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托克代尔悖论”的启示
(2012-08-13 08:23:30)
标签:
美国斯托克代尔悖论吉姆癌症肿瘤中医何裕民心身康复灾难伦敦健康 |
分类: 何裕民谈肿瘤 |
1965年,美国海军上将斯托克代尔在越战时被俘,关押在河内希尔顿战俘营里。作为被俘的最高级别将领,斯托克代尔没有受到任何优待,先后遭受了20多次拷打,曾一度怀疑自己能否活着出去,直到8年后获释回国。与此同时,关在同一希尔顿战俘营里的其他美国战俘,大都比将军年轻得多,身体状态也要好的多,却大批很快就死了。
美国学者吉姆听说这一情况后,去采访将军,问道:“8年时间你有很多同伴不幸遇难,为何你能熬过来?”斯托克代尔想了想:“我一直渴望活着出去见到家人,这个愿望一直支撑着我。”
吉姆不解地问:“可是那些死去的人,应该也渴望见到亲人的?”
“那你同伴中最快死去的是哪些人呢?”斯托克代尔遗憾地答:“是那些过于乐观的人,他们总盼望圣诞节就可以被特赦,可是节日过后没能如愿,于是又想复活节可以,结果还没被释放……这样失望接着失望,不久后便郁郁而终。”
管理学家与心理学家看到这一现象后,思考得更为深远。采访者吉姆•柯林斯就写了长期畅销的管理学专著《从优秀到卓越》,根据斯托克代尔的故事,书中提炼出了管理学著名的“斯托克代尔悖论”,亦即:遇到困境既不可以丧失信心与信念,又不可盲目乐观,操之过急;而需要掌握一定的度,掌控一定的节奏,就像斯托克代尔将军主张的那样:有节奏地敲墙,既坚定地表达活着出去愿望的方式;避免杂乱无章,则又可稳定情绪,防范因为焦躁或情绪失衡而徒生它变。
其实,笔者在肿瘤临床中同样观察到:那些失望/绝望或康复信心缺乏者,往往不久于人世,他们倒不一定死于癌症本身。而是死于心理危机。因为心身医学研究早已认定:“希望”是人作为最后的生存支撑点存在的,没了这个支撑点,华佗再世亦无济于事。故笔者一直在专业培训班上对青年医师说,癌症治疗,首先是治“心”。治心的关键是给予康复的信心与信念。其次,那些特别认真、急于康复,天天盯着指标看,天天扳指头盼康复者,也往往多灾多难,生命不长;何也?他们始终处在焦躁不安状态,目前把这种状态称为“慢性应激”,慢性应激进一步恶化了内在机能失调,常可促使癌症转移复发。这里,也有个“斯托克代尔悖论”。因此,笔者明确主张:生了癌,既要能够康复,或者可以活下去的坚定信心与信念,但又不可操之过急,力求速效。因为癌症是种慢性病,对于慢性病操之过急,往往欲速则不达!
有鉴于“斯托克代尔悖论”引申后的广泛意义,特赘言于此,以飨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