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会更好
三 石
仍然习惯将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称为“全国书市”,写这篇文章正值第21届全国书市开幕前夕,“又见书市”四个字不禁然跃在纸面。作为一个参加过10多届并有6届亲自为某出版展团策划和实施参展营销的“老书市运动员”,“又见书市”的心情颇为复杂,有些话一吐为快,每一届的书市如果能吸纳我的意见,也许会更好。
每届全国书市都是空前成功的,但从组织的角度,不可避免其“遗憾”的命运,而这种遗憾所呈现出的细节却是重复的,可避免但重不避免的。这个硬伤在于全国书市采取各个省轮流组织的模式,因此每一届承办者的特点就是:永远都是没有办会经验的新手。因此虽说每届的规模及业绩在扩大,每届的组织者能力不一,但每届都会在一些相似的细节上留有遗憾,而这一遗憾往往在下一年度由另一届组织者重复着。我常说组织书市好似自己家里搞装修,从不了解到熟悉的过程十分艰苦且短暂,装修完毕时往往已经成为装修专家并总结了一系列经验但几乎再也没有机会搞第二次装修了,总是说:“下次……一定……”。我一直坚持并呼吁过这样的观点:新闻出版总署应组织一个专业的书市策展机构并培养专业的书市策展人,每年协助和指导全国书市承办方操盘,只有这样,全国书市才能真正成熟。
每届全国书市都是一个大秀场,给人最大的印象便是“展台秀”。自各地成立出版集团以来这种现象日益严重,而进入出版上市时代则更甚。其用意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借书市这一舞台展示出版集团的整体实力,于是乎展台一个比一个威武。仔细观察,以各省和各出版集团为单位的展台有一个比较典型特点,就是高大与封闭,大多省级展区均为2——3米高的封闭式围墙设计,这在潜意识中是不是代表着各省级出版市场的封闭与贸易壁垒?在这一点上与我们参加国外世界级书展所看到的国外出版商们表现的开放式心态有很大的区别。我想,我们应展现的是各展团的出版文化气质和出版好书的实力,而非展台装修实力。另外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就是展台豪华装修的费用,大多展台高达三四十万,仅三天有效的时间,对于纸质图书低利润时代而言这是极其奢侈的事儿,其浪费让人心疼。这两天,听说在此次书市上某刚新创立的数字出版企业将花几百万在展会上宣传,真让人不能淡定。
每届全国书市都有一个短命的官方网站(前后有十届),每一届书市网站的设计者都号称其功能强大,除传播书市信息外,担负着在线交易、全民阅读、读者互动等使命,更有将书市网站自奉为“永不落幕的全国书市”。可惜,这类网站基本是个摆设,极少有人登录浏览,基本属于承办方自误自乐网站,随着当届书市的结束,书市网也随之永远落幕了。其实,我一直赞同“永不落幕的全国书市”这个概念,我希望应该由权威的部门从全国的角度做一个真正的“永不落幕的书市”网站,无论书市在哪里举办。能展示各届书市盛况,集随时发布展会信息,出版人在线沟通,图书交易,读者查询等功能的书市网,同时,这个网站也可成为全国书市强大的资源库。
每届全国书市都有不少论坛举办,只是在我看来过于官方,过于官方则会让论坛失去真正的价值,因为论坛的话题太大,演讲者身份过于官方,则不太容易挖掘出能指导中国出版的真正观点。我赞同举办这种大型论坛,但我希望能在这个每年一次的舞台上,真正能论出影响中国出版发展的年度观点,这些观点应是涉及出版全过程的微观的、细节的、实用的。
每届全国书市唱主角的是图书营销推广,其推广技巧逐年提升,只是从最近几届来看,我认为我们对面子的宣传太多,对图书本身宣传太弱,对概念的推广太多,对内容的推广太少。我所要营销推广应是订货者订货的理由和读者阅读的理由。我希望我们的宣传人员要人人会“说书”,对所宣传的图书内容和背景如数家针。可惜,我们会“说书”的人太少。这是个专业的活儿,作者本身不一定能说好。
最后,我强烈建议政府和相关媒体能借全国书市这个出版人的集会舞台,将每年评选出来的各类出版奖在书市上集中发布,即每年度评人、评书、评出版企业的各类出版奖、图书奖、书店奖应放在全国书市上发布、颁奖,让每届全国书市成为中国出版的“奥斯卡”,这可既真正使书市成为展示中国出版成果的舞台,又可成为中国出版人的狂欢之地,同时对广大读者是一个传播,让他们真正了解出版了解图书,只有这样,各类出版奖项的颁奖才更有意义和价值。同时,我希望在会上增设“阅读奖”,奖给那些真正阅读并传播阅读的读书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