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微之处显人生-----浅谈低年级智障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DL)
(2018-01-22 23:10:19)【内容摘要】:本文从智障学生不良习惯的产生原因入手。结合自己对智障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的实践,从在教育教学中培养智障学生良好的习惯,针对智障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纠正策略,持之以恒纠正不良习惯等四个方面对怎样培养智障学生的良好习惯进行探讨。
【关键词】:培养
智障学生是智力迟钝,能力低下,反应缓慢,生活自理能力和辨别是非水平较差。对他们的教育与训练,除了要矫正他们在认知、情绪及个别个性方面的缺陷外,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习惯。我国陈鹤琴先生说的好:“习惯养的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事实上,习惯是一种惯性,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发挥最大的潜能,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一生的幸福奠定不可估量的基础。
一、智障学生不良习惯产生的原因
智障学生不良习惯的产生有多种原因,只有分析原因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我所教的班级共有10名学生,其中2个孩子是自闭症,4个孩子是脑瘫,还有2个是唐氏综合症,2个多动症,1个语言发育迟缓学生,从这些学生的身上有很多的不良习惯可以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首先是智障学生本身,由智障学生的认知特征和个性特征可以看出,他们智力低下,理解和接受能力很差,学生缺乏自控能力,意志薄弱,没有辨别是非能力,所以他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怎样使自己舒服就怎样做。例如:文文虽然已经9岁了,但个子比较瘦小,智力水平也只相当于2、3岁的孩子,他妈妈每次送他到学校后,他都会手脚没有一刻停歇,就是不想坐在教室里上课。上课时老师在上面讲课,他会随意地在教室里走动,随心所欲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完全没有上课的意识。把他放在他的座位上,老师一转身他又会用手去拉扯别人的衣服或者手。
其次是家庭环境的影响,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对于智障学生,他们更需要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成长,来弥补他们的缺陷。而良好的家庭环境首先需要家长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起到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其次家长对孩子的爱应以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品德为着力点爱。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家长往往忽略了榜样的作用,也过分的溺爱孩子。单某某,一直在家由爷爷看管,老人对孩子十分溺爱,久而久之孩子养成了不满足要求,就打人哭闹的不良行为,而家长只要孩子一哭闹马上就满足他的要求。他从没接触过其他小朋友,在学校里他很想和小朋友们打成一片,可是他不知道怎样和小朋友相处,经常用身体接触的方式来吸引对方的注意,与其他小朋友和老师来“沟通”。
怎样培养低年级智障学生的良好习惯?我认为培养智障学生良好的习惯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二、在教育教学中培养智障学生良好的习惯
人的品德是做人处事的根本,是认识美的标准。历史上,凡是有所建树的人,他们都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虽然每个历史阶段的道德标准不同,但在当时社会都有着一定的影响,有的至今令人起敬,成为“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伟丈夫,显示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精神气质。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光辉历史,有着举不胜举、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我们都可以把它搬进我们的课堂教育之中,让他们这些人物的先进事迹、闪光的道德品质,照亮我们新世纪的有识之士,潜移到我们身边学生身上。教师力求做到每一节课都要有着这样的思想准备,有着对学生这方面的教育引导,渗透。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我们的学生才能更好的遵守校则校规,才能扶弱救残,才能拾物还主,才能不喧哗不打闹,也才能不妨碍别人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才能正视自己,款待别人,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二)培养智障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针对智障学生发展水平和自我意识水平低,自控能力和言语调节功能有限的状况,教师除了在教学中进行正面的引导教育,补偿、纠正他们在认知、情绪及个性方面的缺陷外,还要着重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对他们实施得心应手的教育。因此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习惯成自然,从而收到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如在进行文明礼貌的教育时,利用语文课、班会课、国旗下讲话及活动课时间,通过直观生动的教育方式,像分角色朗读礼貌语句,分组对答礼貌用语,师生对话、唱礼貌歌、观看从网络中搜索的有关动画片、图片等方式引导教育学生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重要性,从而潜移默化的培养他们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
智障学生在习得良好行为的同时,也习得一些不良的行为,在某些强化物的错误强化下,他们会形成打架、骂人、说谎等另一些不良的行为。在很多情况下,智障学生为了得到老师或家长表扬的愉快感觉。他们会把自己遇到的事情说成相反的情况,这种现象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极为常见。有的智障学生还能编出自己想说的话来。如为了得到家长的注意,会说老师或者是同学打了她。这种误会的例子我们在平常也能碰到许多。智障学生行为的习得也是在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的。虽然他们在学习上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他们是有学习能力的。他们也可以改变已有的行为,这就为我们的行为矫正提供了物质和理论的基础。智障学生行为的矫治最重视的是“行为”与“环境”的关系。我们只要把弱智儿童的学习环境作系统的安排,他们不良的行为会逐步得以矫治,良好的行为会逐渐形成。智障学生不良行为又称为问题行为。是指那些妨碍学习、骚扰他人或对智障学生本身造成伤害的行为,这些行为经常地、严重地、持续不断的危害个人及他人的身体,打乱学习生活的正常秩序从而阻碍个人参与群体活动及运用公用设施的行为状况。对智障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极为不利。因此,智障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治,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程度的重视。
智障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在教育过程中培养的,除正确引导和反复的强化训练外,同时需建立必要的学生考核量化表如:思想纪律、劳动习惯、生活习惯、自理能力、学习习惯等情况的考察评比,通过加强管理,使之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培养智障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趁早入手
良好课堂习惯的养成,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尤为重要,特别是智障学生,由于他们本身的特征,在入学前很少接触社会,就像一片等待开垦的土地,要在上面盖房子,一定要打下坚实的地基,只有在坚实地基的基础上才能盖出结实而漂亮的房子。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也就是为万丈高楼所打下的地基,只有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才能很好地面对未来的学习生活。
首先我对学生做出了简单的要求,在上课时,要遵守基本的课堂常规,上课铃响了,学生就必须赶到教室在座位上等候老师,对他们的坐姿我是采用儿歌的形式进行组织,如:上课铃声响,我们进课堂,两手放放平,两脚并并拢,小腰挺挺直。让学生便于理解记忆更易于学生做到。写作业时,要求学生先把文具用品准备好,作业要求字迹清晰,书写工整,有错不涂抹,要用橡皮轻轻擦净。做完后,才能做自己喜欢做的活动。从这些最基本的点滴小事要求学生,让学生逐渐适应学校的生活,从而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同时老师也要细致的观察每一个学生,在学生出现行为问题时及时给与指正。
三、针对智障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纠正策略
多数智障学生因受家庭和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养成了不良的个性特点和不良习惯。因此,培养他们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应采取不同的矫正方法。如:班内的何某某同学去年来到我校,该生属于自闭症学生,他虽年龄11岁了,但不良习惯比同年龄的在校学生多,记得刚入校第一天下午小便就在厕所外面墙根处解,其他学生跑来向我报告,我才明白此生入校后的良好习惯要从点滴培养起,于是我专门让班内轻度智障生提醒帮助他去厕所解手,经过几天后,此生已经能习惯去厕所解手。再比如我班谭某某的爱拉扯人的不良行为,大部分是由于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还有他在家时从来没有接触过其他小朋友,所以在学校时他很想和同学们一起玩,但却不会表达,只能用打人的方式来作为“沟通”的手段。针对该生产生此种不良行为,深入地分析其原因,结合该生本身的特点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我首先和家长进行了深入的沟通,绝对不能满足孩子的不良要求,让家长与老师配合,不能一味的溺爱。其此,对该生随时随地的进行教育,引导他正确与他人沟通。在平时仔细观察他,正确与人沟通时,及时地给予表扬和奖励;出现打人情况时,立即暂停该生所做的一切活动给予惩罚。通过与家长的配合,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该生有了很大的进步。基本能够正确的与人沟通,无理取闹的次数也明显的减少了。
面对那些行为习惯比较差的学生,还应运用一定的食物刺激去鼓励他们,我班刘某刚开始时不爱写字,一写字就发脾气,我就会利用他喜欢吃的海苔给他一点刺激,形成了写字的习惯后,逐渐减少这种奖励。在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时,应适当地采用多种形式的激励方式。以表扬为主,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多感受成功之感。用成功的喜悦强化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持之以恒纠正不良习惯
坏习惯难以改掉的原因是决心不大,毅力不强。你今天怎样教育学生,学生明天就会成为怎样的人。
智障学生由于自控能力差,经常会做出一些不雅的举动,久而久之将会形成不良习惯。例如班内有几名学生课上趁教师不注意,他会在下面用脏手指去舔口水、挖鼻子,有时会乱抹一气,看到这种现象我在班会课上教育他们舔口水、挖鼻子是不好的习惯,很不卫生会影响身体健康,希望有这种习惯的学生尽力改掉,但他们毕竟年龄小、记忆差、自控能力弱,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教育,效果不明显,起色不大,于是我就尝试采取发彩色卡片的特殊教育方式,在卡片上画上哭脸和笑脸,按教师要求做的好的没有舔口水、乱挖鼻子的举动的发一张笑脸,不按要求做的发一张画有哭脸的卡片,如果改掉坏习惯后再发一张笑脸并在班内卫生习惯评比台中添贴小红旗以示鼓励,分成小组互相提醒、监督,经过一年的实践证明,此举非常有效,如果当初放弃了采取长期有效的教育手段、方式,没有坚持下来的恒心和毅力,也许班内部分学生的这种坏习惯仍然存在,由此可见,不管大事、小事的成功,都要保持“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为人处事之道。
总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所以培养良好的习惯对促进智障学生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大家都知道智障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成,在养成策略和措施方面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更应作为一项长期的常规工作来抓。作为特殊教育的工作者,就更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来,摸索、研究甚至以自己的工作实践探索出适合智障学生养成教育发展的新方法,新途径,以利于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邢同渊主编:
2.银春铭主编:《弱智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3.邱上贞著,林素贞插图:《特殊教育导论——带好班上每位学生》,心理学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