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远离“死亡之约”

标签:
自杀事件松毛虫晰干预自杀行为何裕民日本富士康连跳跳楼郭台铭健康 |
生命该何去何从,每个人有着自己的答案。只要你相信不论怎样的生命,都有它自身的价值,就不难找到自己生命中的喜悦和感动
著名心身医学专家、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会会长、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何裕民教授分析说:“‘连环自杀’是一个充满血腥与悲剧色彩的短语。悲剧在于,那么多年轻生命接连黯然消失,令人扼腕!悲剧更在于,面对接连发生的员工坠楼事件,似乎缺少一种力量来挽留住那些轻生者的生命!他们瞬间结束的生命促使我们深刻的反思。从尊重生命而言,破除如同受瘟疫感染般不断自杀的‘宿命’,找出‘死亡之约’的幕后推手,成为当务之急。如果坐等事态的蔓延,等待我们的将会是一个又一个不幸的消息。”
连环自杀:触目惊心事出有因
“在某一个短时间内自杀率骤然升高,特别是采用相似的手法自杀案例的猛增,一般可称之为 ‘连环自杀事件’。换句话说,所谓连环自杀事件是指一连串先后发生的有前后影响、被影响关系的自杀事件。”何裕民教授解释说。
据何裕民教授介绍,连环自杀事件可追溯到18世纪晚期,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中主人公维特为情所累开枪自杀。小说面世后,许多青年男子用同样的方法结束了生命。因此, “维特效应”也被用来专指模仿自杀的行为。
200多年后,日本当红歌星冈田有希子的自杀,再次引发一股模仿自杀的高潮,被日本学者称之为 “冈田有希子症候群”。
2008年,英国南部小镇布里真德发生的一起疑似连环自杀事件。1年间,这个小镇有7名青少年相继上吊自杀。据警方调查,这起连环自杀事件中的受害人是通过网络结识和保持联系,并相互感染,相继模仿而走上自杀之路。
近3年来,连环自杀事件也困扰着法国电信公司。这家欧洲第三大的国营公司从2008年到2009年竟然有35名员工自杀,今年以来又有11个员工相继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使得法国电信全数约10万名员工人心惶惶。
这些一起起看似不相干的个人事件,更好像是爆发的 “瘟疫”,何教授形象地称之为 “心理传染病”。他解释说,这里面其实贯穿着一个社会认同原理,内心痛苦的人看到其他内心痛苦的人采取了自杀的形式,也就认同了这种消除痛苦的手段。因此, “12连跳”类似的轰动案例,可能会吸引一些被疏远和被抛弃者,甚至无力抗压者的跟进。
综合因素:心理社会互为因果
不幸者都有各自的不幸。此前很多报道中均曾提及,那些选择轻生的员工,有的是劳作压力大、生活寂寞、乏味且无助所导致,有的是婚恋和情感上遇到挫折,有的是家庭出现变故、情绪低落而造成悲剧。看起来,个人色彩浓厚的起因是其轻生的导火线。
“事实上,自杀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常常并非单一的原因所能引起,而是心理、生理、社会、文化以及环境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我国自杀率的上升与目前处在巨大变革中的社会文化心理问题、自然灾害、移民、离婚、家庭暴力、独生子女教育、学习压力、就业竞争激烈等因素有关。而对年轻人来说,情侣分手可能是自杀的最大原因。恋爱刺激大脑分泌让人感到幸福的化学物质,当被爱恋的对象抛弃,就好像吸毒者突然被断掉毒品,这就有可能让人疯狂。”何教授分析说。
何裕民教授把自杀行为分为“冲动性自杀”和“理智性自杀”两种类型。
他认为,“冲动性自杀”往往由引发极端情绪的具体事件引起,呈现即时的冲动性或突发性。如失恋、背叛、分离、抑郁、压力、疾病等等引发委屈、悔恨、内疚、羞惭、激愤、烦躁或赌气等应激性反应。有人因此选择自杀寻求解脱,有人选择自杀“示威”,也有人选择自杀作为报复的手段,以死来迫使对方承受法律责任或道义和良心上的谴责。
而“理智性自杀”更多的则是因长期对生活的负向解读所引发的愤怒、焦虑和抑郁等所致。比如长期缺乏安全感和社会归属感、对人生目标失去信心或对生活产生过多的灰色评价等等,种种不良情绪和认知的累积,逐渐催生人的自杀意向,削弱人的生存信心和意志,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盲目从众:病态心理弥漫扩散
美国人詹姆斯·瑟伯曾经讲过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在一条大街上,一个人突然跑了起来。也许是他猛然想起了与情人的约会,现在已经过时很久了。不管他想些什么吧,反正他在大街上跑了起来,向东跑去。另一个人也跑了起来,这可能是个兴致勃勃的报童。第三个人是一个有急事的胖胖的绅士,也小跑起来。十分钟之内,这条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来。嘈杂的声音逐渐清晰了,可以听清大堤这个词。决堤了,这充满恐怖的声音,可能是电车上一位老妇人喊的,或许是一个交通警说的,也可能是一个男孩子说的。没有人知道是谁说的,也没有人知道真正发生了什么事。但是2000多人都突然奔逃起来。“向东!”人群喊叫起来。“东边远离大河,东边安全。向东去!向东去!”
何教授分析说:“透过这个故事,我们看到的其实是一个典型的‘从众心理’现象。从众性是人们与独立性相对立的一种意志品质;从众性强的人缺乏主见,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意见并付诸实行。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有时候甚至会引起致命后果。有一个松毛虫实验很能说明问题。把若干松毛虫放在一只花盆的边缘,使其首尾相接成一圈,在花盆的不远处,又撒上一些松毛虫喜欢吃的松叶,松毛虫开始一个跟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这一走就是七天七夜,饥饿劳累的松毛虫尽数死去。而可悲的是,只要其中任何一只稍微改变路线就能吃到嘴边的松叶。”
何教授表示,目前社会上弥漫着一些病态的情绪,这种情绪也有可能会引发集体感染。包括前不久连续发生的学校、幼儿园杀人事件,这种信息都带有强烈的感染力,在第一起杀人事件产生后,这种情绪就在媒体的作用下发酵,一旦有易感染者就容易发病,于是就连续出现了后来的一系列校园杀人事件。情绪的传递、行为的感染是客观存在的,尤其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这种传染更为明显。深圳某著名企业“12连跳”同样是一种不良情绪的结果,接连发生的跳楼事件也会影响到有着同样负面情绪的人,从而“激活”他们潜意识中自我“解脱”的郁积心理,最终导致那些轻生者盲目的从众模仿行为。
危机干预:“人格重塑”恢复自信
有很多因素可以导致人轻生,同样也有很多因素能让一个轻生的人放心不下,从而远离自杀。统计表明,7成自杀者在自杀前曾求助过心理医生,或是拨通亲友的电话求助。此时,亲友的关心尤其重要。
何教授认为:消除人们自杀的动机,并为自杀行为设置障碍,可以有效减少自杀事件的发生。他分析,人莫过于心死,自杀或杀人,都是心死的表现。救人于心,才是最好的救人。能不能克服心理危机,取决于一个人的自信心。危机干预的关键在于进行 “人格重塑”,帮助发生危机者恢复自信心,改善心理缺陷,发挥个人潜能。如果一个人在危机阶段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性干预,不仅会防止危机的进一步发展,而且还可以帮助其学会新的应对技巧,使心理平衡得以恢复甚至超过危机前的水平。也可以说,危机是一种机遇或转折点。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培养自信心,以应对各种可能引发心理危机的事件。
如何才能遏制住自杀行为的进一步扩散?具体到企业,何教授强调企业应从管理着手,以人为本与企业追求利益需要取得一个平衡。跳楼体现了一种对自我极度不认可的姿态,选择跳楼,说明自杀者已承受了太多负面情绪。当下最重要的是进行高危人群的排查,对员工进行心理危机干预,而且要反复做,坚持较长一段时间,才有可能逐渐让员工摆脱负面情绪影响。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媒体过度渲染自杀事件,对一些有自杀倾向的人来说是危险的暗示。为减低自杀的传染现象,何教授强调大众媒体在报道自杀事件时应持谨慎态度,应尽量指出自杀者实际有很多其他可以选择的途径,自杀不是唯一出路,以便尽量减少那些有自杀意念的人认为自杀是一种正确处理困难的方法,自杀是一种可以理解的选择。
生还是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只要你相信不论怎样卑微、纤弱的生命,都有它自身的价值,就一定能找到自己生命中的喜悦与感动。
来源: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