大发行量,凭借行业内的特殊人脉,都拥有不小的订阅群。但是,行业报的内容高度高不到政府报告,又低不到草跟文化,阅读率、传阅率当然非常低。

  编辑记者的价值进入迷茫期。我们的行业报大多脱胎于某个领域的机关报。编辑记者们当惯了“喉舌”,喜欢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喜欢把“应”、“需”甚至“须”应用于标题中。不是官员,胜是官员。殊不知,这种姿态让人望而生畏,敬而远之,与如今广泛参与、充分互动的文化格格不入。说具体一点,如今行业报的记者采访某某领导或者企业,不是帮助领导或企业解决问题、做具体事情,而是增添了很多麻烦,耽误了很多时间;现如今的世道,不是采访对象求行业报宣传报道自己,而是行业报编辑记者求采访对象分享知识和智慧。更甚者,互联网的编辑记者以通俗的语言、便捷的方式、第一时间传递采访对象的态度和立场,而行业报的编辑记者按照报纸的出版周期和固定的发行周期,传递着快餐式的“旧闻”。

  行业报的定位陷入尴尬境地。因为出身“皇室”,行业报喜欢做大文章、大选题,喜欢覆盖“方方面面”,喜欢标榜自己的“权威”,以至于连编辑记者都驾御不了选题了,宏大的设计方面,最终以藐小的版面内容收场。比如我今年策划的一本书,取名为《超越危机——企业家在行动》。目的是向企业管理类图书靠拢,但内容主要是对电子信息企业管理者的访谈。这样就出现了一个结局:综合类企业视其为有名无实的垃圾,行业内的管理者因其假大空而视而不见。行业报的定位就面临这个问题。综合类的企业嫌其浮浅,行业内的企业嫌其空洞,定位成了问题。如今的世道,成功者大多是把大事做小、把小事做细,把细节做精的。凡以做大事为出发点者,均以“壮志未筹身先死”结局。行业报最大的弊端就是放不下身段,找不到感觉。

  但是,行业报并不是一无是处,至少有三个方面是她独有的优势:一是专业、资深的编辑记者。行业报大多是体制内的单位,“稳定”了一批在行业内磨爬滚打了十几年、二十几年的编辑记者,与行业共成长,耳闻目染还是对行业具有纵深认识和宏观把握。二是可信任的、浓厚行业情节的企业品牌。因为有政府背景,加上没完全市场化的原因,一般的行业报还比较守规矩,对行业有一定的责任心,值得行业届信任。三是拥有一批稳定、可靠的支持者。特别是共同成长的国内企业,或者拓展中国市场时有过亲密合作的跨国企业,与行业报保持着浓厚的感情,是她铁杆的支持者。

    鉴于行业报的现实窘境和独特优势,行业报走出死胡同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咨询服务升级。就是调动资深团队积极性,集专家资源之潜能,用足品牌信任度,为铁杆支持者提供品牌传播、人力资源布局、技术研发体系建设等多方面的资讯服务。二是向新媒体转型。不是用做行业报的模式去做网站或手机报,而是用2.0的模式去开展一切经营活动,永远告别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要让对方参与,让对方说话。

  向咨询服务升级,就是面对原有的政府、企业、读者三个对象,提供报纸“宣贯”以外的服务。记住,是“服务”,不是“宣贯”;是干干净净的乙方,不是披着甲方外衣的乙方。一位领导曾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中国电子报》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的大报,作为行业的权威媒体,“大”字不应该体现在选题上,而应该体现在从业者的胸怀上,每个人都要胸怀产业,为产业的健康发展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当然,最终结果必然是分享行业成长的成果。“权威性”不是体现在你的出身上或者披在身上的外衣上,而是体现为产业、为企业提供可靠的、有价值的信息、知识和智慧。所以,我们的每一篇报道,每一个项目,都要衡量其对产业的价值,都要确定对产业、对企业帮忙不添乱。我们之所以出版《电子报参考》,目的不是宣传我们的采访对象,而是为我们的读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下一步,我们的工作就是团结一批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为产业、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的服务。

  向新媒体转型,就是综合利用报纸、网站、信息终端以及线下活动,开展2.0的服务。比如我们的3D技术论坛和FPGA论坛,完全可以利用网络、邮件等方式,事先征集话题,并以此组织专家出席论坛。论坛期间,不是一字一句地直播论坛,而是抽取讲者的精彩观点,及时反馈给网友,并根据网友提问引导讲者。在论坛结束后,还要就关键观点与网友分享,接受网友的评判。此外,我们的数字视听论坛、光伏产业年会也未必就“你讲我听”一种形式,也可以调动各企业、研究机构的积极性,全国各地自发组织热点话题的讨论。新媒体的特性不在于“抛砖”,而在与“引玉”。“抛”和“引”的载体均不局限于某种单一的介质。

   说了这么多,突然间发现,我还是一个行业报人。表达的方式和方法依然是“说教”,远没有达到“引玉”的效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