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营销要出店堂下社区
□三石
春节确是个大商机,我们的各大书城自然会抓住这个机会,各业内报刊对这方面的业绩均有详细报道。但如果将这几年的春节假期图书营销案例以及宣传进行比较,你会发现,并没有明显的创新度,各书城间营销的差异化不大,营销的文化创意不足。
在这春节营销中,有一批真正的春节阅读者是被各大书城忽略掉的,其购书行为是产生在春节前而不是春节中,我算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长假7天,我为自己和儿子做了一个在家阅读的书单,有几本新书我在1月份便从网站订购,也就是说我在春节前就完成了春节阅读图书的购买。那些天,微博中的好友都纷纷晒出了自己春节阅读的书单进行交流。说实话,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是会充分利用春节那可贵的幸福时光进行阅读,根本不可能逛书店的。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些书城坐等顾客的传统模式已经失去了购书的主力,当然,学生的教辅消费不包括在内。
观察书城春节营销,我发现,我们缺少能直指消费者心理的文化力,大都站在自己“文化单位”立场上进行宣传,这主要体现在一些书城店堂内的春节主题营销标语上。比如“文化大礼包”,究竟是什么涵义,对读者有什么吸引力?总觉得很空洞。还有“贺岁书”、“压岁书”这又究竟是什么概念?仍然是平时销售的书为什么在春节仍能“贺岁”?我们会发现,没有从读者的阅读需求、图书内容的本身去挖掘营销宣传的兴奋点。在这一点上,我们确实要研究和学习台湾同仁们的文化营销。情人节也是如此,大多书城没有创意,虽说打出“情人节最美的情诗图书大展”的标语,这“大展”二字便注定其传统模式化了。
当然,春节期间进入书店购买少儿图书和教辅图书仍为消费主体,因为这类图书是相关消费者的“必需品”,在这方面的营销各书城是十分成熟的,成功案例也不少。
最后想说的是,书城的节日营销应进行店堂外的拓展,即走出店堂,比如在春节前走进学校与写字楼,春节中走进街道与社区。当下各新楼盘社区是一个新的营销战场,真正的“家庭购书团”应在那里。
《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2-2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