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见霍金!有趣的灵魂,才能更好地活下去

(2018-03-15 09:18:10)
再见霍金!有趣的灵魂,才能更好地活下去

  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已回归了宇宙。他曾说:“在我21岁时,我的期望值变成了零(指生了重病后,即将面临绝境)。自那以后,一切都变成了额外津贴。”还说“一个人躯体有了残疾,但心灵不可以有残疾!”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不仅仅因为在物理学领域(说白了,他的很多物理学理论,我看不懂)的杰出贡献,更在于他的活着及活法。按照常规,生了此病,他绝无可能活过30岁,而76岁接近期望寿命而终,完全是个奇迹。这是精神创造的奇迹!


再见霍金!有趣的灵魂,才能更好地活下去

  我常以霍金为例,激励自己和每一位活着的人(特别是肿瘤患者),讲课时经常提及,和霍金相比,你我都是幸运的,身体残疾并不可怕,为什么不好好活着!活出精彩来(几年前,霍金还开玩笑调皮地说,他喜欢漂亮女孩)!可见,即便如此,他还不失人之活泼本性!


再见霍金!有趣的灵魂,才能更好地活下去

  2011年,国家科协在北京香山召开学术沙龙,这是我多次主持该类会议中的一次。会后论文汇总要出版专集。科协领导把写序的任务交给我,作为主持人,写《序》也只能由我来承担,故涂鸦了一篇序言,开卷即提及伟人霍金。今天霍金远行,思绪万千,取出序言再读一遍,也算是一种纪念!


 

  现代物理科学巨匠,也可以说是与爱因斯坦齐名的科学奇才英国的霍金,最近推出了他的新作《大设计》( The Grand Design)。在该书的第三章“何为真实”( What Is Reality?)中,霍金提出了下述的推论:假定有一个鱼缸,里面的金鱼透过弧形的鱼缸玻璃观察外面世界,它们中有头脑的学者开始发展“金鱼物理学”,归纳出观察到的现象,并建立起一些定律。这些物理定律能够解释和描述金鱼们所看到的外部世界,且较正确地预言外部新现象,甚至还可能事先部分预知地震、海啸等人类目前困惑的难题——总之,完全符合人类现今对物理学定律的要求。而金鱼的认识和人类现今的物理学定律肯定有很大不同。比如,人类看到的直线运动可能在“金鱼物理学”中都表现为曲线运动。霍金提出的问题是:这样的“金鱼物理学”是正确的吗?

  当然,按照现有的主流性理解,这些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它们与今天被认定的“符合客观规律的”物理学定律相冲突,或者是无法“通约”的。因为人类已将今天对外部世界的某一类认识定义为“真实”或“客观”,而将所有与此有所不同的认识—包括来自非主流文化的一都判定为谬误。而霍金却诘问道:“我们何以得知我们拥有真正的没被歪曲的实在图像?……金鱼的实在图像与我们的不同,然而我们能肯定它比我们的更不真实吗?”用国内知名的科技史专家江晓原的话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答案并不是显而易见的。”

  霍金如此推理的真实动机何在?其实,他想强调人们认知客观世界时都是借助于某种“模型”或“图像”的。这就有点像恩格斯笼统所说的科学家“在哲学指导下思维”;也像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的依赖于脑袋瓜中原先所存在的“认知结构”。霍金得出一个重要结论:“不存在与图像或理论无关的实在性概念”。也就是说,不存在一种唯一的、超然的、绝对客观的实在性概念。霍金本人认可的是一种“依赖模型的实在论”。对此,他进一步阐述说:“一个物理理论和世界图像是一个模型,以及一组将这个模型的元素和观测连接的规则。”并特别强调“依赖模型的实在论”在科学认识上的方法论意义,视其为“一个用以解释现代科学的框架”。江晓原教授认为霍金以“不存在与图像或理论无关的实在性概念”的哲学宣言,正式加入了“反实在论”的阵营。事实的确如此。形形色色的“实在论”,可以说是当今物理科学的哲学根基及方法论核心;而各种各样的“反实在论”,其核心则在“一定的约束下否认存在着一个‘纯粹客观’的外部世界”。对此,国际科学哲学界已经展开了针锋相对的争辩。在此,我们不作展开。我们感兴趣的是霍金所强调的所有“实在性概念”都依赖于一定的图像、模型或理论的这一结论。这一睿智的论断,可以为中医学某些理论的深入探讨,提供些许哲学支持或思路指导。

  其实,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任何科学探索都是人脑的思维活动;既是人脑的思维活动,就必然遵循人脑思维的一些规律与特点。比如,受到了思维方式制约,受到了某种模型、图像的影响。对于循经感传(经络现象)或经络理论(包括中医其他理论)的研究,又何尝不是这样!?脱离了思维方式或认知模型、图像,进行所谓的纯科学的经络实质等的研究,无异于缘木求鱼,所以多年来劳而无功;至少是不得其要,表现为事倍功半。

  近来,国外学者对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出现了不少有分量的专著。比如说尼斯贝特的《思维的版图》、库伯·雷默的《不可思议的年代》等。人们强调一点:东西方(以中国文化为中心的东亚;及源自古希腊传统的,以欧美为主体的西方)的确在思维方式及认知世界的模型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类不同造就了他们不尽相同的“实在论”及相应的对世界的不完全相同的描述。经络理论与中医学的其他一些理论就是其代表性产物之一。可以肯定的是:这些理论能够解释和描述许多生命事实及现象,且能够较正确地预言某些新出现的现象,并可相当大的程度指导人们的保健及医疗实践活动。因此,按照霍金的“金鱼物理学”假设,推定中医学的这些认识肯定比今天的主流性认知“更不真实”,是缺乏认知心理及哲学根基的,或者说是个“伪命题”。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包括中医界的主体)基本不考虑思维方式及认知模型之异同,只是打着现代化、科学化的旗号,强行地削足适履,一个劲儿地把“经络”等的有关研究硬性地“塞入”现在唯一的主流性物理定律框架之中。这样做,只能导致以下结果:不是被排斥,就是受蔑视;或者结果只是个四不像,谁都难以接受。显然,这是有欠公允的,或者根本上说是种“无知”!问题就出在忽略思维方式及认知图像或模型的差异上。

  这次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承办的,以“象思维和经络实质”为主题的沙龙,就是试图对上述有欠公允或武断的科学研究行为作出分析、批判与反思。可以这样简单地概括:象思维(或者象思维所基本涵盖的中国及东亚思维)是有别于西方“实在论”基础上还原思维的一类思维方式,而“经络”等则是在“象思维”过程中东方古贤对生命世界的某些现象或事实所做出的“另类”的描述与解释,并一定程度上提出了某些规律性的认识。本次香山会议,会聚了全国这一领域诸多研究专家的真知灼见,在本论文集中便有较充分体现。相信本期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的出版,将对我国这一领域的研究深入,并相应辐射到经络及中医理论的梳理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鉴此,乐于为序。


  上海中医药大学  何裕民

  2011年3月18日


  读毕,想想应该与大家一起缅怀此君之伟绩,并从中吸取其无穷的精神能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