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价值的底气
三石/文
去年5月,我借培训之机光顾了位于纽约第五大道上的苹果专卖店。在那里,我看到店员专业、耐心地为顾客培训电脑程序使用方法,其中,十几位顾客认真听讲,好几位还拿出小本子做记录。后来,在北京逛苹果专卖店时我也碰到此类培训,兴致上来还听了一堂关于视频软件使用技巧的讲课。我一直喜欢苹果MacBook,但是,有点排斥不同于微软的系统,觉得用不习惯,而经过店员培训甚至有了购买冲动,甚至某种程度的迷恋。
这种经历使我联想到出版业消费者教育这个话题。在出版营销中进行消费者教育是我一直积极倡导的法则。消费者教育过程既是唤醒消费者的过程,也是企业培养市场基础、争夺消费者的过程。只可惜,多年以来,中国书业过于急功近利,将图书作为一次性消费品,愿意耐心为读者讲书的编辑和店员少之又少。我一直认为,当下一般的书店技能比赛太过传统,尤其是“熟悉图书”环节,能背出几百本书名、定价、作者、简介者便为优胜,而这种技能在现代企业营销和新阅读环境中几乎无用,因为向读者贴心而全面地介绍图书更为重要。我甚至认为,当下编辑界能把自己所编图书讲透的也并不多。最近,我为一家出版企业做了以“百名编辑说书”为主题的市场策划,旨在组织各出版社编辑去卖场和读者直接交流,讲解图书及其背后故事。但是,我最终发现,大多数编辑讲得云里雾里,相当空洞,亟待口才培养。
说到口才,我极为推崇史蒂夫·乔布斯的雄辩技巧。他不仅仅是“苹果”之父,而且是全球著名的演讲家。他的演讲尤其是在新产品发布会上的演讲,从来都具极强说服力。他身上所散发出来的个人魅力几乎可以“俘获”所有人。我认为,书业人士亟须向乔布斯学习口才。编辑需要口才说服作者写作,说服编委通过选题;营销人员需要有口才说服渠道进货,说服媒体宣传;卖场营业员需要有口才说服读者购买。特别是,出版社领导需要口才——在这里,我想特别说明“说服市场”的重要性。乔布斯的经验告诉我们,有领导亲自参加的新闻发布会不只是一个个人魅力秀场,还将带来市场信心和销售。
其实,在“口才”背后是苹果哲学在起作用。在苹果专卖店中,销售人员被传授了一种不同寻常的销售哲学:不是销售,而是帮助顾客解决问题。在苹果的培训手册中这样教导员工:“你们的工作是了解客户的全部需求,其中一些需求可能连顾客自身都没有意识到。”作为苹果专卖店的员工,他们永远不急于将产品卖给顾客,其工作是为顾客找到解决方案,找出“病根”所在。所以,我们会发现,在苹果专卖店中,从来没有花哨的营销,更没有买一赠一之类的促销,完全践行了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倡的“市场营销的目标是使推销成为多余”的理想境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凭创意讨生活的出版界在实际操作中似乎没有能力和耐力卖文化,而卖电脑起家的苹果公司不但卖出了文化,还在精神和价值观的高层次左右消费者选择,这实在是让人深思的“反常”。
不过,至少有一些操作细节我们还能抓住。人们常常讨论苹果在销售中注重客户体验这一营销技巧,但是,大多数只注意到专卖店卖场环境和“让每一位顾客动手”。其实,还有很多细节值得我们学习。根据苹果员工培训手册的规定,苹果专卖店员工的“服务步骤”共分为五个部分:1.
用个性化问候语问候顾客;2. 有礼貌地了解顾客所需;3. 向顾客提供当天即可兑现的解决方案;4. 倾听并解决顾客的任何问题和顾虑;5.
与顾客辞别并邀请下次光临。在提供和控制顾客体验方面,苹果做得细致入微。比如,对店员具体向客户说些什么富有感情的话都有所描述——“倾听,然后,你的反应要让顾客放心,‘嗯嗯’、‘我理解’等等。”这些细节正是值得中国书业人研究和借鉴的。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苹果营销打出的“饥饿”牌。苹果产品之所以如此畅销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对市场供应的控制,即使市场处于相对“饥饿”状态,有利于保持产品价格稳定性和掌握产品升级控制权。其实,这不仅仅是营销话题,最根本还是来自产品过硬的底气。苹果产品永远在不断创新中,永远追求最好品质。这对出版业的启发是,好的内容才是“王道”,没有好图书,“饥饿”营销的结果一定是让自己饥饿。
因此,基于产品创新的文化营销才是创造价值的底气。你有么?
(本文作者为中国出版营销专家、出版培训专家)
《出版人》杂志2011年10月20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