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市场:尴尬的两极分化
(2010-03-26 11:08:40)
标签:
杂文创作图书市场湖南杂文杂谈 |
分类: 边缘思想录 |
杂文市场:尴尬的两极分化
文/魏剑美
在所有的文体中,杂文要算是最尴尬的一种:既要求得生存空间,又要受制市场要素。也就是说它不但需要摆脱“惹是生非”的嫌疑,还要迎合时尚化、快餐化、世俗化的要求,于是只有在夹缝中畸形生长,其结果倒催生了大量的“伪杂文”和“伪杂文家”——在我看来,当下不少所谓的杂文和杂文家其主体姿态不是师承鲁迅的独立批判精神,而是变相的歌功颂德和无聊杂耍。
杂文的尴尬反映到图书市场有两大咄咄怪事:一是杂文选本花样繁多,而个人专集难觅踪影;二是泡沫化的“观点读物”铺天盖地,而精当的思想读本一书难求。真正严肃的、有思想有见地有才华的不少杂文作者出本书难于上青天,即便是像鄢烈山、刘洪波这样成名多年的杂文大家都面临出书难的问题。而泡沫化的“观点读物”却俯拾即是,比如《中国不高兴》、《中国没榜样》、《大国策》之类。回顾2009年的图书市场,最受出版商青睐的是官场题材和历史题材,所以明明是正儿八经的杂文集,也不得不扯上这两大题材。比如王国华、黄波出版的杂文集,就不得不套在历史的名义之下,而肖仁福的杂文集叫《领导也是人》,刘诚龙的杂文集叫《官事儿》。
富有讽刺意味的是,市场上卖得最火的杂文集基本上从来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杂文作者写的,而是韩寒、陈丹青、易中天、梁文道这一类具有娱乐身份和娱乐背景的人物。尤其是梁文道,《常识》于2009年出版之后追捧者甚众,乃至于不得不紧接着炮制孪生姊妹《我读》、《我执》、《读者》等来应付。而其文集,用某作家的话来说,无论从文采还是从思想上来讲,都只能算是杂文作者中的中流水准。另外一件富有讽刺意味的事情是,易中天在成名之前,曾经出版过一本杂文集叫《你好,伟哥》,尽管书名媚俗到如此地步,但仍然无人问津。一俟他借助央视成名,则无论写什么东西都追捧者如云。
从某种程度上说,出版商的品位决定了读者的品位。读者固然需要迎合,然而也是可以引领和提升的。像笔者于2009年底出版的杂文集《下跪的舌头》,连出版商自己都觉得勉为其难,但求不赔本就万事大吉,没想到居然在多个省份脱销。而像鄢烈山、吴非、刀尔登等人的杂文既深刻犀利又幽默讽刺,加以包装宣传,完全具备畅销书的资质,比王小波、余杰的书丝毫不会逊色。只可惜急功近利的出版商只晓得跟风炒作,不知道深度开掘,读者也就失去了比较甄别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