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乡会

(2008-02-18 21:49:36)
标签:

老乡会

社会阶层

杂谈

    前两天,县里在北京的老乡举办同乡会。因为在北京出差,机缘凑巧也去了。聚会是5点半正式开始的,一个在北京某部委工作的厅级老乡主持,听说这个聚会就是他召集的。他先说了两句应景话,然后是应邀参加的县领导讲话,然后是宴会,喝酒,交流。席间,老乡们不停的这桌那桌转,彼此之间熟悉的,不熟悉的,寒暄,敬酒,递名片。
    两个小时左右,聚会结束,各自散去,我注意观察了一下,基本都是有车一族,公车或私车。我和一个同去的朋友说,参加这样老乡聚会的,基本都是在北京能混个车坐的。回来的这两天,一直想写写这事儿,以及由所见引发的所思。
     一个城市里的老乡会,其出发点往往也是为了老乡之间联络感情,但是又和我们曾经在学校里的老乡会有一定质的区别。学校里的老乡会,基本只要是一个地方的学生,都能够参加,没有什么身份的门槛;可是,在那晚参加的老乡会,因为有了社会这样一个大背景,应邀参加的,基本都是有个一官半职或者其他领域事业有成的,召集人和参加人,目的基本是一致的,以同乡地域文化和情感为纽带,建立更广泛的人脉资源。这样的目的背后,或许没有很明确的功利倾向,但是,在召集组织的过程中,却有意无意的带有一定这样的倾向,这点从被应邀参加的老乡身份可以看出端倪。在北京,县里的老乡,有长期固定职业的,最起码也有一两千人,这一两千人,以同学、老乡等为纽带,形成了不同的圈子。可是,这个老乡会,却无疑是这一两千人中最核心的圈子,而进入这个圈子的人,自然要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在这个圈子的各人身边,往往又存在着以各自为中心的圈子。而其他圈子里的老乡,也知道有这个圈子的存在,或许也想进入这个圈子,可是,因为得不到邀请,只能在这个圈子的边缘,在其他的以这个圈子为核的其他圈子里生活,交往。这个现象有一定的社会学意义,也一定程度上,是我们这个社会阶层分化的标志和表象的呈现。
     所谓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想来表达的也就是这样一个概念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老乡会,在乡音乡亲之外,也就有了其他一些复杂的味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