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卉的智慧人生》上《打开认识自我的一扇门》

标签:
木头心理咨询师石卉抑郁强迫 |
分类: 成长阶梯 |
http://s1/middle/4ca8c491t82d239418ba0&690
(感谢记者张妍把她的心血发给我,整整两个小时的采访,她萃取了其中的精华,制作了上下两期的百味人生访谈节目,编辑得非常好,我非常喜欢,这是音频的地址:
以下是节目的文字内容。宋体字部分是记者的片花和旁白,黑体字是我的回答探讨,分享在这里,期待来这里访问的朋友们可以从中获得启发和灵感的点滴火花。也许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一些幸福的改变。这些文字和音频的链接为采访的上集《打开认识自我的一扇门》。)
她是为尘封的心灵掸去灰尘的一只手;她是帮助人们看清自我障碍的一双眼;
她帮助人们更了解自己,更接近自己,更悦纳自己
她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心理咨询师,她更愿意称自己为心灵成长助人者。
本期百味人生,我们跟随记者张妍走进青岛市成长心理研究所所长、心理学专家石卉,一起享受她带来的心灵SPA,领略她的智慧人生,今天请听上篇《打开认识自我的一扇门》
当记者如约来到位于延安一路27号的成长心理研究所时,石卉刚刚与一位来访者告别,这是一位十五岁的女孩,年前遭遇一场火灾之后,就一直被恐惧所困,不愿走出家门。
“在家里总是会哭,晚上睡觉总是半夜两三点醒来,因为火灾就是那个时间,抱着手电筒睡觉,这是我们听到了的一个描述或者一个结果,如果从外在表象去归类就是面对恐惧了,突发事件,应激障碍等等,细细的来看,女孩子十五岁了,她的妈妈一直自己带她,父母之间有很多给孩子交抚养费的纠葛,爸爸不给抚养费,就让女儿去要,每年甚至每天都在谈论这个,讲到这里,我们就会很理解这个女儿为什么会在这个事件里她的反映会那么强烈,是一直累积起来的一些情绪、困扰,不被爱的,父母关系的。”
每一个来访者,对于心理咨询师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帮助来访者的过程也好似走迷宫一般。来访者允许你进入他的领地、他的内在,是咨询成功的前提,而进去之后,选择走哪条道路,则全凭心理咨询师用敏锐的感觉去觉察、用丰富的经验去判断,而石卉认为,一个优秀的心理助人者,最重要的职责是帮助来访者认识自我,了解自我。
“来到我们研究所的有的是关于婚姻有的关于教子,有的关于如何做管理更有效,有的中学生自己就来了关于我怎么确定我的职业方向,还有就是我为什么总是高兴不起来,为什么我会有所谓的癖好,就是强迫症,强迫症倾向,或者强迫性思维,更多的是青少年的父母,面对各种困扰,学习方面、交友方面、青春期孩子跟父母关系方面的,这些类别实际上统一起来都是来自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自我认识,认识自己是我们一生的功课,其实,认识自我比登天还难,我们就说,认识自己就好像是一个冒险,生命中的一个冒险,有一首歌叫《隐形的翅膀》,我们在课程中唱这首歌的时候,我们在告诉大家,当我们面对这个风险的时候,就好比有人在后背推了我们一把,但是我们觉得下面是万丈悬崖,但是当我们被推下去的时候,发现这个时候隐形的翅膀被展开了。也就是当我们勇敢的面对自己的时候,我们就多了一对隐形的翅膀。
我们才能真的在人生中飞起来。
我今天跟这个女孩也说,一定告诉自己,我可以选择,那要快乐还是要悲伤,那要更多的朋友还是要封闭自己,那要更多的朋友,那我们就来选择过这样的生活。那你现在在家里不上学,那结果就是没有朋友,那走出去跟别人交往,可能会有冲突会有些害怕,有些担心,但是你就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朋友。这个过程中遇到问题怎么办?想办法解决,方法很多,方法总比困难多,我们总会以为这件事做不好就全盘否定,怎么办?这个办法无效,我就尝试第二种,一定会有一个办法会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一定有一个钥匙开一把锁。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是每一个人成长中难以避免的人生课题。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名字,有自己的身份,但是,这种知道是外在的,是随时可能变化的,而我们自己那个永恒不变的本质是什么?在面临挫折和烦恼时,我们如何能够坚强挺立勇敢面对,那个支撑我们的内在是什么?
当我们在这样的问题中迷失的时候,内心的力量是缺失的,于是,反映在外在就是一些诸如焦虑、抑郁、强迫症以及人际关系、亲密关系方面的困扰。而发现自己的过程,正是完整的由内而外了解自己的过程,只有真正的了解自己、接纳自己、爱上自己,我们才能找到幸福生活的密码。
在石卉看来,每一个走进咨询室的来访者,无论他们遭受怎样的困扰,他们经历怎样的痛苦,他们都拥有着生命诞生之初的灵性和美好,他们不是什么有着心理问题的病人,他们只是被障碍遮住了双眼的迷途人。因此,石卉更愿意称自己为“心灵成长助人者”,她更多的是去帮助求助者从成长过程的伤痛中解脱出来,从不自觉的孩童状态走出来,帮助他们自己去发掘自身原本就拥有的价值,重新找回人生的坐标和方向。
最终我们会发现没有人是跟我们不一样或者不好的,包括那些罪犯,那些犯罪分子首先是值得我们同情,然后才是值得我们憎恨,他一定是有过一个很不正常的家庭生活的经历,才导致他反社会、冲突性人格也好,我们说先犯了病才去犯罪的,我们从一个婴儿的来看,每一个人都是那么的可爱,只是为了求生存,我们在长大的过程中发展出了一些能力同时也发展出了一些防御。当他的攻击有了快感之后又建立起新的刺激和循环,可能我们首先要去看我们到底要保护什么,今天你已经长大成人,你不需要再保护自己的时候,我们可以怎样用新的方式让我们更主动更正向更有安全感。这都是我们在探索人、探索关系中去思考的。
石卉说,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像是一个曾经在洪水中幸存的人,而怀中抱着的那块木头曾是我们的救命稻草,但往往洪水消退,到了安全的地方,到了那块木头已经无法帮助我们反而成为我们前行障碍的时候,我们依然无法放下,或者有时候,不知为什么,我们讨厌木头的沉重,讨厌木头的障碍,但我们如果放下就会感到莫名的恐慌,甚至,我们越想放下这块木头,越是痛恨这块木头,我们就越是执着于对它的依赖,于是,就带来更严重的恶性循环——想放下,又放不下,讨厌自己放不下,又更放不下。
“这个木头是指什么呢?这个木头就是指一些人的生存方式,这个生存方式也许给他带来很多困扰,他的一些模式一些沟通模式以及他的自我保护的体系,比如指责,这个指责大概就是他的木头,当他指责的时候他会觉得我是安全的,他觉得错在你不在我,我也是放松的,以及我是觉得我是有驾驭能力的掌控的,如果我是错的时候,我很不安全,我会觉得被指责,所以你错。有的人在讨好,他只有在讨好的时候他才安全,他会觉得讨好才是他的木头,你让他放弃讨好是不可能的,所有这些它都是有资源在的,但是在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就会发现它是障碍。但是在出现障碍的时候,有些人还是在死死地抱着,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留下他的资源,在它障碍我们的时候,我们知道放下,这就是我们的工作。生活中有些人离了一次婚、两次婚、三次婚,有些人被领导骂,总是不好,当一个人总是在反复的重复着相同的所谓的灾难也好痛苦也好。
我们要做的是什么呢?我们不会在上面喊,也不会让她扔掉木头,更不会让她走过来,而是我走过去,我走进水中,跟她站在一起,我要做的第一个动作就是跟她一起欣赏这块木头,这是一块多么美的木头,它救了你的命,如果把这块木头抱回家,我们做成一个根雕好好摆起来,好好纪念一下,感谢一下这块木头对我们的救命之恩,当我们说完,我会说,你可不可以把这块木头拿给我再好好的看一下,这时候,当她听到你对她的欣赏,对这块木头的欣赏,她会很放心安全的把这块木头交给你,当你再往前走一步说,那你愿不愿意让我帮你拿一会儿,好,你可不可以试试你的脚是不是可以站稳,然后说,真棒!你的脚这么长时间没有站还可以站,那我们是不是还可以再尝试往前走一步,哦,天哪,你还可以走,好,我们就帮她抱着这块木头,一步一步从水中走到岸上,等安全的时候,当她发现她没有木头她也生活的很好,我们就可以由她做选择,这块木头你还要抱吗?她自己可能就不抱了,咨询的过程就是这个过程。”
有人说,心理咨询师是一面镜子,要清楚的映照出来访者的问题;也有人说心理咨询师是一把梳子,要为来访者繁杂的思绪和问题梳理出清晰的脉络;而石卉认为,心理咨询师是阳光、是雨露、是成长所需的养料,是为一个生命走向新生所营造的环境,在这里,这个受伤的生命可以获得滋养,自己长大,然后,自己离开。
咨询师是起到一个什么作用?阳光、雨露和肥料的作用,给他足够的营养,让他有力量把根越往深处扎,而且他自己扎根,不是借助外在,我们的心灵成长是什么,是让自我跟生命连接,是跟大自然连接,让自我跟自信的那个生出来就是那个小宝贝,他原本就没有说我是否挣一百万就有价值,或者我得第一名就有价值,或者是不是我漂亮才有价值,我身材好才有价值。每一个婴儿永远都是很可爱的,每个人都会不由自主地被吸引,那就是一个生命的美和生命的生命力,我们的工作就是让他扎根到深处,让他在内心回归到那个婴儿状态,安全的、放松的、充满创造力的,充满探索精神的,又对周围一切是和善的,开放的,想象一下这样一种人际关系还是自我的一种状态也好可以帮助他去面对一切的困扰,包括婚姻的、工作的、职业选择的。所以就是扎根到土壤里,有阳光雨露的滋润,也会有一些园丁一样适时的修剪。
片花:
现代社会日益紧张的节奏、日趋冷漠的关系,加重了人们的心理危机,焦虑抑郁司空见惯、网络迷途积重难返,人们在不停的拷问生命的意义却找不到答案,人们在热切的呼唤着爱,但使用的却往往是攻击和指责。
石卉认为,所有的痛苦都源于不接受——不接受自己,不接受他人,不接受现实,不接受环境,因为没有发现每一个生命本质上的美好而无法接受,因为没有与自己强大的内在相联结而无力接受。更是有一部分人,他们一生都在寻求别人对自己的接受和认同,却没想过自己去认同自己,他们以为有了金钱有了地位就会获得认同,可当他们最终拥有了这些,却又发现他们迷失了方向。
他那么努力的赚多少钱,几千几万几亿,就是为了证明我行,他越有钱的时候表面看根基好像很厚,但是其实越薄了,他发现他有了钱后他想得到的那些并没得到,比如说,有一个老总他希望得到老婆的认同,还有一个老总是希望得到母亲的认同,这个希望得到老婆认同的也跟希望得到母亲认同有关,这个心理咨询走的深了都会发现跟他原生家庭关系非常大,从小没有得到母亲的认同,一开始靠学习成绩,后来靠工作好坏,后来就是靠是不是有能力挣钱越多,所以一些人都是成人但说的话特别可爱,这些人都归我管,这话听起来像幼儿园孩子说的,他们……,我都不带他们玩了,像一个孩子说出的话,另一个角度发现,可能成长的过程中,其他部分都成长了,但这一个部分,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还需要提升。当有人归你管你就觉得自豪的话,那就代表我们在这个部分还没有得到足够的认同。
在石卉的来访者中,以女性居多,因为,女性相对男性更愿意敞开自己的内心,也更关注自身的情感体验。而现代女性既要面对职场的压力和挑战,也要在家庭中担负起重要的职责,于是,情绪管理问题、关系问题、亲子教育问题就越来越多的成为女性群体中的常见心理问题。而在帮助她们的时候,石卉因为同为女性,也就更多了一份切身的体验和分享。
我们说,这个世界成为一种悖论,男人说,女人都不像女人,她们都不温柔,女人说,男人都不像男人,他们都不够伟岸不够大气,我感受不到被保护。当我们不满意对方的时候,对方一定不会是发展的状态,一定是回缩的状态,停滞的状态。
现在我们说你的男人是不是够伟岸是不是保护你取决于你是不是够温柔,每个人都拿回自己的责任,他够不顾伟岸是他的事,我够不够温柔,从现在开始我可以选择。
当我们发现情绪有问题的时候,情绪是一道门,帮助我们觉察自己。
如果你觉得被指责、被挑剔或者委屈的时候,这个时候你一定记得,这一时刻是提醒我更爱自己的时候,又多了一个时刻提醒我更爱自己。有的时候家庭中冲突非常多,来我们这里咨询非常多的夫妻之间的关系,有一个丈夫说,冰箱那么乱,这样的老公比较注意细节,妻子就在家里很强势,你看他一天到晚在外面吃饭,家里也不管,你看所有的指责背后都是期待,那我们可以忽略指责去看那个期待,哦,她期待我早点回家,她期待我把东西整齐一点,我们在指责的背后多听到期待和听到那个爱,她为什么有要求,都是希望结果更好,都是有很深的爱在里面,但我们从小的沟通模式我们的习得,没有学会有效地表达爱,更多是用指责和挑剔,所有的女性要记住,当我们感到委屈,不被爱不被呵护不被珍贵的时候,要告诉自己,我可以不嫁给任何人,我首先要嫁给自己,我可以先不爱我的老公,但我一定要先爱我自己,因为我越爱自己的时候我的老公才会越爱我,我首先跟自己搞好关系跟周围也搞好了关系,所以有时候我们说,跟自己搞好了关系跟世界也就搞好了关系。所以,我们的女性朋友、妈妈也好,职场女性也好,都要记得女人是要被呵护的,首先我们要自己呵护自己,
正如泰戈尔在诗中所说,“我的存在,对我来说,是一个永久的奇迹。”石卉说,爱自己是在认识自己之后的第二大命题,只有爱自己的人才知道,快乐的秘诀不在于获得更多,而在于珍惜拥有。永远要用充满惊喜的眼光去看待自己、发现自己,一个人只有在接纳、满足、爱自己的状态下,才能发展,才能成长,才能有勇气去面对一切困难。
我允许自己犯错就是爱自己,我不让自己再去比较,如果比较发生让我去跟不如我的比,让我去跟我的昨天比,让我高兴,如果我们放下比较,真正看到我在这个过程中觉察自己的感受,也是爱自己的表现,还要有好朋友,一定要有闺蜜,这样有一个通道有一个出口把情绪宣泄一下。一定不要在愤怒的时候购物,因为那时候的消费都是不理智的消费。
另一种看书,听音乐、散步,跟多年没联系的朋友联系联系,这些都是主动,还有一个方法拿一张大白纸,在纸上写下所有自己可爱的地方,我是多么的值得爱,如果你是你的男朋友,你是你的老公,你希望老公怎么爱你,你就在这个上面怎么爱自己,如果他没有跟你说,你跟自己说,不是阿Q精神,它一定是有能量在的。你不再依赖外界,我们叫内心强大,你越爱自己你就越内心强大,你参加学习,来做个案都是爱自己的方式。
还有就是给老公写封信,用有效的表达方式,也就是去情绪的方式,用表达爱的方式,我多希望你怎样怎样,当你怎样时我感觉怎样,这都不是评判,你从来都不关心我,那是评判,虽然我知道你很爱我,可是你今天这样让我感觉很难过。也就是一定要认同对方,同时把我们的需要表达出来。
5月25日,是心理健康日,这个节日正是选取了“我爱我”这个谐音的寓意。但让石卉感到无奈的是,爱自己,表面看来非常简单,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却处处碰壁。以中国的教育为例,我们中华民族传统中一直认为,谦虚才是美德,爱自己则是自私的表现,如今的许多父母也是抱有这样的看法,倡导“棍棒下出孝子”或者“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的教育理念,而尤为让人心痛的是很多学校也没有意识到让孩子爱自己的重要性。
我有一次给一个中学培训,是教育局请的我们,在北京一所很著名的重点学校,一个小时的培训下来我们很兴奋很开心,而且我们不停的在重复怎么来爱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有个孩子玩的很兴奋,动作比较大,教导处主任蹭的冲出来,要把这个学生揪出去,我当时赶快给这个孩子求情,我说主任你给我个面子,主要是刚才我们玩的太开心了,让他参加完再说好不好,也给主任一个面子,不然他做了决定,你又不让他完成,一直到全部结束以后,我们带领大家一个小时有眼泪有笑声,玩的很开心,而且又有些回忆有些冥想,最后我说,我爱我,给心灵一片晴空,我爱我,从今天开始,我爱我,才可以爱父母,我爱我,才可以爱国家爱社会。我领着他们说完之后做总结发言,他就说,今天的活动非常好,非常成功,非常精彩,但是,有些同学还是不守规矩,有些同学没有认真参与,石老师说得好,要爱自己,但是我认为不能太爱自己。
我说你,从青岛跑那么远,飞去给你做这个课程一个小时,结果我下午费了半天劲,结果给你一句总结,不能太爱自己,那不就成了自私了吗?你看他在旁边听了半天还没听明白。
这可能就和我们平常意义上讲的是有很大差异的,一个人真的能够好好的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的需求,看到自己的区别,看到自己的独特,也看到自己的过去的经验中所有正向资源的时候,他面对今天他是更有能力的。
我们总会觉得要向谁谁学习,这个没错,我们要向别人学习某一面,但是我们不用要求自己要全部都好,我们只要找到我们擅长的,再找到我们提升的空间的那个部分,再朝向那个方向去努力,越来越多的就可能让自己更丰富、更好,更重要的是我更好了我更快乐,很多人是越好越痛苦因为他有更高的目标,因为没有达成而痛苦,而我们是我越好我越高兴,好一点我就庆祝,再更多的值得欣赏和拥有的部分,
由于心理咨询师工作的特殊性质,每天要接触来访者大量的负面信息甚至一些社会的灰色地带,因此有人把这一职业称作“精神垃圾桶”,也有人认为心理咨询行业是一个高危行业。
也难怪,我们看到电影里一些感人的镜头都会潸然泪下,何况一个活生生的人在你面前诉说悲伤?难道心理咨询师他们没有正常的情感?或者,他们总是在压抑自己的情绪吗?当然不是。
石卉说,每一个心理助人者,在帮助他人之前,修复自己的成长创痛是首要课题。当旧有的伤痕被抚平时,当然会收获比常人更平和更平静的状态。从1996年开始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石卉,一直没有间断对心理学的学习和对自我的疗愈,她不仅相继攻读了心理学的硕士、博士学位,而且还到世界各地参加相关的心理学培训和学习,但既便如此,她也曾有过过度卷入来访者个案的经历。
有一个个案给我的冲击特别大,确实太悲惨了,我就会在这个个案之后很长时间掉在这个个案的经历里面跟着她悲伤,亲人相继去世,很多很多的打击。觉得太悲惨了,非常的卷入,很长时间都出不来,我怎么才能帮助她。那个案例对我影响特别大,在我们的工作里面确实有太多的伤害、悲惨发生,虽然我说资源是可以转化的,但是我总不能说她老公死了是好事,那么多亲人死了还是好事,因为很多时候我们说这不是一件坏事是一件好事,但我们都没法说了。
怎么走出来?
大概有一个星期的时间,我的情绪都很低落,以前都没有过,以前我只要走出咨询室我就会把来访者放下,而且给她祝福也相信她会很好。但是这个案例之后一个星期,我的脑子里一直在萦绕着她讲述的故事,我一直在忍着不能哭,最后泪水还流出来,我就能想象当初一个女人多么不容易,但是现在也这么好,那个星期里面我就有无数无数的困扰,为什么上帝这么不公平,老天爷为什么给他们家这么多的灾难,但是还是正向正向告诉自己,也许给他们有巨大的礼物现在还看不到,这一个星期是在这样一个过程里面度过,但是现在回头看,今天这个妈妈的状态也非常好,孩子也非常好,跟公婆也有了新的关系的调整,他的母亲和工作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看这个案例再回头看,这么难都走过来了,这么痛苦这么悲惨她依然可以过很好的生活,还有什么走不过去的。
那大家把你们的职业称作“精神垃圾桶”你怎么看呢?
我听到的这一切它不是垃圾,是很多素材,很多故事,很多资源,我们如何把这些资源做转化,转化成对他有帮助的资源,因为现在这些资源他没有用起来,而且他把这些资源当成了垃圾,他想扔又扔不掉,因为那本身就是属于他的,或者这个部分是他念念不忘反而强化的,反而成了他的限制。所以说我们怎么把那些资源转化成真正的财富,把限制他的障碍移除,这就是我们的工作。
好像每天听起来有很多的悲伤、烦恼,其实我们听的时候已经开始过滤了,你的宝藏你不要扔掉它,还有一些你现在已经不需要了你不要死死地抱住它,还有一些我们说怎样整合,这就是我们的工作,所以我觉得我非常热爱我的工作,这份工作让我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有不断的成长,有更多应对的策略,面对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现实的烦恼,在这些烦恼到来的时候,我如何调整它,让那些抑郁的情绪缩短时间,消失也不太可能,而且我觉得生活中没有烦恼和忧愁,也有时候索然无味了。
对向往生命更高品质的人来说,心灵成长是一堂伴随一生的课程,也是一个没有终点的旅程。它可以帮助我们识破幻象,看清真实,知晓自我真正的使命是什么、明确人生的目的和追求。而石卉正在用她的智慧,引领更多的人们踏上这条艰辛而又充满喜悦的旅程。
本期百味人生采制、播音张妍,监制芦苇感谢您的收听,下周同一时间,《石卉的智慧人生》下篇邀您继续聆听,石卉在职业之外,作为一个女人、女儿、妻子、母亲的成长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