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房价,上涨有理——调查·杭州篇

(2007-10-10 10:38:49)
 

《先锋中国评论》2007年10月号文

没有见顶的房价

杭州已经实现了大都市和富裕社会,在此基础上,杭州的人居体现出:居住边缘化、家庭财富流向不动产、人车房相互作用、以休闲度假为目的的第二套住房兴起的特点。土地供应趋紧,地价频频高企,杭州这个城市又吸引着周边二级城市的富裕人群来此购房,这成为杭州房价高涨的原因。随着大杭州都市圈的形成,更多新“杭州人”正在进入杭州。这部分人迫切需要改善住房条件的群体(总需求量大约350万平方米/年)。另外,老杭州人的消费结构升级,杭州未来许多年房地产市场将呈现平稳上扬。只有等到杭州城市化基本完成,新杭州人的买房运动基本完成,而在婴儿潮期出生人群的小一辈子逐渐成长,他们的父母辈已经替他们储备了房屋,这时杭州的房价才会基本平抑。

杭州人:地少钱多

说杭州的房价不高,这句话放在网络论坛上是会招来无数版砖的。杭州目前市区房价1.5-2万/元平方米,西湖边更是有高达10万元/平方米,一个月薪三千余元的普通工薪阶层不吃不喝5个月可买下 1平方米的房子。可是杭州房价真贵吗?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说,评价杭州房价的高低不能以杭州百姓收入程度为标准,评价杭州房价的高低,应该以杭州土地在全国的稀缺程度进行价格比较。如果要保证杭州的百姓都能住在杭州城里,那就把杭州封闭起来,变成一个村,土地资源在“村”里分配。将一个国际化风景旅游城市变成一个村,杭州老百姓肯定也不乐意,城市化也就是这样向前发展的。

杭州过去在全国的省会城市里面经济总量、人均GDP都是高的,但是人均居住的面积是最小的,经济的发达和土地的稀缺造成房价一路狂飙的局面。杭州的人居在进入21世纪后发生了一些有意思的变化。当然,这得归结于以下的原因:进入21世纪余杭区和萧山区划归整个杭州市区,使杭州的空间范围得到巨大的扩展;杭州新一轮的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得到了实施,就是“一主三副六组团”的大杭州规划方案。因此探讨杭州人居应该建立在杭州“大都市和富裕社会”的背景之上。就如浙江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贾生华博士所言,杭州人居目前体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杭州大都市居住圈形成,百姓的居住不再局限在市中心,近郊富阳、临安、德兴及外围的一些城市也在居住市场和杭州的主城区联系起来。

杭州人置业体现出家庭的置业投资和资产组合的投资。富裕社会意味着除了衣食住行外我们家庭的资产要积累,家庭财富的积累更多表现在以不动产方式上。

在杭州这种大都市居住,人们对居住的要求已经是跟交通密切联系在一起,地铁立项、道路改造等等都影响且改变着人们的居住格局。

过去居住是生活的需要,现在很多人它认为是消费的需要,这个消费的需要得到基本的满足。现在杭州的占有率已经2/3,现在已经很高了,在这种情况下,更多的是生产生活和生活享受的需要,是可以休闲度假的第二套住房

在大都市圈与富裕社会背景之上,再相对于其稀缺的土地资源而言,杭州的房价是无贵可言的。未来十年或者更长,那些奔这座城市而来的外来人口、或者初初工作的打工者,则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圆着住房梦。

0.53公里内的住房心态面面观

吕秀英的出场就像英国古典小说里描募的傲慢女房东,头发梳得光洁,腰间一大串裎亮的钥匙——那是她的权力的表现。她喜欢在没有人邀请打麻将的下午,揣着一大串钥匙,假借检查屋子有无事故的名义,一一打开那些紧闭的房门。那本来代表着隔绝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门,在她的钥匙下,一点存在的意义也没有。这也许代表着一种微妙的权力心理:她,吕秀英,一个普通的40岁农村妇女(随着杭州城市化进程变成新市民),早年当过建筑工地临时工,现在却掌握着十几户人的起居大权,一年坐收租金十几万,可以送女儿进贵族学校。而她权力的来源在于——房。

吕秀英是杭州市七古登社区居民(原七古登村),在她少女时,她家的农业用地被征用了,他们已没有土地从事第一产业,成为了新市民。随着城市的扩张,他们原来和土地无比亲密的关系转变成了和房子的亲密关系。这里辖区面积仅0。53平方公里,却生活着近2万人,其中大部分为外来暂住人口。当这里还是一个村的时候,就与城市建设用地相互交错,处于城市建设用地包围之中。居住于其中的人群,被城市生活逐渐同化,贴近于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年轻一代,大多数已接受良好的教育,易于接受城市文明,已被“城市化”。

她的家是一幢上世纪90年代末在自家宅基地上建起的5层小楼,楼房面积500多平米,楼前一百把平米的院子。国家征地让她变成了食利者。和这周围大多数的小楼一样,她家的楼房在修葺那一天起,就担负着成为租住房的使命。因此一栋5层小楼被有效地分割成十几个单元房,每套房子包括一间12、3平米的卧室、一间仅容一身的卫生间、一间2平米左右的厨房和一个小小的可以看见风景的阳台。这可提供二人基本食宿的小套房,成为周边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浙江树人大学学生以及外地来杭州的小生意人、暂时买不起房的小白领的栖居地。

在她的500平米领地里,展现着她这样的原居民新地主、外来租住人口对房子的不同心理。

事实上这个社区的住户,不管是原住民还是暂居户都有“过客”之感。上世纪80年代末这个乡村的土地被征用,村民们突然失去了土地变成了城里人后,他们的身份就开始迷失。尽管现在他们坐收租金,日子比传统意义上的城里人过得悠闲自在得多,可是他们无法摆脱内心里对自己农民身份的认定。他们急于把自己的下一代送去上最好的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让他们能迅速与这座城市的文明融合在一起。表现在房子上,他们通常会在传统意义上的市区内置业,以让自己的下一代完成彻底的身份转变。而来此租房的暂居户,都是“生活在别处”。托起生活梦想的是一套房,而这房,也许在杭州,也许在另一个城市。

林如惠:80岁老人的迁徙

今年2月,林如惠在浙江温岭老家度过了二儿子缺席的80大寿。在她的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共同为她在温岭购买的一套120平米公寓楼里,她的大儿子儿媳、三女儿女婿和孙女外孙女为她庆贺。

自从1993年她丈夫去世,她就离开住了几十年的温岭泽国小镇,跟着几个儿女住。现在她的大儿子在温岭某银行做支行行长,年收入30万,在温岭自住一套200平米跃层大居,另在城郊有套500平米别墅现在空置着。她的小女儿在中国联通杭州分公司负责市场,年收入十几万,女婿也是企业高管,在杭州市文三路上有套150平米的居室,在杭州城郊还有一套差不多同等面积的住房。按照目前杭州房价,市区这套房至少价值200万了。她最疼爱的二儿子为北京某大学教授,在学校内有套90平米住房,在回龙观还有套200平米跃层住房。她和她的家人呈现出典型的中国式迁徙路径。她自己的家和大儿子的家相隔百米。平时衣食起居她的大儿子一家对她会有照应。更多时间她会到杭州城她女儿家里住。她的问题,已经超越了一般底层老人对于日常生活基本问题的担忧,呈现出中国中产阶层家庭老人共同的问题:孤独。

她的三个孙女(外孙女)分别是25岁、13岁、12岁,按照中国人25左右结婚来估算,他们中间最小的一个将在13年后的2020年结婚。也就是说,从现在到未来的十三年里,这个看起来房子很多的家庭还会继续购房。

杭州城市空间发展

1949年以前的2100多年期间,杭州城市的空间扩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1949年建国后,空间扩展极为迅速。1949~2000年,杭州城市建设用地从30km2左右扩大到110km2左右,增加了近3倍。城市建成区从最初的矩形发展到折扇形,再发展到目前以钱塘江为轴心的沿江、跨江多核组团式布局模式,已初步呈现出现代化大都市的空间格局。

长期以来,受钱塘江、西湖及西南山地和西溪的制约,杭州的城市空间定位于江湖之间,使城市空间的扩展始终处于背山、临湖、倚江、面野(面对广阔的平原)的大格局中,塑造了“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市地域结构。随着运河的开通,城区顺河向北迅速扩展,为今天杭州城市南北狭长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明天的“一主三副六组团”奠定了基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