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何裕民说,不论中医、西药都不能直接杀死新冠病毒。中医学的思路是根据机体本身对侵入者(如病毒)的自我反应状态,给出因人而异具体且针对不同症状的帮助。但也不是盲目、纯个性化的、是有规律可循的。
预防、医学观察和发病初期,以增加抵抗力为主,很多方法可用;中后期中医药介入,也非常重要,但不如早期介入更主动。而且完全不能借一个处方(哪怕是再好的方)治疗所有病人,必须从病程发展和每位病人具体情况的分析,中医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尤其在与病毒邪症抗争阶段和以后,必须请专业医生逐一辨证施治,否则可能延误病情,也会害了中医。
中医认为,疫病的发生,主要是因为邪气(病毒细菌),如六淫(风寒暑湿燥火)。这个阶段最好是规避邪气,不要接触,“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所以,今天的防疫做法绝对是对的,是第一步。可服用简单方剂预防新冠肺炎或流感的发生。
预防的药方比较简单,以扶正固表,清热解毒的药物为主。如去风寒的防风、荆芥、清肺热的鱼腥草、薄荷、桑叶,清热解毒消炎的连翘、蒲公英、贯众等,还可用补气的黄芪、西洋参,老年人可加点太子参。如果有乏力伴胃肠不适的,推荐中成药藿香正气,气虚容易感冒的可用玉屏风、心悸气短的可用生脉饮。这是预防用药,不能用得很重。
专家不太建议此时用刮痧、拔罐等的方法,一个理由是远水不救近火,二是寒凉天气,怕刮痧等易遭受寒邪。
教授说,中医《伤寒论》归纳出六经学说(六气阴阳消长生克制化,三阴三阳以六气为本,六气以三阴三阳为标),感染(或传染)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早期、中期、终末期。万一遭受到邪气入侵(不管病毒、细菌,还是其他致病菌),第一阶段表现往往就是太阳病,症状不明显,可能有轻微感冒、有些怕冷、乏力,但核酸试剂检测可能为阴性。但是,此阶段就可能传染给他人。这时候身体在进行动员,免疫机制被调动起来。这时候吃一点中药,主要作用是祛风散寒、宣肺平喘,燥湿健脾、消食化积,帮助抵抗力与病毒抗争。卫健委指南(第五版)推荐的处方为:苍术15g、陈皮10g、厚朴10g、藿香10g、草果6g、生麻黄6g、羌活10g、生姜10g、槟郎10g 。
卫健委诊疗指南(第五版)推荐的处方:杏仁10g、生石膏30g、瓜蒌30g、生大黄6g(后下)、生炙麻黄各6g、葶苈子10g、桃仁10g、草果6g、槟郎10g、苍术10g,主要作用为清热涤痰、泻肺平喘、发汗解表、利水消肿。推荐的中成药有:喜炎平注射剂,血必净注射剂,主要是抗病毒、化瘀解毒的作用。
何裕民教授特别指出,在阳明病之后患者病情变得十分复杂,中医的辩证施治非常有讲究,一定要请专业医生一人一方,要具体分析,病及时调整处置,扶正祛邪、恰到好处,用药不及时或用药不当,都会后果严重。
而到了重症、危重症期,也就是中医说的“少阳病”阶段,实际上是一个敌我相持阶段。一方面病毒毒性可能有所下降了,但是正常机体也受到明显削弱,重创。所以很多症状很重,肝脏肾脏等很多脏器受到损伤,这时中医用的方法就是“调和少阳”,协调矛盾,诸如小柴胡汤、维生素C等,这个时期非常重要,往往是能不能转化过来的关键时期。再严重,就到了中医称为“三阴症”,是危重症期,可能有两个结果:可能病恹恹的活下去,也可能走向死亡。这时候已经不是抗病毒了,西医主要是抗氧化、保护重要脏器,中医分成三大亚型,其实远远不止,更要精心辨证论治。
因为这时候病情凶险,十分复杂,诊疗方案给出一些主药作为指导,尚未作细分处置:人参15g、黑顺片10g(先煎)、山茱萸15g等,如果临床指征合适,也可以送服苏合香丸或安宫牛黄丸以急救(可以的),主要作用为复脉固脱、回阳救逆,消炎抗菌、芳香开窍。湖北省用药指南推荐四逆加人参汤和紫雪散,作用为清热解毒,化痰开窍。推荐中成药有:血必净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治疗阳气暴脱的厥脱症,有抗休克、抗心肌损伤的作用。
待到恢复期也有推荐处方:法半夏9g、陈皮10g、党参15g、炙黄芪30g、茯苓15g、藿香10g、砂仁6g(后下),有燥湿化痰、健脾养胃、补气止汗、提高抵抗力。推荐中成药藿香正气液,气虚容易感冒的可用玉屏风散,心悸气短的可用生脉饮。如果缺少食欲和便溏,推荐香砂六君子丸合午时茶颗粒。
中医应对疾病包括传染病的方式方法起作用并不是适逢其会,而是早有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