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垃圾车法则
(2012-02-15 13:37:09)
标签:
何裕民中医健康肿瘤心理杂谈 |
分类: 何裕民论健康 |
美国钢木兰乳腺癌支持小组公司创始人和执行董事莱诺拉·约翰逊博士称“NO垃圾车”法则是“专注幸福的方法”。他也经常接触肿瘤患者,发现生病的人往往期盼自己能够躲开对生命的紧张和恐惧,从而使精神和身体到达幸福专注的感觉。其实,每个人都希望减少这类外源性的负性刺激,他认为遵循《垃圾车法则》是可以帮助人们摆脱负担的工具。至少帮助你专注自己真正在乎的感情,减少不必要的情绪波动,走正道,完成目标,从而获得幸福感。他认为“人的生活是10%是靠你创造的,而有90%则是看你如何去对待的”。的确如此,俗话说:你怎么看世界,你怎么对待他人,世界与他人就怎么反馈与你!当然,我们的行为有时会被错误解读,如果这时候你专注于这些错误,那么“美好的初衷就很容易对丢失!”这些话是颇有哲理的。因此,“NO垃圾车”法则是“专注幸福的方法”可以成立,它也是自我调整的一大方法原则。
因此,大卫·波莱创造的并广为传播“NO垃圾车法则”,就有了它特殊的意义。遵循《垃圾车法则》可以帮助我们学会稀释与规避各种劣性刺激,减少负性情绪。而要做到这一点,有八个承诺(要点),或者说八个法则:
第一法则:惹不起,躲得及,躲得起
大卫·波莱认为,此时:“放手释怀不是上策,真正需要的是让负面情绪‘擦肩而过’”。“放手释怀意味着首先你得首先得吸收、消化、处理自己遇到的糟糕事,尽管最后,你也只能放手释怀走开,可消极的影响仍留在你的记忆里。垃圾会带走你的智慧和涌动心灵的力量,在你吸收消极态度、负面行为后,在不得不释怀之前,应远离他(它)们。”
因此,他强调“与垃圾车擦身而过,是幸福和成功的钥匙。”
对抗更易失守
第二法则:避免自己产生“垃圾”
一是对过去的某些回忆会让人产生不快!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每一天都会持续产生许多无意识的警告信号。自我呼应警告的初始情感反应,很可能只是大脑的下意识反应。因此,根本没必要沉溺在这些消极的回忆中,没必要每一次都要反复琢磨分析。这样,只会让自己的记忆发酵成垃圾,干扰当下的情绪或心境!
二是对未来的不明确,也会滋生“垃圾”。大卫·波莱告诫说:“一个人若总是念念不忘可能发生的糟糕痛苦的事情,将一无所获”。其实,肿瘤患者已经深陷病态了!他们往往会说:前面那些人说得轻巧,我现在已经生了病,怎么办?我们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性,恐惧性……你们不理解!而且,观察表明:“对大多数人(癌症患者),他们的焦虑占据上风,他们设想灾难——他们老想着目前遇到的挫折”,老是“联想出一系列通向未来的悲剧事件。”如此的思考方法,只是帮助身陷病态者无法避免因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而始终自我滋生着“垃圾”;这些“垃圾”又反过来影响了当事人的情绪及其与他人的关系。
很显然,这些属于灾难性思考。对此,怎么办?大卫·波莱主张要将“转移注意力到你想要的未来,设计更客观积极的场景,把精力花在达成你实际的、积极的、愿望的计划上”。并提出了避让灾难性思考的五部曲。
避让灾难性思考五部曲
A、描述你的逆境,写下你相信能发生的最坏的结果;
B、评估这些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你会发现,可能性微乎其微;
C、想想能发生的最美好的剧情,这些剧情必须超出现实,美妙到自己不由自主地微笑,甚至大笑;借此,你需要打破之前“前景暗淡无光”的错觉;
D、现在,你已经设计出最极端的情况——可能发生的最好和最坏的结果——那么,专注于这次逆境中最有可能带来的后果;
E、带着你的新观点,新态度,认真思考解决办法,修补目前逆境中的问题。
其实,这就是俗话所说的“把最坏的结果想明白了,不过如此,便义无反顾地向前走”和我在何氏十八法里所强调的“不做无谓的联想!”
身陷病态,怎么避免
A、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现在已经是辆“垃圾车”了;然后面对镜子,告诉自己,你并不想成为垃圾车;
B、时刻提醒自己,生活中还有很多值得感激和高兴的事情存在;
C、构想着自己逐渐身体康复的情景,并努力享受其中的快意;
D、要知道没人能预见和把控未来,包括健康者;因此,只须关注目前拥有的幸福,关注自己能掌控的事,不去思考不确定的未来,更不去做最坏的联想;
E、活在当下。因为生老病死谁都无法避免,只有当下是最现实的。
也许,这些说法多少有点理想化色彩,但不妨试试!至少,有益无害。而且,正性的自我慰藉与暗示已被证明是具有保健及康复功效的!
第三法则:避免成为别人的垃圾车
即时原谅
美国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有一句名言:“宽容不是即兴行为,而是一种不变态度。”强调“宽恕行为不仅带来如释重负的感受,更能急中生智,帮助解决问题”。基此,大卫·波莱提出了提升尊重和宽容的方法:包括“增加阅历,可培养忍耐宽容”;“寻找相互间的不同和相同点,增加忍耐宽容”;“学习不同文化,提升忍耐宽容”;“和别人一起做项目”;“帮助来自其他行业的人”等,这些对于身陷病态者能够避免因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而防范自我滋生“垃圾”。
大卫波莱的第三原则还包括两个重要环节,一个是善于寻求帮助。他强调:“我们不能强制要求别人的帮助,”应该学会善于吸引他们过来,帮助自己。
第二个环节是别说三道四。患病了,心理不舒服,往往习惯于对他人(包括亲属、医护人员等)指责抱怨。“在指责抱怨之前,问心自问:能有什么益处?会改善现在的境况吗?能让我们变得好受点吗?能让我们的关系更紧密吗?”要知道:无谓或喋喋不休的抱怨只会让亲属们郁闷,医护人员不快,最终使自己的处境更为艰辛!
第四法则:帮助他人停止倾倒垃圾
其他法则
例如,他强调完美不是目标!无须事事渴求完美。
同时,应该“清醒认识到生活中永远会有层出不穷的垃圾车”;“每个人,在某个时刻都会成为垃圾车,这就是生活”现实。然而,许多人身处其中,往往总自以为是,坚信是这个世界错了;总是其他人在犯错,其他人才是问题的结症……如此,只能导致“垃圾”的反复循环、发酵,而使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应及时警惕,及时道歉,加强相互沟通,并积极行动……唯有这样,才能做到“NO垃圾车”工作,心境与情绪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