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老话“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意思就是告诫大家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秋天也不要刚见冷就穿得太多,适当地捂一点或冻一点,不容易生病。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句话都被认为是春季养生的至理名言,家家户户,口口相传。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这句话还真的那么管用吗?
春季,气温慢慢回升,毛孔由相对闭锁的状态慢慢舒张,而且春天风较大,从中医角度讲,风为百病之长,侵入人体内部,常常有春寒冻人透心凉的感觉。
此外,春天气温变化较大,过早地脱掉棉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虚袭击机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春季传染病。所以,“春捂秋冻”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也需要注意的是,现代社会,取暖设备普及,室内室外往往不是一个温度,如果在室内热的捂出一身汗,再去到室外被冷风一吹,这样就很容易着凉感冒,得不偿失,所以衣服还是要依据温度随时增减,出汗后也要及时用温毛巾拭去。
儿童春捂过犹不及
很多家长习惯去摸孩子的手和脚,一旦发现小手小脚发凉,就会赶紧给孩子加衣服,直到手脚捂热了为止。但这种方法并不可取,因为孩子的心脏还小,每收缩一次,心脏泵出来的血液到达四肢末端都会比较少,所以正常情况下,孩子的手脚都会偏凉。
所以,家长想判断孩子衣服薄厚是否合适,千万不要靠手脚或者脑门的温度做参考,而是应该摸脖子,只要脖子温热,那么就说明孩子并不冷。
中老年人慢减衣
而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因为他们大部分有基础疾病的存在,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高血压、癌症、糖尿病、慢性胃肠炎等,致机体抵抗能力下降,对外界的反应性下降,对外界气温的敏感度也降低。所以要格外注意昼夜温差的变化,不要过早摘掉帽子和围巾。
穿衣方面,因为人体下部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容易遭受风寒的侵袭,所以宜“上薄下厚”,即先减上衣,后减下装,鞋子也要穿得暖。
当日温差大于8度时,早晚要增加衣物,当气温达到15度后,体质较差的老人也应再捂7-14天左右,并保护好肚脐、腰部、脖颈和关节等重点部位,如果感冒要第一时间前往医院。
“春捂”只是一种被动防御,要想做到防病健身,还是需要坚持运动锻炼,讲究科学饮食和有规律的作息时间,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这样才能达到增强机体免疫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