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创作谈苍凉作协体制官场小说杂谈 |
分类: 表扬与自我表扬 |
创作谈
写到最后是苍凉
文/魏剑美
张爱玲的一段话让我怦然心动,在《自己的文章》中,她说:“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是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哀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
老实说,我并不喜欢张爱玲的小说——过于自我的小说无法让我找到阅读的社会性意义和普遍性趣味,但对张爱玲的这段关于文学的悟语我不能不拍案叫绝。是的,多少伟大作家,无论他们被读者、评论家以及别有用心的政客们给涂抹上怎样的色彩,但他们的作品被读到最后,总是挟带着浓郁的苍凉。从传统意义上的《哈姆雷特》、《红与黑》、《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到现代派的《变形记》、《追忆似水流年》、《等待戈多》、《百年孤独》,繁华纷乱的场景之后,又有哪一部不是透着深深的苍凉?
从中国文学的传统来说,无论是所谓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好的作品和好的作家也是满纸苍凉,《红楼梦》就是最典型的代表。即便是被强打扮为“冷酷的战士”的鲁迅,他的全部作品其实就是一部人性的苍凉记录,无论小说、杂文、诗歌还是日记、演讲概莫能外。我以为《孤独者》最契合鲁迅的气质和精神本质,魏连殳就是一个苍凉灵魂的文学摹本。也正因此,我始终认为七十多年来人们都在误读着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一名句,“千夫所指”之人哪里是什么“人民公敌”,分明就是鲁迅先生的自况!
鲁迅从愤怒出发,抵达的却是苍凉。这其实也是一个有良知的、忠于生活和内心的作家的必然归宿。
我自己从高中时期开始文学创作,写过美文、短篇小说、杂文、长篇小说,拉拉杂杂也有几百万字了罢,无论曾经有过怎样激昂的热情、热爱和热望,但写来写去,到最后发现自己写的其实就是一种人世的苍凉、人性的苍凉、人格的苍凉。也正因此,在官场小说异常火爆的当下,我的三部长篇小说中,《步步为局》从境外高官赌博这一角度写的官场,《步步为局2:副市长》还原的市级官场尔虞我诈、正邪纠结的现实图景,即将出版的《做秀:一夜成名的潜规则》窥视的是电视圈、娱乐圈这个巨大的名利场,但我真正着墨和着力的还是人性——苍凉的人性这一主题。官场也好,名利场也罢,不过是展示善恶美丑的人性的舞台。
苍凉,但不绝望。这大约就是我的文学态度和人性领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