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看京剧那点事
文/刘小备
简陋的理发室,破旧的理发设备,原始的理发流程,5块钱,这些元素构成了我一个远在上海工作的朋友前几天理发经历的关键词。那个月入近万元的小白领误打误撞地闯进了那么一个几乎在肆意虐待他头发的街边小理发店,却让他对我津津乐道地对我描述了半天那感觉是多么地“老上海”,一切都不过是因为他一不小心便十分“怀旧地”理了个发,跟现代化社会里讲求的所谓服务、时尚、金钱都无关的那种“怀旧”的感觉却让他回味良久。
我们是在万物竞涌的新时代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显然我们对“新”的感知比我们的上一代要迟钝得多。新衣服、新鞋子,甚至新手机、新电脑,似乎都很难再勾起我们过于麻木的兴奋神经,反倒是那些“旧”的事物,那些关乎遥远的记忆,更能让我们唏嘘那些自己所不曾亲历过的或者业已模糊在时代里的往昔。如果说,怀旧是一个人成熟甚至衰老的标志,那么娇生惯养、似乎永远长不大的我们这一代人又好像变得越来越“早熟”,还真是个矛盾的命题。可至少,对我来说,还的确很受用。
已经记不得这是我第几次到省京剧院去看演出,反正只要是周六下午有空,我自然是会出现在那个华丽而有些空荡的剧场里。一张区区十元的学生票,一个仿若繁华旧梦的午后,京剧里的大美经常让我有些喘不过气来,仿佛是被什么所彻底征服,那种身心宁静的享受在悠远的京剧唱腔和急促的鼓点声里被无限地拉长放大,好像它所承载的文化积淀聚集在一起然后突然雪崩,汹涌浩瀚地涌来,让人无力以对。尤其在现场演出中,这种感觉更是无比强烈,和平时在电视上看到的京剧演出不太一样,其实京剧离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都并不遥远,当它有机会逼真地展现在眼前时,它就能迅速而准确地挑起掩埋在每个中国人内心深处那根已经被我们忽视太久的中华文化的筋。
这是一条繁华的主商业街,每到周末都是人头攒动,不说商店里挤满了人,就连在路边人行道上走路也是摩肩接踵,一步一停。我随着人潮涌到一个小路口,往左一转,闪进了一条僻静的巷道,市声开始慢慢隔离在远处,接着省京剧院的建筑就慢慢浮现在视野里。这突然让我想起了近期很热门的一个词汇——“拐点”,在社会格局急速变化的年代,经济上倍受议论的“拐点”会不会出现在文化现象里,让被西方文化浸淫许久的中国传统文化突然也来一次复兴回潮呢?也许,站在这都市主流文化的拐点上,你看到的就是另一番与众不同的风景。
本周上演的主要是京剧《望江亭》,本来约好了一个朋友,却被他临时放了鸽子,便只好自己带着相机孤身前往。戏演到一半时,另外一个朋友给我打电话,一听说我在京剧院看戏,也兴冲冲也要赶过来。这个在学校的戏剧社担任社长一职的小女生过来后就跟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样到处看新鲜。戏的后半段,我耳边一直听见她的惊叹声:“哇,这个剧场比我们演话剧的剧场可好多了,还有滚动字幕咧!”“呀,台上那个女的衣服真漂亮,可值不少钱吧?”“你看你看,旁边那个拉京胡的男人还挺帅的!”尽管她说的这些基本上跟京剧本身没多大关系,但是我听得出她那难以掩饰的新奇和愉悦感。
我也不敢说自己在京剧院看了一些演出,真的对京剧艺术就有多了解了,或许对我们这些年轻人来说,外行看热闹的成分更多一些,我们顶多算是些“伪京剧爱好者”,但这个头衔并不影响我们可以从京剧里面得到属于自己的快乐。也许,京剧在现代化的社会里更应该呈现出多元化的形态,每个人都能从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挺好,并不是说每个人都必须得端个架子,像老学究那样去理解些什么东西出来。因为,现在看京剧的人并不是太多了,反而是太少了,又为什么要用“理解”这一堵墙把大伙都挡在门外呢?
京剧对中国人来说本来就不应该是一门高深的艺术,所以当演出散场,听到那个女生朋友出门时说了句“下个星期我还要来”,我就觉得挺高兴的。看京剧嘛,其实不就是那么点事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