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说过一个市场越是有效(能对股票价格产生影响的信息在所有投资者间传递得越快),主动式基金战胜指数基金就越困难,因为当某个基金经理发现一个好的低价股票时别的投资者也会知道这个秘密,这个信息会迅速地反映在股价中。所以在一个完美有效的市场,不管是巴菲特还是林奇都是不可能有机会战胜指数的。当然这样的完美是不存在的,大家普遍认为美国的大盘股市是很有效的,但是在小盘股票和国际股票方面,尤其是象包括中国俄罗斯越南巴西印尼南韩这些新兴国家在内的新兴市场,信息不平衡,市场的效率较低,主动式基金经理可以更容易地发现投资机会,所以战胜指数基金的可能性更大。LAOK和其他很多投资者也是这样认为在中国应该投资于主动式基金而不是指数基金的,可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具体的数据支持这一观点。我想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虽然中国市场可能不象美国市场那么有效,但是绝不是“无效”,再差也是个“相当有效”的市场。
既然是理性投资的博客,我考虑的因素就全面一些,也会有真实具体的数据来说服大家。比如大多数投资者都相信的晨星评级,虽然晨星是独立公正的第三方,但是对基金评级除了公正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力,我们已经知道晨星没有这样的能力。很多人认为主动式基金比指数基金更能抵御熊市,但是我们可以看出主动式基金因为预测不了股市变化,很多数据说明它们的表现还不如指数基金(我以前详细说过,这里再补一条证据,2000-2001年的熊市里,美国主动式基金的现金持有量平均只有1.35%,现在看来这不是它们最应该减仓的时候吗)。同样,主动式基金在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能够轻松战胜指数基金也只不过是理论上的一厢情愿而已,很可惜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持这种观点的人忘了,市场的非高度有效只是主动式基金战胜指数基金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另一个十分重要却被忽略的因素是:费用。
实际上,信息获得的难易和交易费用的高低是成反比的,也就是说,对于一个股票而言,分析/交易它的人越少,基金经理越容易获得有用的信息,但是这个股票的价格的买/卖差也越大。换句话说,一个基金经理可能相对容易地发现某个股票是个具有升值潜力的股票打算购买,但是他需要花更多的钱来达到卖家要求的价格。Joshua
Feuerman 是SSgA
(ETF基金业界的领头羊)的新兴市场基金经理,他的估计是新兴市场的一笔买卖来回的交易费用是股票价格的4.5%。另外由于主动式基金大笔资金进出股市时会引起股价大幅变化,导致交易费用更高,这还没有考虑交易所收取的交易费和印花税等其它的费用。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如果你选一个主动式基金的话,换手率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因为你可以从换手率的高低看出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换手率越高,费用越高,你的回报很可能越低。上季度国内基金平均换手率达到了惊人的1418%,我虽然很难查到指数基金的换手率,但是可以想象应该会低得多。晨星在美国研究过两类国内股票基金,一类基金的股票平均持有时间超过五年(换手率低于20%),另一类基金平均持有时间低于一年(换手率超过100%),在十年的时间里,换手率低的一组年平均回报率为12.87%(1万元变成33557元),换手率高的一组年平均回报率为11.29%(1万元变成29145元),也就是说,相对频繁的交易产生的费用把年回报率降低了1.58个百分点。这还是美国交易费用较低的国内股票基金,而且换手率相差不是特别悬殊,考虑到中国的情况,费用造成的差异应该更加悬殊。本来1%的管理费差异已经把主动式基金置于一个落后于指数基金的起跑线上,现在这些隐形的费用更使主动式基金处于不利地位,能够战胜指数基金的主动式基金更少了。
到2002为止年美国共有14个有9年及更长历史的主动式新兴市场基金,它们在1994-2002年的表现与DFA公司的新兴市场被动指数基金相比有11个落败,只有一个主动式基金的年回报率超过指数大于0.5%。现在随着监管的逐渐完善,新兴市场的有效性在不断增强,主动式基金经理在寻找投资机会方面的优势还在减弱。
我这里还没有涉及重要的一点,也就是虽然主动式基金平均起来总是落后于指数基金,但是每年总有一小部分主动式基金能够战胜指数基金,以前我说过晨星的基金评级是不可靠的,我们下次来看看还有什么更多的数据能够说明主动式基金的过去表现与未来表现无关。换句话说,你不可能根据一个基金过去的表现来决定它是否应该成为你投资的对象,成功选择一个未来表现优异的主动式基金的机率跟抽签没有区别。既然每年只有一小部分主动式基金能够战胜指数基金,而且每年这一部分胜利者又几乎都是不同的基金,那么日积月累统计起来,能够最后战胜指数基金的主动式基金就是凤毛麟角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