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坚定不移看好金融行业中的优秀公司

(2011-05-12 19:46:14)
标签:

股票

分类: 股票
   作者:枯荣

    最近探讨金融行业的时间少了些但并不代表不看好金融行业,特别是银行及保险行业的优秀公司。相反,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就一直坚持这个观点:金融危机下必然诞生未来对金融行业上市公司的巨大投资机会。但也很显然的是,一个行业高潮时期结束后,必然陷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低潮期。就如同1999年-2000年科网泡沫破灭后,整个互联网行业度过了相当长的低潮期,直到GOOGLE高调上市才正式宣布互联网行业的回归。而近期的“脸谱”等互联网公司又重现“泡沫”,逐步轮回高潮期。
 
    金融行业面临的政策监管风险的确存在,而且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价值回归实现。2005年末开始跟踪学习招商银行时,它的市盈率是19倍左右,目前的市盈率是10倍,而2005年至今,招行的股价总计上涨了2.55倍,这意味着这六年期间,公司的股价推动力量,全部来源于公司自身的盈利增长。因为2005年净利润为39.3亿,2010年预计净利润为250亿,上涨了5.36倍。从招商银行上市时的24倍左右市盈率至今,目前是仅次于2008年10月份创下的历史最低估值水平。当时H股招商银行曾跌至1.4倍PB左右,也即不到7倍市盈率。
 
    近期关于中国版“巴塞尔协议3”的监管标准有所传闻,但还未得到最终确认。和此前的保险会计制度变革一样,很多人认为将大大削弱保险公司的净资产确认,但最终的结果可以看到:事实上什么影响也没有。就连保费计入的分拆,中国平安都一直没有按照“分拆后的保费”计入账面。这说明上层对于公司给予了一定的“过渡期”,保证平安在保险产品品种上做出调整后再按照新的计量方法计算。
 
    目前仅银行行业的净利润整体就占到整个上市公司的50%不到,而银行行业总市值占到按照A股股价计算整体市值的21%,这个数值在2007年10月份达到极值:40%。换言之,A股市场其余所有行业实现的净利润占50%左右,但总市值却占到接近79%。考虑到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的净利润整体就超过3万亿,可以想象,上市银行(全国性银行仅剩余广发等少数银行未上市)整体所占中国全部企业净利润的比例并没有上市公司看起来那么高。反过来也说明:中国的行业集中度太低,大量分散的中小型企业未曾、也未能上市。当然,创业板和中小板的狂飙,多少弥补了这样的问题。
 
    但市场的舆论仍是偏向一方,例如针对银行的再融资问题。实际上民生、华夏的非公开增发都已经表明了实业资本的态度,在净资产附近入股,对于持仓量大的主要股东当然是乐事。将再融资视为洪水猛兽的普通股民,是不愿意做这样的“笨蛋”,他们宁可在2007年8月份,高出净资产超过10倍的价格,高高兴兴的参与“伟大的企业——万科”的“配股”。不仅仅是因为万科2007年净利润大增120%,更重要的是万科的股价飙升也是如此的确认公司的“卓越不凡”。在一个“资本公积转增股本”都会被视为机会的A股,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市场先生的反复无常提醒我们,千万别在战术上蔑视它,市场非理性的时间可能远远超过你的理解。这是为什么我绝对不参与股指期货(除非有套利机会),尽量不利用杠杆化的指数工具,绝对不负担有时间期限或回报率限制的负债,绝对不做空。我们无法控制市场,但能控制自己。
 
    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风险,就是格雷厄姆所说的:价值回归途中的环境变化,投资所依赖的判断依据发生了变化,这是比较复杂的风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时刻跟踪上市公司的经营变化,对自己的投资标的,既要有信心,也不能固执。坚持和固执、投资和投机,本来就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所以,我是坚定不移看好金融行业中的优秀公司。目前A股给予了市场全部公司基本上等同的低估值。这意味着市场先生认为金融行业毫无优秀公司脱颖而出的可能。但即便是最夕阳产业的纺织行业,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上市公司。但至于,谁会是银行、保险、信托、证券、基金等金融行业中的佼佼者,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了。
 
    至于市场价格是低迷,还是高昂,并不是关注的重点。实际上如果从五年来看,我希望价值回归的过程尽量推迟些,一方面可以再积累股票,另一方面,还可以更充分利用戴维斯双击。对我自己而言,我不在乎是今年、还是明年,或者是N年后。即便股神的华盛顿邮报100倍收益率奇迹的期初,也不过是3年的挨套,7年后,华盛顿邮报价格才恢复到股神预测的内在价值。短期内,股价取决于很多因素,但中长期而言,收益率仅取决于你为公司付出的价格,以及你所得到的企业中长期的平均净资产回报率。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最终不可能拿到比上市公司净资产回报率更高的投资收益率,这是个铁的现实,但没有人肯承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