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网媒时代纸媒的策略与出路——答《三湘都市报》问

(2009-10-24 18:49:35)
标签:

网媒

报媒策略

三湘都市报

杂谈

分类: 貌似学术

    我虽然在新闻传播学院混饭,但却很少用所谓“专业的眼光”去分析和思考业界的问题,主要当然是因为识趣:第一,我的从业经验有限,只在报纸做过一年,在杂志做过五六年,与电视台只有边缘的合作;第二,但凡做媒体的人,没有几分自以为是是做不到领导老总的,我见识过一些人在传媒界才混三两年,就已经俨然一副通晓天下的神气了;第三,我明白领导安排的所谓调查、征询意见,说穿了就是让人变着花样来赞扬和高度肯定他们的既定想法,这方面的例子已经数不胜数。还记得当年我做《生命》杂志副总编兼执行主编时,因为影响还算不错,发行也有十七八万,就受邀参加省内某体制内杂志的座谈。该座谈说是请我们发表高见,我就自作多情地谈了谈自己对该刊的一些看法,结果那老总坐不住了(因为在座还有他的上级),马上递条子过来让我控制时间,我立马明白了,人家不过是要借我们这些所谓“专家”的嘴巴来吹捧他们的,哪里真是要我们客观、诚恳地提建议来着。

     正是明白了这个道理,从此后我再不给人家提任何建议。但这回是一位我所尊敬的敬业的老乡在做的一个课题,嘱咐我知无不言则可,我的贱脾性再度发作,于是率性做了如下回答。估计只有讨骂的份,呵呵。好在我做过该报多年的读者,也算是谈的一点真实感受,与所谓“专业”、“理性”、“大视野”是挂不上一点边的。

 

 提问

一、您是否长期关注三湘都市报(以下称都市报)的变化发展?对其最近由大报改回小报、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主题语)改为“好看  好用  好玩”总体印象如何?可否评价都市报创刊14年来的发展轨迹及特色?

    我曾经长期关注都市报,从创刊开始。先后有5年订阅过该报,其中两年公费,三年自费。改版成大报之前就停止订阅也没再关注了。原因是新闻做得浅表,副刊版面萎缩至于消失,表现出的新闻理念陈旧,尤其是很多专业版面不专业,外行话不少,有偿新闻层出不穷,尤其反感的是借节假日大力压缩乃至于不出报,分明是糊弄读者。

    我个人认为,大报决策是最大的失误,丧失了原有读者而没有吸引来新的读者。最近回到小报版式后尝试看过两期,没有留下特别印象。所谓的“好看好用好玩”我个人没有感觉到。副刊版面的私人化倾向明显。关起门办报的影子仍然存在。不过据同行说,改版后有过几个很有冲击力的策划与专题报道。看了两期《都市周末》,也很失望。感觉和90年代初期的类似报纸并无多大不同。

    个人赞成小报版式。真正落实新定位还是大有市场的。前提是读者本位的确立,即你能为读者做什么。你和其他报纸的差异何在,你的队伍的优势是什么,如何扬长避短。这些都是要思考的问题。

二、   在讲求差异化生存的市场环境中,请评价省会几家主流报媒各自的差异化特色及其优劣。另,您是否认为都市报这次改版提质是意图锻造更鲜明的差异化形象?为什么?

     意图是一回事,多大程度上落实是另一回事。日报报业体系最大的问题是内部提拔,人人自以为是才子,次次自以为是提升。从来不敢正视现实,尤其不敢追问劣势。这样的结果即使找到了差异化的路子,也很快会再度同质化。传媒产业最重要的是创意,先追求形式上的新鲜,再从品质上跟进。目前省会城市日报三大竞争对象中,晨报相对最市场化,记者队伍构成更合理,吸引新力量的体系更开放。都市报要做的不仅仅是定位上的工作,也包括专业化的提升。实现从小市民报的低层次到专家办报的层次提升。让每个版面的主要人员都具备专业的学识与眼光。

  

三、   请从传播学研究者的角度、以全球化的眼光谈谈当前形势与条件下报媒的发展瓶颈与突围方略(请结合实例)。

     报媒最大的问题是对新读者的吸引力降低,也就是说,在新一代人群中,读报的习惯没有得以培养,人们越来越依赖网络提供的各种服务。与此同时,报纸自身的原创力太弱。报媒要突围,一是建立与网络的壁垒,而不是去迎合。二是增强原创力。尤其是独树一帜的深度调查与独家评论。“本报制造”的特色才能培养读者的忠诚度。现在很多媒体广告、经营的心理过于迫切,甚至以为经营决定一切,其实是本末倒置的。收益,也就是说赚钱事实上是建立在影响力的基础上的。一家没有影响力的媒体,即使暂时赚钱,也不可能持续。所以,必须将影响力放在第一位。而独立、客观、深度永远是媒体发展的不二法门。在这方面,纸媒的优势要远远大于网络和电视。

四、   您认为改版后的都市报的财经报道有哪些特色,是否已逐渐胜任该报的“主打内容”?从受众与研究者的角度,您认为这种“小切入而个性化”财经报道能否成为该报主流读者的“必读内容”?为什么?应从哪些方面考虑进一步完善?

     没留心过。但这个思路我赞同。要注意的是政党立场、专家立场、民众立场的兼顾。不要弄成一种姿态。像以前的股票分析,就非常有“诱盘”和“劝进”的嫌疑。

五、   自都市报成为三湘华声全媒体的重要一极后(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已于今年上半年成立三湘华声管委会,对三湘都市报、华声在线实行一体化管理),已在努力探索如何推动、展现全媒体的高度、有机互融,请评价一下他们在这方面的作为。这是否是全球报业发展的一个大的走势,请谈谈其他成功或并不如意的实例。

     新模式值得期待,但也有待检验。仅仅一个管委会的成立不一定就能解决真正的问题,《阿Q正传》里鲁迅先生指出“带兵的还是先前的老把总”,不能不说指出了很多改革的实质。我对改大报以来的都市报管理层毫不了解,并不清楚其真正的症结何在,只是想说问题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所以不可过于乐观于某一新招,改革需要体系化。我不认为报纸非要跟网络结合,尤其不可简单结合,也就是目前很多媒体做的那样,只是弄一个电子版。

六、您是否曾深入阅读哈佛商学院出版的《蓝海战略》,印象如何?您是否认为周强省长提出的“大力支持华声在线转企改制和上市,要把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新媒体与传统融合的典范”将成为三湘都市报以价值创新摆脱狭隘对抗“红海”、驶入天高云阔“蓝海”的重要节点?为什么?

    没有读过。如果要将纸媒与网媒结合,也得是互补,而不是简单的电子版。核心内容不要上网,尤其不要同步上网,很多大的纸媒都是这样的。我个人倾向纸媒加强深度与独家、原创,网络还得“全球化”、社会化,不要念念不忘自己是某某集团办的网站,而要做成一个真正的商业性的门户网站。

    忠言逆耳,仅供参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以德治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