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房价上涨有理——调查·深圳篇

(2007-10-10 10:30:25)

《先锋中国评论》2007年10月号文

与房市赌博的人

本刊记者

狄更斯在《双城记》写道:“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代,这是怀疑的时代;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今年,接过上海、北京的房价“接力棒”,生活在以财富与速度著称的深圳,人们面对火箭般狂飙的房价,切切感受了“最好时代”与“最坏时代”的落差、鸿沟。如果以房价为坐标原点,在这个原点的上下左右,则布满了无以计数的富翁与“负翁”——他们都扑腾在楼市的洪流中。

但不管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还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也不管外人对于深圳的房市打上怎样的标签——惊诧,颠狂,疯魔……这个城市的楼市倔强固执地生长着,似乎它已经有了自己向上的意志。

被都市遗忘的人

深南大道是深圳市区内一条横贯东西的大动脉,城市的繁荣与繁华在这条阔气的城市大道两边一览无遗。“的哥”刘毅来自福建山区,从老家来到深圳,开出租已经十年,几乎每天都会从这条景观大道经过,早就没有了陌生客造访时的惊异,他的目光也不会锁定在两旁林立冲天的高楼大厦——这些楼宇离他既远也近。

虽在深圳生活了十年,但潮湿的气候仍让他难以适应。对于月入4000元的他,压根就没有想过在这个房价均价1万多的城市,买下一个栖身之所。因此,房价即便顶天,他也不会有丝毫在意与抱怨,相反,对私家车“抢生意”载客倒是耿耿于怀。

从到深圳第一天起,刘毅就在深圳租房而居,从关内到关外,这个城市的外来打工者不得不因为房租的攀升,从市区搬到了郊外。也是因为这种“压迫”让刘毅近年对于房子有了些遗憾和懊悔。他所知道的福建“的哥帮”中,好几年前,便有四十多人在深圳买了房,且无一例外都是买在关外。“自住的很少,都是租给别人,自己找更便宜的出租房,照这个样子下去,房价肯定还得涨,那时再考虑去卖,卖多少……”至于自己是否在深圳置业,刘毅有些漠然,“就我这点收入,能租房都不错了,房子?回老家再说吧。”

在深圳这个有着千万人口的移民城市,像刘毅这样的外来务工者不计其数,杨家有也是其中一个。高中毕业,19岁时他就从川南的农村流向了深圳,一呆就是14年。

“哎,当时没有那个意识,我有好几个工友在2000年的时候,就攒钱买了房子,现在不知翻了几番,不过,那个时候也没钱。要是有钱买房现在就把房子卖了,回家干啥子都好。”

干了十多年,尽管工资稳定在三四千元,但孩子在老家农村,这让他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在这个笃定不属于自己的地方,只好走一步看一步。

对于大多数深圳的外来务工人员,如此房价显然不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同时也彻底打消了他们就地置业的念想。最好的方式就是挣钱回家。但谁也阻止不了的是,外来务工人群仍会如洪水一样涌入深圳,伴随而来是的淘金以及成家立业的梦想。

“对于他们一样的外来务工人员,在深圳购房纯属奢望,但回家置业,打工挣的钱回流当地,无疑会带动当地的房地产以及房价。”一位业内人士如是分析道。而每年来来往往的人,当有数万之巨,且数量随着深圳的发展而不断壮大。

被时机眷顾的人

布吉关,深圳往来于内地最大的关口。因为交通不便,这里的房价相对来说算是深圳市的洼地。过了布吉关,在知名的油画村大芬村对面,矗立着一座规模宏大的社区,有一个甜腻的名字——可园。对比周遭凌乱的建筑,可园的外观像极了一个高尚住宅小区。

从老家自贡飘荡到北京而后南下深圳,陈露最终选择在这此“扎根”。“尽管我还是更喜欢北京,但男朋友执意要来深圳。”生于七十年代的陈露,男友与其年龄相仿,在初到深圳之时,就如大多的“漂一代”一样,没有任何经济基础,也没有任何社会关系,但她的第一份也是坚持到现在的惟一的工作竟是卖保险。

“傻人有傻福。”陈露如是自嘲“扎根”的第一步。在有了一定量的可支配收入后,长久的“寄居”——租房生活让她越发厌烦,尤其是走近了婚姻的门槛时,因此,买房的想法从她踏上深圳之地时就萌生了。从2001年到深圳起,看房、选房甚至下定就成了她业余生活的一件大事,持续不断。在退定两套房子之后,陈露方才有了可园这套建筑面积为70平米的电梯公寓,从而结束了长达五年的“安居”工程。

说起现在的房价,陈露仿若“劫后余生”,动辄1万甚至两万每平米的价格,对比她不到10万的年家庭收入,全然是蚍蜉与大象的差别。“买的时候4000多一平米,现在早已经翻番了,而我这套房子朝南,对着中庭,价格更高,1万1左右。”陈露说,虽然那时的房价相对不算高,但买这房也不容易,需要排号,像股民中签一样,只是买到房的比率远比争新股低得多,“那劲头完全就跟抢一样!”为了买到这套中意的房子,陈露还不惜以一百元的价格请了一个农民工排队排号。即便这套不到30万的房子已经升值了一倍半,“这房也不可能卖,卖了还能在深圳买房?”从她的观察来看,购买这个小区的人,八成都是自住的,一房安身足矣。

由于买时价格低,且首付了一大块,月供基本谈不上负担。相对于那些“负翁”,陈露庆幸不已,要不是今年炒股被套,她更愿意将剩下的几万元房贷一并付清,“无债一身轻嘛”。

住上自己在深圳市区的房子,而又免于房贷之苦,这几乎是每一个外来工作的白领的“好梦”。

像岳林这样得益于“时间差”的外来者现在看来堪称幸运。

1999年从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天津人岳林先在成都一家主流媒体工作,三年后转战深圳。但不到两年,岳林便在父母的“借贷”下,全款四十余万在福田区一个公务员社区买下了一套二手房。而他的一个同事,比他晚了几年买房,不仅住所交通不便,房价更像个牢笼紧紧将之困住——不足9000的月薪,每月还要还7000多的房贷,远远超过了国际通行的警戒线——家庭总收入的30%。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态在如岳林一样的城市白领中甚为普遍——即庆幸于没有被房市“套牢”也唏嘘“为何当初不多借钱,再弄一套房子投资?”

在深圳购房用于自住与投资的比例究竟是多少?深圳一位银行高级业务经理透露,在他的业务中,1/3是初次买房,1/3是投资,1/3是转贷。而转贷,常常是为了装修或买第二套房。这与深圳世华地产的调查暗合。在回答购房动机时,15%的人选择“自住”,15%的人选择“投资”,余下的70%则选择“投资兼自住”——如果房价继续上涨,他们将可能成为新的投资客。

同样是先租后买,从四川来深圳创业的赖女士也有着不错的运气。她所租住而后转为自己房产的那个楼盘,开盘时为12000元一平米。但深圳房价在1990年代中后期遭遇大跌,在她2000年左右租住时,房价已经跌落了一半。

“开始我也受朋友的影响,坚定 ‘房’非租不能住,但就在2005年,房价已经开始回暖,加上把孩子从老家接过来,给孩子一个稳定的住所的愿望就越发强烈,永作租房客的想法也就开始动摇了……”最终,她以6500的价格从房主手里将房子买了过来。在她的朋友中,坚持租房到现在的后悔不迭。

现在,赖女士与丈夫在东莞开了一个厂,生产电子产品,企业蒸蒸日上。尽管,作为台胞的老公并不看好深圳房价被热炒的势头,但在权衡之后,再购房的愿望也越发强烈起来,毕竟,深圳的房价相对于香港与台北,还算不上高。言外之意,在购买力充裕的时候,房价并不是考量买房的惟一要素,反而为孩子,为家庭的考虑占了很大的比重。

我要自己的房子!不可能租房一辈子!……

中国人讲究“安身立命”。显然,“安身”的现实注解就是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而这也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置业购房相契合。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在今年的一个调查显示,在8729名受访者中,87%的人不愿意租房过一生。而世华地产在今年3月的调查则显示,深圳人的购房习惯有了根本变化:过去,来到深圳3-8年后购房是常态,而目前1-3年也成为常态,而这些人,基本无法依靠自己的收入支付房款,两个家庭、两代人共同承担一套房子的首期甚至是按揭已不鲜见。

显然,无数城市白领,无数的他们给深圳房价注入了持久升腾的活力,就像在水煮开之后,还在不停地添加柴火。

与房市赌博的人

18个月以来,深圳经历了一次没有前例的房价狂飙:平均房价从2005年的7000元 / 平方米上涨到接近16000元 / 平方米,仅今年头6个月,房价就上涨了50%。

“事实上,深圳房价最‘疯’的时候是从2006年年底到今年年初,在三级市场上,房产中介的报价一天一个价,让人目不暇接。”就职于深圳一家纸媒地产部的 谢小姐,如是描述那一段“最好的时光”。

她回忆说,在那个时间内,再多、再贵的新房推出,总是会被一扫而光。房价不断刷新历史纪录,买者依旧如云,人们似乎对数字失去了感觉——“根本不像以前买房,不仅要看样板房,还要无数次到楼盘实地考察,在那个时间,不论价格,有房就买。”投资者并不抱怨价格,他们的愤怒在于——并不总能买到新房。“有的投资客,下订的时候全是用蛇皮口袋装现金,堆得跟小山一样。”

如此强大的吞噬力,如此强大的购买意志,房价怎能不涨?在谢小姐看来,深圳人的投资意识远远在内地人之上。就像她本人,走出贵州来到深圳打拼,也是出于偶然,一夜间开了窍。2006年之前还在租房的她,在06年四月之后便开始了“疯狂”的房产投资之旅,连续不断“吃下”三套房子,从市值来看,她早已是这个城市房价神话缔造的N个百万富翁之一。不过,这个富翁却在房贷上打上了另外一个“负翁”的标签,到底多少,她不愿透露,对于记者上万的猜测,她只是肯定地笑笑而已。

说起开窍的那一天,是在2006年四月,她带报社组织的深圳购房团去惠州。她说,那里的城市建设当时还是一团糟,但带去的人就像逛菜市一样,买房就如买白菜,只问了一个价格,一听才3000多,当下就抢购一空。“他们买房就像买期货一样,赌的就是五年之后的价格,那里将是中国第一大的石化基地,房价没法不涨。”

看涨!便成了所有投机与投资的目光汇聚的焦点。

只是相对于谢小姐这种初出茅庐的投资客,深圳房地产圈关于炒房的现实与神奇的故事比比皆是,仿佛,满城尽是炒房客。

由小渔村发展而成的深圳,有一群平地起楼的原住民。在同行的眼里,他们是城市化以及房价生长的最大受益者。一般而言,每家几乎都会立一栋七八层的小楼,每月坐收数万元的租金,从不担心没人租房——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给了他们平地起价的先天条件。

当然,相对于这些“包租公”、“包租婆”,在时间差上占尽了便宜的人,似乎更具有蛊惑性。岳林的一个同事,早年买下一套130万的别墅,加上装修60万,也就在200万左右的投入,但今年出手卖出后,真金白银的赚了500多万。股市与房市是当下中国人最为倚重的两个投资渠道。因为,在现实条件下,可供中国普通居民选择的投资品实在不多——比起普洱茶、艺术品,甚至是奢侈品,股票、房产还是更可靠一些。但相较阴晴不定的股市,房产又更可靠。何况,房产比股票更“重”:股票只是一张纸,而房价即使下跌,还可通过出租房屋挽回损失。“没有更多的投资产品,没有更好的投资渠道,大家就蜂拥进入房市,房价怎能不持续上涨?”谢小姐对于自己的“疯狂”的投入充满了自信,“虽然不确定,但听说,现在深圳最猛的炒房客,手里握有上千套的房子,只是这种等量级的炒房客一般都很隐秘,决不轻易露面。”

深圳房价难不成是炒出来的?今年4月,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公布《深圳蓝皮书:中国深圳发展报告(2007)》称,去年置业者中有超过30%在取得产权证后半年内转手。“像炒股票一样,他们一波一波地在炒房子。现在的房产证就跟烫手山芋一样,过不了几个月就转一道手。”深圳发展银行高级业务经理如是表示,他见过一套房子,半年内转了三道手。 而在中介圈内,一则传言广为流传:8000个炒家控制了深圳将近30%的二手豪宅。同样,在媒体人的记忆中,还有某个楼盘90%以上的房子被“炒房客”一锅端的个案。

后记

看涨!就像深圳城市上空永不消逝的电波。

913日,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公布了8月房价,深圳一手房当月上涨了17.6%,在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排名第二;而在二手房上面,深圳上涨了22%,高居第一。

而在这个消息发布前两天,中国城市论坛2007北京峰会则在其发布的《中国城市品牌价值报告》中称,深圳置业成本、宜居指数均居全国之冠。

不难看出,深圳的房价已经步入了一个向中英街对面看齐的轨道。似乎也是暗合了深圳房价的香港因素,深圳国土部门日前就外资在购房政策进行答疑时,称如确实需要可通过不同产权人购房自住,从以前的一套变成了两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