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死书丛

(2008-04-07 15:37:24)
标签:

先锋

书店

文化

 

生死书丛

朱晓剑

    关于一些失败的书店和老板的故事:

    1981年,洛根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北面纳索街上创办备受好评的麦考伯书店;26 年后,洛根因为无法接受现代连锁、网购等书籍经营方式,只好停业。

1988年,45岁的罗志华接手青文书屋,渐被视为香港文化界的“幕后推手”,而青文书屋也成为文艺青年及作家的聚脚地。然惨淡经营二十余年终至结业,只能将数以千计书籍暂时搬到分租货仓,未料竟死于20多箱图书的重压之下,终成“一种黑色幽默”。

    过去的一年里,卓越在苏州建了物流中心,与此同时71家书店关门倒闭……

独立小书店渐成远去的风景,这里有“太多太多的象征意义,象征太多太多的过去与失落。”

    书店之魅

    逛书店犹如徜徉在艺术的殿堂里,高山仰止,特别是走进独立书店,更是感觉非同一般,几可视为文化家园的最后守望者。此外,书店也是许多故事的发生地,在“查令十字街84号”书店,纽约女作家海莲和伦敦旧书商弗兰克因书结缘,双方二十年间始终未曾谋面,相隔万里却莫逆于心。这在今天看来,简直是一段奇迹了。

    当然,书店的魅力在今天依然存在。几乎在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独立书店,它们风格各异,却都影响着一大批忠实的阅读者。钟芳玲曾在《书店风景》中介绍了几个地标书店:巴黎的“莎士比亚”、纽约的“高谈书集”与“史传德书店”、旧金山的“城市之光”,虽然都是小型的独立书店,却因拥有多彩多姿的历史背景而名闻遐迩,已成了当地著名的地标,连旅游小册子都得特别介绍它们。比如,位于费城市中心的“博得书店”堪称美国大型连锁店中最具特色的一家——大概没有别的书店比“博得”更勤劳好客的了,每天早晨七点,“博得”就打开大门,让浓浓的书香和咖啡,招引众多的爱书人。许多上班族因此将早餐从自家的厨房,移到二楼靠窗的咖啡座,用简单的早点以及店中提供的英美书评,开启一天的生活。其实,在国内许多城市也不乏这样的书店,北京有风入松书店、万圣书园,南京有先锋书店,杭州有枫林晚书店,广州有博尔赫斯书店,成都有弘文书局……先锋书店的店主钱晓华在《先锋书店》中,写其创业的艰辛,文化界名人如苏童、叶兆言、许均、吴炫等等从各个侧面讲述了对先锋书店的喜爱,众多受惠于先锋书店的读者、学子则娓娓讲述了自己在先锋书店的所得:大地上的异乡者(这也是先锋书店的口号)。大概每个独立书店收集这类的故事,都不会少的。事实上,在我们感叹物质发展越来越快的今天,还有这样的书店支撑着城市的风景,让我们不再迷失生活方向,到底还是值得庆幸的事。

    书店之惑

    如果说,与书相遇是一场罗曼史的话,开书店无疑就是一种对书的挚诚表达了。现在开书店之难,几乎成为全球共识,开初的远大理想且不去说,坚持下来孰非不易,总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应付。

    在《书店》中,佩内洛普·菲兹杰拉德讲述了一个关于“书店”的、近乎悲情的故事。弗萝伦丝似乎是为了寻找一种叫“意义”的东西才决定在一个名为哈堡的小镇上开一家书店。但这其中的经历颇为曲折,正如“老屋”中那个看不见却又无处不在的“敲打鬼”一样,以加玛特夫人为代表的小镇上的各个阶层的势力在有意无意间对这个书店充满了排斥甚至敌意(简直不可想象),就连那个图书分类工作做得极好的小姑娘克里斯汀,也对所有关于书的东西充满了怨恨。随着唯一支持弗萝伦丝及其书店的绅士布朗迪希先生的去世,书店也关闭了。

    事实上,这样的例子在今天不仅是出现在纸上。面对经营压力,许多书店不堪重负:

    几个月前,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北面纳索街上一家叫麦考伯(Micawber)的书店(1981年-2007年),经不起网上购书与连锁店的竞争压力,被迫转让。老板洛根如同狄更斯笔下的麦考伯先生不愿意主动改变自己,“不希望自己的书店只是一个卖书的地方,如同杂货店里卖杂货” ,宁可停业,也不能接受这种没有人情味的书店。

    香港青文书屋更是其中之一,近年来书店因为经营和租约问题于2006年8月31日结业,罗志华遂把数以千计书籍暂时搬到香港合桃街2号一个分租货仓,继续经营等候机会再次开店,不料却死于书下。事实上,罗志华算不得成功的书店老板,但他在香港文化界的身份是复杂而独特的:他不仅是书店的老板,香港“二楼书店文化”的开创者之一,也是书店唯一的店员、杂工;他是独立出版人,也是唯一的排版员、苦力;他曾一人搬运50多箱书参加香港书展,也以一己之力出版了八期《诗潮》、四期《青文评论》,更一人包办了香港著名的“文化视野系列”出版,从找作者、编辑、出版、发行等都由他自己完成。确乎是把书店当成了文化事业来做,一丝不苟,才引来如许的赞誉。死于书籍,很容易会让人联想到捷克作家赫拉巴尔的《过于喧嚣的孤独》,视书如命的废纸收购站打包工人汉嘉三十五年在废纸堆中讨生活,最后竟抱着心爱的书在压纸机里让机器里的书籍压死了自己。

    梁文道说“很容易就会感到罗志华的死其实是一个象征;象征我们的过去;如果不幸的话,甚至象征我们的未来。”

    的确,从小说到现实生活中书店与人的困境,都指涉着这样一个时代:这边厢,新一代读者成长于全新信息环境中,阅读行为溶解在手机、网络、电玩、电视、iPod中,分流加剧,社会人群不再全都偏好平面印刷品;那边厢,书业竞争压力日增,大资本日渐吞噬抗风险能力较低的小型独立书店。上述事件绝非偶发个案,而是全球图书产业化、网上书店大量涌现、图书超市林立的后遗症。在美国,面对来自互联网网上售书、大型连锁书店以及廉价商店和超市里图书柜台的激烈竞争,私人独立经营的小规模书店纷纷倒闭。去年初,路透社报道,美国全国私营小书店的数量10多年来已减少一半,仅存约2500家,而现在的数量恐怕还要打折扣。在英国,独立书店也正以每周至少一家的速度在关闭减少。

    书店之立

    纸张供应紧张、价格只升不降……书业的数字化正在快速向我们逼近,当下的书店仅仅靠理想主义难以存活,必须找到一条既防止互联网盗窃又鼓励新生市场发展的中间道路,而对小型书店来说,惟有进行创新才能面临种种压力。

    徐冲在《做书店》一书中提出:做书店,不管做什么样的书店,理念的支撑是必需的……没有理念支持的书店,哪怕很豪华很奢侈,也将找不到它的灵魂。没有灵魂的书店,多一家或少一家,其实无所谓。然而,书店有了灵魂,就能解决其生存之道吗?更何况现在的小书店面对的压力之多、之大,如果不能保证赢利的话,哪怕是它再有影响力,都难以逃脱倒闭的厄运,这并非危言耸听。事实上,小书店的最佳状态是,在保证赢利的同时,能给消费者带来合适的书籍。而小书店纷纷倒闭最终受害的还是消费者,毕竟这些小书店提供的顾客服务是连锁书店和廉价书柜台所没有的。

    书店固然需要适宜它的风格或特色,在看到许多书店关门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没有像众多同类书店一样倒闭,而是围绕当地居民特点及自身优势经营,站稳了脚跟,以别样的方式来赢得读者,毕竟“独立书店想生存下去,不提供其他活动和服务,而仅靠售书是相当困难的。”。这些独立书店的经营者们用睿智和灵活的思维与实践书写着对图书的执着与坚守。比如英国的Saltaire书店,每周四举办一次作家活动,同时以每杯一英镑的价格出售葡萄酒;每周六下午,还举办儿童活动和西班牙语培训课堂,并提供西班牙风味小吃和葡萄酒。每当有新顾客光顾书店,他们便在通讯录上留下顾客的联系方式,为书店积累了一个不断增长的客户群。国内也有书店这样做,取得的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