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营销》第二期“主编访谈”提前出炉

标签:
三石主编二十一张秋林社长采访人物出版社杂谈 |
分类: 出版营销 |
《出版营销》第二期今天发排
前天写完“主编访谈录”,这次写的人物是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社长张秋林
张秋林:侠骨柔肠,一辈子就做一件事,把它做到极致
■文 三 石
原来约定在江西南昌采访张秋林社长,同时为二十一世纪童书馆拍片,可惜一直没有成行,因为他太忙了。2010年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他忙着组织和参加一系列活动,也未来遇上他。最后,只能用电话采访的方式完成此篇访谈。
他电话中的声调不高不低,语速不快不慢,其实,我最怕这种语调,因为,在你无法直面对方表情的时候,对方这种节奏感极度把控的语速体现沉稳之外令人生畏。电话的采访,简直是一场智力的较量。我当时联想到版权谈判桌上的张秋林,一定同样是掌控全局的谈判高手。
他,是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的掌门人,是这个团队的灵魂。
总资产2.4亿元,年销售码洋5亿元,每年以超过40%的速度迅猛增长,斥资6500万建有早已成为南昌市地标建筑的出版大楼,拥有吉德堡少儿英语学校、小太阳数码科技教育有限公司、世纪童书馆……这是他及他所领导的出版社所创下的辉煌的业绩。
他说:“爱我所爱,无怨无悔,性之所至,侠骨柔肠,一辈子就做一件事,把它做到极致,就是人生最大的成功,最大的满足”
一个极具个性和人格魅力的出版人——张秋林
“一个为目标不懈努力的出版社,一个追求卓越志在必得的团队”
三石:
张秋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经过25年的发展,已由一家在地域、资金等方面并无优势可言的地方出版社成长为初具强社风范的品牌出版社,实际市场占有率在全国专业社中排名第一。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图书建设是出版社品牌建设的关键,出版行为、营销方式和出版理念的引领是出版社品牌建设的保证,人才建设是出版社品牌建设的根本,渠道建设是出版社品牌建设的支撑,企业文化建设是出版社品牌建设的灵魂,造就读者是出版社品牌建设的目的。
三石:
张秋林:哈哈,道理人人会讲,但不一定人人会做。有人一直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有人一直实践着却缺少理论的引导和战略的高度,我所追求的是整体的战略框架,但一定要有务实的行动和很强的执行力。我本人如此,我要求我的团队也是如此。有媒体评价我是“一个为达到目标会努力奋斗到最后一分钟的人,一个追求卓越志在必得的出版人”,我觉得,这个评价应用在我们整个二十一世纪出版社身上:“一个为目标不懈努力的出版社,一个追求卓越志在必得的团队“。地域条件的先天不足对这样的出版社一定不算什么困难,我相信,我们能,其它相同条件的出版社也能!
三石:
张秋林:从字面上去解,一个“企业”如果去掉“人”,就会变成“止业”,一个缺乏人才的企业,根本无法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才不是培养出来的,人才是要靠自我奋斗成才的,不过,作为一个企业,我们必须认识到人才的成长需要优质的土壤及肥力。我们重要的是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为人才提供足够的施展才能的空间,把人才放到最合适的岗位上去,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比如说,我们刚刚成立的“世纪童书馆”,就是为社里的编辑提供了一个创意平台,旨在实现编辑和读者的零距离接触,为编辑人才的成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这属于我们创造的培养人才的条件。此外,为谋求产业发展的合理布局,我们在北京成立了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北京分社,在当地广纳优秀出版人才,无论你是什么体制性质的人才,我们在人才引进方面实现地域突围。这样的异地人才,以后只要他愿意,我们同样可以引进到本社来充实队伍。我认为,人才的培养与使用,需要我们出版企业经营者大度的胸怀。出版的竞争首要是人才的竞争,“用人最是急务,储才尤为远图”,这不能仅仅说在嘴上。
“提供快乐阅读、健康成长的解决方案”
三石:
张秋林:哈哈,这会你可是使用的标准的媒体记者语言,不过,这个提问本身就很技术。在我的出版理念中,利润不是出版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出版企业的最终目的应在企业之外去寻找,那就是“造就读者”。为读者提供阅读价值,以超越读者的期待,去满足读者的需求。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在造就读者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首先,我们提出“建立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为0—18岁孩子的快乐阅读、健康成长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让每一个年龄段的孩子都能在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找到自己最适合阅读的图书。这个提法,本身就是直指年轻父母之心的事儿,得到他们的强烈拥护。其次,为占据儿童阅读推广的制高点,进一步凸显一个出版企业的社会责任,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积极从事社会公益活动,回馈读者,承担出版企业的社会责任:在全国建立20所二十一世纪中国儿童阅读推广人阅读试验基地,并为阅读基地以及灾区捐赠图书;2007、2008年连续两年举办海峡两岸图画书研讨会,其中2008年10月24日在上海举办的第二届研讨会以“图画书里的大教育”为主题,让海峡两岸图画书创作与出版精英齐聚一堂,共同为中国原创图画书的繁荣把脉;2007年-2009年连续三年分别在南昌、成都、宁波举办了三届“二十一世纪中国儿童阅读推广人论坛”,让儿童阅读推广与基础教育密切结合起来,公布当年优秀童书推荐榜单。同时,我们成立“皮皮鲁读者俱乐部”和“鼠迷俱乐部”,以充分调动读者的阅读积极性,让更多的孩子能够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
“坚持”是性格,“激情”是魅力。
三石:
张秋林:你的提问好直接。应该说我是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爱我所爱,无怨无悔,性之所至,侠骨柔肠,一辈子就做一件事,把它做到极致,就是人生最大的成功,最大的满足,可谓“尽人事,听天命”吧!出版企业是个创意企业,需要激情,需要不断的创意,不断地超越自己去创造新的天地。你长期坚持着这样的状态,性格和魅力自然会形成。“坚持”是性格,“激情”是魅力。我相信,不可能一本优秀的出版物是出自一个没有出版激情的编辑之手,同样,一个优秀的出版企业的领导者不可能是没有出版激情的人。
三石:
张秋林:出版社由于长期在事业体制中生存,很少有人意识自己应是创意企业的属性,激情缺失似乎成为必然。现在,二十一世是出版社已形成了以“突破、进取”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对市场的快速反应和超强的执行力,成为整个团队的特质。“诚信出版、赢在终端”成为团队的共识。团队的每一个人心中,都充盈着“使命感、成就感、自豪感”,都信服“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是好运与成功的时代标志”。所以,在二十一世纪人面前,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攻不下的难关。平时我不太在意别人对二十一世纪社的评价,赞扬话听多了,但有一句评价让我听了感到震动:“二十一世纪出版社不像国企。”
三石:
张秋林:比较喜欢散步、游泳和打乒乓球,最喜欢的还是散步。因为在散步时我可以思考很多问题,许多极富创意的点子就是我在散步的过程中冒出来的。
“推动中国的儿童阅读,是我们少儿类出版社应担当的社会责任”
三石:
张秋林:天,你的提问跨度也太大了,刚问一个生活话题,我以为可以结束了,现又问回来了,哈哈。
三石:
张秋林:(笑),2007年我们在南昌倡导成立的“二十一世纪中国儿童阅读推广论坛”,致力于为儿童阅读推广人搭建一个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定期发布优秀童书推荐榜单并评选出年度儿童阅读推广人和年度儿童阅读推广组织,至今已成功举办三届,这是一种创新,是我们少儿类出版社应担当的社会责任,应该说对推动中国的儿童阅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二十一世纪中国儿童阅读推广论坛”已经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各地政府部门都非常愿意在自己的辖区举办这样的论坛,以推动本地区阅读推广运动的蓬勃开展。今后,我们力求通过论坛这一交流平台,更好地把儿童文学创作、少儿出版、儿童教育和儿童心理学等各界人士的力量联合起来,形成极具特色的推广之路。我相信,这不仅仅对儿童阅读有推动作用,同样对中国的儿童教育品质有很大的提升作用。
“创意现在,引领未来”
三石:
张秋林:随着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逐步发展、壮大,对外宣传也成为我社品牌建设的重要途径,《营销在线》就是在这样的战略规划下应运而生。《营销在线》自创刊之日起,便以“创意现在,引领未来”为办刊宗旨,积极谋求更高层次的办刊方式,由最初本社动态的单纯报道,逐渐发展成为集本社动态、名家荐读、营销推广、媒体聚焦等多方位、多角度的综合性读物,这也使《营销在线》成为二十一世纪出版社传播图书信息的窗口、加强社店沟通的纽带、交流发行业务的平台、构建企业文化的园地。持之以恒的办刊,为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在宣传方面赢得了众口一致的好评;每季一刊的出刊频率,更让业内同仁对我社的《营销在线》形成了心理期待。新华书店、民营经销商、网络书店等图书发行渠道,通过我社每期的《营销在线》,可以全面了解我社在品牌建设、图书选题、营销规划、评书荐书等多方面的整体布局,从而加强了与我社战略合作的信心。用一个经销商的话说:“能把一本内部刊物办得像对外发行刊物的质量,说明这是一家实干、创新、诚信的企业。”
三石:
张秋林: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找准切入点,不断提高内容产品的附加值,对签约作家的作品进行包括纸介质出版、数字出版、网络出版等形式在内的全版权经营。目前,在数字出版方面,我社已自主研发出3D动画图书《快乐精灵》,首创性地将世界一流的“虚拟现实”技术运用在童书出版中,使纸质图书的画面可以跳到电脑屏幕上形成3D动画效果,从而达到动感阅读的效果。该技术的成功运用,让童书变得更加立体、直观,在给孩子带来全新阅读体验的同时,也很好地解决了视听时代儿童阅读的瓶颈问题,实可谓“高科技令图书内容完美呈现,新产品让动感阅读引领潮流”。同时,“世纪精灵”点读笔的研发,必将使我社在未来的低幼读物领域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创办二十一世纪科技网络有限公司将介入网络文学出版。此外,建立动漫出版基地,合作投资拍摄《皮皮鲁总动员》动画片和电影《风的预谋》(根据鬼马星小说改编),也将进一步拉长出版产业链。
“痛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
三石:
张秋林:哈哈,看来你为了采访我还做了不少的功课,所谓“痛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就是告诉我们:人在最困顿、最受磨难的时候,如果抱的是一种悲观的态度,必将坠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并最终走向毁灭。唯有保持乐观态度,重燃对生命的渴望和对理想的追求,才能拯救自己的人生。
我从事出版工作25年,职场生涯三度起落,但对出版事业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新激情。出版和其他工作不同,你所面对的每一本书都是新的,都意味着一种挑战和一种可能,每一次机会都面临着成功或者失败,这就会让人随时随地处于一种亢奋状态,这种新鲜感,不是每个领域都能有的。我觉得生命乐趣和谋生手段能够合而为一,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
结束采访的一瞬间,我才快速地辨别出一直环绕在张秋林电话那边的背景音乐,细腻、华贵并充满灵性,那是莫扎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