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医疗高科技:领舞,还是伴舞
(2012-11-22 11:25:57)
标签:
肿瘤医学高科技治疗杂谈 |
分类: 何裕民文集 |
面对医疗高科技:领舞,还是伴舞
摘要:人们在享受高科技带来的便利时,也注意到由其引起的困顿,但又无法避而不用。因此,面对医疗领域中层出不穷的高科技手段,不能只是“翩翩起舞”,盲目跟进,而要多方注意,从容“领舞”,为我所用。笔者以肿瘤治疗为例,强调不能仅依靠高科技,更要用智慧PK肿瘤,人性化考虑第一,主张“基于效果的治疗”,并阐述了肿瘤防治的GI4P模式。
关键词:高科技 医学 肿瘤
治疗
Face to High
Technology in the Medical Field: to Be a Leader Dancer or One Part
?
He Yumi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bstract:When enjoy the fruits of modern technology, people has noted the problems caused by it. But our life can't keep away from it. Therefore, in the face of the medical field more and more high-tech means, we can't blind follow up just "dance", but consider all aspects, and then become a calmly “leader dancer”, and make the best use of it. For example, in tumor treatments, author emphasizes it not only depends upon the high tech, but also on many ways to cooperation. We should use wisdom PK tumor, put humanization consideration first, advocate "based on the effect of treatment", and last expound the GI4P mod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umor.
Key words:high technology, medical field , tumor, treatment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两年多前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纠结的问题几乎都与高科技相关。此外,近百年来,世界上大多数新问题都可以说是科技发展造成的,从每年几百万的交通事故死亡,到骇人听闻的环境激素,或阴霾天笼罩、土壤污染、物种灭绝、核恐怖、网络人肉搜索、超极病菌出现、滥用药物,等等……。着实让人恐惧和反感!环保及绿色和平运动中部分中坚分子就是坚定的高科技反对者。甚至,美国出现了臭名昭著的反高科技的邮包炸弹客卡辛斯基,他对反高科技行为有一整套理论,乍一听还不无道理[1]。国内还有知名学者把iPhone等称之为“毒苹果,”并提出了“科技创新有毒——是药三分毒”的论断[2]。在医学领域也同样!除了超极病菌出现、滥用药物等,可以数落的医疗高科技之“罪”太多太多。美国著名的智库兰德(Rand英文“研究与发展/research
以肿瘤领域为例,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诸如微创、靶向治疗等,有效的同时,其不合理的利用,也枉送了不少人性命。笔者尊敬的哲学大师高清海教授,患肺癌治疗后控制得不错,被人劝说在某医院做了种微创治疗,老人雄赳赳地走进医院,几天后则直挺挺地送了出来;笔者老友,三航局某领导,肝癌三年多来控制的很好,本计划与本人一起去杭州踏青,行前在他人劝说下试行“预防性”微创,不料横膈打穿当即休克,严重感染高烧不退,几月后死于多脏器衰竭……花了大钱走得更快,可不哀哉?以至于出现另一极端,绝对排斥高科技!表现在部分病人身上,凡这类治疗及检查一概拒绝,笔者临床见了不少,有的还极其顽固;表现在某些医师身上(特别是传统中医师),则把它说得一无所是,且凡用过化放疗的一概拒之门外,不予接诊……!这些,对吗!?
当然,任何高科技的面市及推广都是先给人以“利益”或好处的。就像人人谈之色变的“瘦肉精”,最初也是一项有益的科研成果。无可否定,医学领域绝大多数带有高科技性质的新成果,无论是检测的、治疗的,多多少少都先给人以益处,靶向药物的确延长了很多患者的生命,高科技的各种检测让很多患者在疾病只现蛛丝马迹之际就被发现,微创在许多情况下也的确是一大类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真的应了一句古谚: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人们无法不去拥抱它
其他领域何不如此?美国学者凯文·凯利更是提出了全新的科技观,认为:“作为整体,科技不是由线路和金属构成的一团乱麻,而是有生命力的自然形成的系统。”[4]在《科技想要什么》一书中他强调,科技的发展是有它内在生命及动力的,全不由人类意志所左右。并令人吃惊地宣称:“现在人类已定义的生命形态仅包括植物、动物、原生生物、真菌、原细菌、真细菌六种;但技术的演化和这六种生命体的演化惊人相似。技术应该是生命的第七种存在方式。技术是生命的延伸,它不是独立于生命之外的东西。”“正如生物进化呈现出无意识的趋势,科技也是如此![4]”因此,不管愿意与否,现代人都不得不去拥抱高科技。就像前面那位佛教大师,他的讲课不正是靠高科技而录成,并依赖高科技而广为传播。他出门就没法不依赖高科技。即便是邮包客卡辛斯基,他的住地,处处离不开高科技[4]。可见,从某种意义上,现代人类对于高科技真的无计可施,只能是“依赖和无奈”[2]!
肿瘤临床更是如此!振振有词地拒诊接受过放化疗的患者的部分中医师,能逃脱高科技的影响吗?从确诊到追踪,谁都不得不依赖高科技!人们陷入了“依赖和无奈”的魔力之中。因此,问题不在于反对、拒绝、摆脱、排斥高科技,而是如何更好地应对高科技,在欢迎它充分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趋利避害!如何与高科技“和谐”共存!“让人类从片面追逐高科技的进化中解放出来,更多地感受技术进步带来的快乐和实惠,而不是被迫成为追赶的奴隶”。[4]
面对医疗高科技:要领舞,不是伴舞
无须讳言,就像世界卫生组织的一批高级官员及专家所著的《人道医学》一书所指出的那样:“现代医学的本质是干涉主义”[5]。如果说高科技包装下的“干涉主义”对于过去临床占主导的创伤、感染、营养不良等还是一把利剑的话,但对于今天占据临床70~80%的各种慢性疾病,只能说是个钝器了!因为慢性疾病自有它独特之处,以肿瘤为例:经常不可治愈;急性恶化却表面平静;如果有疼痛存在,将会是永久性的……。高科技手段往往只是治标不治本,效果常常只是短期,但费用不菲。而且,事实表明:临床对于许多慢性疾病引起的苦痛,非药物、非手术措施常常有效。例如,WHO官员就著文指出:“慢性疾病的长期教育被证明是应对这一挑战最成功的关键策略之一。”[6]
资深的WHO官员罗伯特还强调:“如今科技支配政策,无论是新武器系统的出现,还是新的药物发明,或者新的医疗技术推广,往往不是源于军事上、医疗上或安全需求,而纯粹是由于科技进程的推动。”[7]再加上医学领域的“红桃皇后”定律之窘境——科学和医疗机构必须越跑越快才能赶得上疾病本身的发展。因此,人类的确需要静下心来,好好思考思考如何在这一悖论与怪圈中尽可能争取主动,从而促使高科技带来的各方面利益[特别是患者的长期利益]最大化。
医疗领域的高科技,的确极大地增强我们控制或缓解病痛的能力。与此同时,却对周遭环境和人类本身产生着难以预计和无法控制的影响。须知,人类在宇宙中的存在和地位是微不足道的,一心想“征服”,只知道“干涉”,面对自然,往往是要碰壁的。可以说,在所有的自然科学技术中,医学是唯一的不能仅仅考虑科学与技术本身的学科。技术和“理论上”的可行性远远不够,还须了解实践中的真正意义,特别是对患者的长期影响。诚如教皇约翰保罗二世所指出的:医疗还必须考虑“个人的尊严,预防和促进人类的完好状态。要想达成这一点,应该牢记对待个人的医疗行为应服从的不是各种技术实现可能的限制,而是对人类本性的尊重。完整意义上说:技术上的可行性不是道德上可以采用的理由。”[8]高科技在医疗技术上的可行性,绝不等于落实到每一个个体时都可实际运用!对此,陈竺部长在谈到癌症治疗时,强调:“非自然进程的干预(表现在利用高科技手段的过度手术、化放疗等),往往会帮倒忙!”主张癌症的治疗不能一味只求高科技,应 “以不增加生存压力”为宜[9],这是颇有见地,十分正确的。
这些涉及一个核心话题:面对医疗高科技,怎么办?笔者认为,一方面应举双手欢迎,乐于促成其运用和发展;另方面,又不能被动地全盘接受,只知盲目跟进,随高科技起舞而动;应学会甄别,善于取舍,让高科技为我所用。因此,套用一句话:应学会“领舞”高科技,而不只是个“伴舞”者。
领舞医疗高科技的原则
1.尽可能全面了解利弊
2.优先考虑风险
3.非十分急迫暂缓为宜
4.充分防范风险
5.持续评估
6.无效或出现危害时快速补救
结合肿瘤临床的思考
长期肿瘤临床,目睹了太多的恶性循环——从患者及家属对高科技的急切期盼,不惜倾家荡产的过分依赖;到人财两空的极其失望之无奈,笔者悟出了肿瘤临床“领舞”高科技的一些要领,不尽成熟,但愿提出与同仁分享:
以智慧PK癌症,而不只是仰仗高科技
人性化的考虑始终是第一位的
癌症的对策需要调整
强调“基于效果的治疗”
以“同花顺”对付“同花顺”
有时候,不治疗是最好的治疗
GI4P模式与肿瘤防治
第一是预测(Predictive)。其实,今天的肿瘤治疗总体上不缺药物、方法,病人缺的是思路。门诊接触的病人很多,感觉到大多数患者最需要的不是一张方子,首先需要的是你给他理出一个总体的思路。这个总体思路是建立在你对他病情的总体准确判断基础上,首先医生心中要有一个底,对他进行合理的预后判断。其实,不同类型患者,医生能给予的帮助是不一样的。这些,都需要有个预测。预测涉及三大环节:第一、对他的病本身的一个预测;第二、对他的个性作出判别;第三,要预测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知已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第二是指导、引路(Guide)。肿瘤患者最大的问题是迷茫,不知路在何方?需要医生给他理出条路,这就涉及到一个很重要问题:引路、指导。在预测基础上,给以指导、引路。今天肿瘤治疗信息不对称,关于肿瘤、癌症的信息爆炸,大多数都是打着高科技的旗帜,医生应该尽你所能,帮患者理理思路,该不该用这个或那个高科技方法?这还需要我们破除门户之见,具有相当的专业素养。
第三是整合(Integrate)。整合各种有效的中西医学及非医学上的,只要是能够解决一些问题的。而在这些方面,中医学是有优势的。
第四,预防(Preventive)。中国癌症患者百分之七、八十是死于转移复发的。因此,第一时间要预防在先。这个预防只凭高科技,往往是高成本、低远期成效的。对此,中医学的调整很有意义。借此,首先可改善症状;其次可逐步优化微环境,协调内在机能,从而细雨润物无声式地防控转移复发,效果不错。
预防还包括防范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毒副作用。
第五就是个性化、个体化(Personalized)。其实,临床上每个病人都是单独的个案,预测时候分析患者的个性及体质特征,就体现了个性化。个性化不仅仅涉及药物及高科技手段的运用,也体现在饮食、心理辅导及辨证论治过程中。
最后,重要的是参与性(Participatory)。参与,包括让患者参与治疗的讨论,也包括参与康复实践,参与社会活动,努力回归社会。其实,治病过程患者的参与很重要,因为治病实际上是医生指导下的病人主动行为,不重视本人的参与,往往事倍功半。
参考文献:
[1]凯文•凯利著.科技想要什么[M].熊祥,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201-204.
[2]江晓原,刘兵.苹果到底想怎样改变我们的世界?[J].中国图书评论,2012,4:102-106.
[3]The First National Report Card on Quality of Health Care in America[EB/OL].( 2010-10-19)[2012-9-20]. www.rand.org/publications/RB/RB9053-1.
[4]凯文•凯利著.科技想要什么[M].熊祥,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43-57、157、封3.
[5]W A Gunn,M Masellis.人道医学理念与实践[M].孙海晨,周荣斌,主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27.
[6]W A Gunn,M Masellis.人道医学理念与实践[M].孙海晨,周荣斌,主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54.
[7]W A Gunn,M Masellis.人道医学理念与实践[M].孙海晨,周荣斌,主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29.
[8]W A Gunn,M Masellis.人道医学理念与实践[M].孙海晨,周荣斌,主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46.
[9] M Greaves.癌症:进化的遗产[M].闻朝君,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0:1-2.
[10]何裕民.GI4P模式改善肿瘤治疗[J].健康报,2010,09,02.
(本文已发表在《医学与哲学》2012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