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说7号当天要做北川中学安置点推迟高考的现场,今天上午去了一趟,算是提前踩点儿。北川中学的临时安置点设在长虹集团的培训中心,地址是可爱十足的:绵阳市城郊乡母猪湾村。
紧闭着的校门上贴着一张告示,大意是说学校已开始正常教学秩序,谢绝一切媒体采访云云。被挡在门外的,除了我们,还有两个北青的记者。
找校长死磨硬泡,终于给放进去了。学校的操场上遍布着大大小小的帐篷,在这样闷热的天气里,学生们只能睡在40度高温的帐篷的大通铺上。即便如此,孩子们仍然十分满足,相比那些长眠在废墟之下的同学,他们觉得自己已是无比幸运了。
在活动板房搭建的高中年级教室前,我们偶遇了北青的黄亮、柳建诏;京华的武平、田乾峰等,问起宣传部让前线记者撤回的事,大家都是一副“天高皇帝远”的不屑神情。
这时,赶上一个年轻的男老师回学校,全班同学竟全体起立合唱《明天会更好》,捧出大把的千纸鹤,很多女同学一边唱一边哭,让人动容。。。
后来我才知道,这个名叫曾文尧的老师是高二(8)班的班主任。地震时,这个班整个被埋在了废墟下,除了在其它班上课的曾老师和当天因病假没有上课的张壤同学外,全班没有一人幸免。曾老师同时也是高二其他几个班的英语老师,负伤后,一直在医院进行治疗。今天是他地震后第一次回到学校,两个年轻的男人紧紧地抱在了一起,热泪盈眶。。。。。。
张壤说,地震发生后,他曾给每个同学在QQ上留言,请逃出来的同学们报个平安,可他等啊等,那些QQ头像,没有一个再亮起过……我用相机挡着脸,眼泪埋伏在镜片后面,取景框里一片模糊……作为记者,我不该让任何情绪影响自己的工作,可那一刻,我仍旧无法控制恣意流出的泪水,身边其他同行,也是眼眶一片湿红……
从北川中学出来已经是下午2点,想去九洲体育馆的安置点,路上又接到编辑的电话让去江油的李白故居。绵阳真是人杰地灵的地方,以前我怎么不知道,这里竟然是李白、大禹的故乡呢?
李白故居的损失也十分惨重,一些文物和清代建筑遭受到了重创,文革时都幸免遇难的一座碑文,在这次地震中轰然倒塌,曾经的那些历史遗迹,已被刻上崭新的伤疤。。。。。。
去的路上走得是绵江公路,路中间有长长的裂缝。偶然发现路侧停得整整齐齐的军车,几百辆车足足有几公里之长,上面装备着无后座力炮、冲锋舟等。
赶忙叫司机停车,换上小白爬上一辆军车的车顶狂拍,瑞瑞在下面跟另外几个拿相机的人打听情况。我跳下来之后,大家一起去了不远处的指挥部,原来,这支驻滇某部舟桥团就是专为跟洪水打仗来的,他们的主要职责是:架设浮桥保护兰成渝输油管;炮击大型漂浮物保护宝成铁路涪江大桥;如果洪水一旦漫进城市,他们还得乘冲锋舟去营救被困群众……
赶上他们,真是运气,我和瑞瑞回宾馆写了稿子,传了图片,匆匆收拾了行装。晚上9点多,我俩冒着雨,投靠了解放军。到了指挥部,已经是晚上10点了,凤凰卫视的同行要给团长做一个连线,我们就坐在旁边的小马扎上等着。11点,接上电源开始写稿,这里要重点表扬一下我们的团长——刘战勇上校,威严中透着十足的和蔼耐心,就坐在我旁边,看着稿子,帮我把其中写得不准确、不精道的地方一一纠正过来。夜里12点多了,他让其他军官领我们去休息,可他们,仍然在灯火通明的帐篷里做着准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