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全民乱拍you新闻文化 |
全民乱拍?YOU新闻及其背后
文/孙晓筠
正式用“全民乱拍”来命名自己版面上最重要的栏目,张颖俊并没有过多的顾虑,对他而言沿用华商报系统内的“华商网论坛”上摄影版主的创意,将会使自己的栏目从一开始就不用担心资源的紧缺。
2008年1月1日《华商报》社会新闻版上第一次出现“全民乱拍”这个栏目的时候,“让读者让普通市民成为我的记者”是张颖俊将自己的栏目有别于华商网摄影论坛的一个重要出发点。这个原来以“摄友”之间互相探讨摄影技术的论坛,在张颖俊及整个华商报社会新闻部的包装下,成为了一档“看图讲新闻”的热点栏目。虽然仅仅开张了三个月,“全民乱拍”却成为中国传统媒体中,为数不多的坚持“市民原创的影像栏目”。虽然张颖俊颇为谦虚地表示“还有些媒体走得更为超前”,但他并不怀疑自己与自己手下精心打造的这个“影像新闻”将获得越来越多的读者、即记者。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张颖俊把自己倾心包装的这一档新闻命名为“You新闻”,不管是用专业相机、普通卡片机甚至是手机摄像头拍来的照片,统统可以成为这一档“图片新闻”的内容,而“You”则是每一个普通市民。
张颖俊乐于回忆起栏目开办之初的一项“比武大赛”,在今年一月初华商报社会新闻部的摄影记者、华商网摄影论坛的版主,加上普通读者与网友进行了一次“命题作图”。而公开评选图片质量的结果,令旁人大跌眼镜,“几乎我们所有的摄影记者最后都承认,还是读者的新闻感觉更好。”当然,张颖俊本人对这样的比赛结果却格外满意,“本来我们还是很担心,很怕普通市民或者摄影爱好者,无法把握住新闻图片与普通照片之间的区别。但看来这种担心完全没有必要。如何在事发的第一时间抓住最能反应新闻的瞬间,那些并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普通市民,却把握得很好。”张颖俊高兴的不止图片本身的质量可靠,“这些摄影爱好者习惯于用‘扫街’这样的专业词语,他们很喜欢在日常的生活中携带相机并随时拍照,这大大弥补了社会新闻的记者只能在事发后赶到现场的缺陷。”为此,张颖俊与他的图片编辑们还开通了专门的QQ群以及专用信箱,在保留华商网摄影论坛的同时,用可能的各种渠道与自己的“记者”们保持着极其畅通的联系。
“我们当然还是会挑选图片,选择更好的主题,更美的画面。”张颖俊所言的“主题”被他自己解释为“用我们的方式促进创建和谐社会,构建美好生活。”
用读者的眼来观察,用读者的口来点评,在很多时候成为了“全民乱拍”一个鲜明的特点,但是张颖俊却时刻崩紧了神经:“全民乱拍将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涉及到个人私隐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保持对这一方面的警惕。在完成我们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与呈现的同时,如何回避不必要的纠纷,成为了我们这个栏目每一个编辑的重中之重。”为此,华商报的社会新闻部图片编辑多次进行讲座,并在自己的论坛里定期展开一些话题讨论,“回避人的脸,能用画面说清楚的问题就尽量少加文字,这是我们反复向我们的读者强调的事情。”张颖俊说为此他也不得不放弃了多次“肯定会形成轰动效应的内容”。
张颖俊说他们的栏目基本上是每天都保持,他看过的照片已经不计其数,硬要让他回忆自己最喜欢的主题是件颇为困难的事情。但是他津津乐道于一张市民用手机在一家酒店的厕所里拍到的图片,“那是一个我们的读者去一家酒店吃饭上厕所的时候拍到的,画面有着巨大的视觉冲击力。一个小男孩正在小便池前,而在厕所的强上是硕大的成人性质的美色图片,小男孩仰着头看着这张与他的年龄格格不入的图片。”在张颖俊看来,这张图片就代表着他希望“全民乱拍”达到的高度,“也许从摄影的角度来看,这张照片还有不少瑕疵,但是一个男孩的背影,一张在我们这个成人世界里比比皆是的宣传画,一起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我相信已经不需要加注任何一个字,大家都会明白些什么。”
“全民乱拍”从不标榜自己将承担起“道德评判者”的角色,对张颖俊和华商报而言,这只是社会新闻部一个“赚足感情,赚来眼球”的栏目而已。可是从栏目创立至今,已经搞了多次“摄影展”以及“摄友活动”使张颖俊相信这个栏目将会有着相当好的发展前景,“有时候我们也会放弃不少很好的图片,我们希望大家可以看到我们这个社会中有很多令人遗憾的事情,有很多让人生气或者难过的行为,但是我们的栏目是为了让大家相信生活本身是美好的。”
在张颖俊看来这个社会早就进入到了真正的“全民乱拍”的时代,而“You新闻”的出现只是让这个“乱”得到一个正确的引导而已“从这一点来说,我也希望我们这个栏目能坚持下去,并且能够在国内的平面媒体造成更大的影响,甚至有越来越多的传统的平面媒体真正进入到读图时代。”张颖俊设想过很多种关于自己的栏目的发展方向,毫无疑问的是成为借用互联网的资源,并引导出一条更为理性的方向,是他工作的重点,“现在互联网上对于影像内容的控制力小于传统媒体,这使得我们得以树立起一条我们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