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三个人,一个开一辆车。按说这是生活质量高的体现,可我们三口子,却没少为开车拌嘴。不为别的,就是都嫌别人开得不好。其实,不会开车未必是件坏事,坐别人开的车,省心、也开心。
先介绍一下我家三位司机的基本情况:
老妈,1996年拿本儿,2004年1月开上自己买的千里马轿车。老妈单位距家大约13公里,按说不远。但坐惯了单位班车的她突遇班车取消,着实不能适应。幸好单位每月派发400元交通补助,老妈便一咬牙,买回了我家的第一辆车——红色小马。
虽说老妈是96年拿的本儿,但时隔8年早已找不到开车的感觉。起初几个月,坐老妈开的车就像坐坦克,车子上蹿下跳、频繁熄火,刺激得很。老妈不识路标、不看路牌、不懂交通规则和交通标志牌,她开车,是靠自己的手脚和老爸的大脑。有时开错了路,老爸大喊,“哎呀,错了,快调头,哎,看车,哎呀,先打蹦灯儿啊……”老妈手忙脚乱地一通儿忙活,蹦灯儿没亮,雨刷器却“嗞嗞”地在前风挡上干蹭。
后来才听老妈倒出实情:她考桩时,6个竿被她撞倒了3个,全亏教练给警察上贡才勉强过关,这要是搁现在,门儿都没有。
老爸,1997年拿本儿,2007年正式开上公司的大屁股桑。爸是头脑聪明、学识渊博的人,相比之下,身体协调性就显得略差,运动细胞不太发达。当年学车的时候,老爸号称是同车组里学得最好的一个。路考当天,教练为了壮门面第一个点老爸上场考试,阴错阳差,竟折了。当晚老爸郁闷极至,喝得烂醉如泥才在半夜回家,此后竟似患上了开车恐惧症,数年不肯摸车。
今年,爸的公司新添置了一辆旅桑,又恰逢我家常要在两幢房子之间奔波,因此,尽管公司距家只有两站多地,老爸还是天天开车上下班了。可惜,车技不敢恭维。
我,2004年拿本儿,2005年8月买下了自己的拓拓。由于工作需要每天在外奔波,俨然成了职业司机。暴堵地段、乡郊田野、北京的各条高速公路都曾留下过我的车印,虽然自诩车技高超,但我还是特烦开车出门,能不开车就不开。
家里仨司机,一般出门的时候先要商量好谁开车,开谁的车。
然而,不管是谁开,另外俩人总是嫌别人开得不好。不是档位不对、就是刹车太急,要不就是转弯时没减档,或看见红灯还在加油之类。总之,但凡是不同于自己的开车习惯的,另外俩司机都会点评一番,往往目的地还没到,司机已经被惹恼了。甚至有时,会气得司机把车停在路旁,换人再开。
有很多次,我们一家三口去郊区游玩,路上就总为开车的事闹别扭。过后想想,何必呢?就当自己根本不会开车算了。
我常想,这个世道,你想要通畅便捷,开车是最好的办法;然而,停车、堵车、修车的各种烦恼也纷至沓来,这就是享受高效率的代价。想想过去走路、骑车的日子,虽然去不了远方,但是简单美好。在经历了半夜打不着火、高速公路上坏车、为工作一天颠簸百余公里等等让人心烦不已的事情之后,我更加坚信:人啊,还是会的少一点、原始自然一点更为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