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2007年10月号文
文/薛涌(美国)
1999年,中国女足和美国女足争夺世界杯冠军。虽然地点是在美国,但全场中国队占据上风,加时赛甚至险些破门。尽管最后美国队靠点球拿下了比赛,而中国队却无疑是那届的无冕之王。
眼下,中国在本土主办世界杯,明年还有奥运会,照当年的意愿,今明两年该是中国女足捧世界杯或奥运会金牌的时候了。但是,我们却不得不面临这样的现实:中国女足,早已和美国女足不在一个档次上;比起德国和北欧诸强,以及巴西新秀,也差了一截;亚洲老大的位置未必拿得了,甚至在加拿大、澳大利亚这样的队面前,也占不着便宜。毫无疑问,中国女足已经不是世界一流强队。世界一流强队也不会把中国女足当主要对手。
中国女足起步那么高,而且一直是奥运金牌的重点项目,为什么几年之内,就被美国远远甩在后面?这不是仅以运动技术能够解释的问题。简单地说,美国女足是一种社会运动和生活方式的产物,根深叶茂,生机勃勃。中国女足,在中国社会里则没有根基,不过是行政的产物,最多是个小盆景,怎么能和原始森林里的大树比高低?
关于美国女足,我曾撰文介绍过,那是女权主义和女性解放运动的直接产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美国正处于女权主义运动的高峰,大学开始男女同校。体育则是美国教育的核心内容,有时甚至能喧宾夺主,比课堂教学还重要。男女同校后马上提出的问题,就是男女的体育运动如何组织。
女权主义者在此时指出:学校不仅要男女同校,而且在分配资源上也要男女平等。体育作为教育的核心,就更要平等。比如运动队,男生有百分之几的参加运动队,女生中也应该有同样的比例。如果学校大部分运动队都是男生,就等于把大部分体育经费全用到了男生身上,是歧视妇女。结果,美国教育界通过了正式的法律,在花纳税人钱的州立学校,体育资源男女均分。
这样一来,各校都有了麻烦。州立大学一般规模大,是大学体育的大本营。学校的运动队男女比例有了法定的指标,自然是女运动队招不足人。更何况七十年代时的体育中女子项目也少。特别是像橄榄球这种人数最多的运动,根本没有女子参加。女运动员不足,许多男子项目就无法上马,否则就成了性别歧视。女足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因为美国人是足球盲,在这方面没有偏见,不认为足球是男人的专利。看贝利等大明星踢球,也确实挺好玩。男孩子忙着橄榄球、篮球、棒球、冰球这些传统项目,没有时间尝试这一新鲜的运动。女孩子刚刚进大学、走上运动场,那就要她们踢足球吧。最重要的是,足球是个大集体项目,要求的人多。建女足,一个大学女子运动员的指标就很容易完成,男运动队也就可以开张了。所以,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女足在美国一下子就热了起来。
可见,美国女足是在两性的运动狂热的双重压力下成长。女生们受女权主义“不让须眉”的精神的感召,纷纷跑到运动场上拼杀;另一方面,男生也求着女生:你们不踢球,我们的橄榄球也玩不成了。拜托!——女足背后的社会力量,因此就异常雄厚。
等这代踢球的女孩子长大当了母亲,“足球妈妈”阶层就在九十年代初崛起。“足球妈妈”在美国文化中有着特定的含义,主要是指美国郊区中高产阶层中那些不需要工作、一天到晚围着孩子的教育转的“贵夫人”。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读大学、踢足球的女孩子,一般多是白人女性中的精英,文化高、嫁的丈夫身份也比较高。她们有着比同龄劳动妇女更高的教育,却又不工作,于是把自己的才能全用在教育孩子身上。在传统上,体育在美国教育中占核心地位。特别是男孩子,从事集体的球类项目是成长之必需。不过,在这些新贵主妇眼里,主流体育过度商业化,失去了培养人格的意义。比如,篮球是大城市贫民窟里黑孩子的运动,橄榄球充满了铜臭气,孩子们总梦想着以后打职业赛,为此走火入魔,耽误了学习。她们让孩子玩球,不是塑造未来的职业明星,而是培养孩子的组织纪律性、领导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团队精神等等。这些是作为社会精英所不可缺少的素质。她们自己踢过或者见识过足球,觉得足球和商业化的体育不同,非常纯洁,正好适合她们教育孩子的需求,于是就一天到晚开着车,把孩子送到足球场。所以,富裕阶层是美国足球的主力。没有政府的支持,其资源也十分雄厚。
如今,美国成为足球最普及的一个国家。有些统计表明,除了巴西外,美国踢球的人口是世界最多的了,虽然美国人不太看球。不过,这些踢球的人口中,将近一半是女性。我住在波士顿的近郊,属于足球比较发达的地区。在从家里开车出去十分种左右的半径内,至少有四五个绿茵场,总有孩子在那里踢球。我女儿才八岁,班里的女孩子,大致有一半到三分之一都踢球。更重要的是,美国的孩子踢球,常是家里的一件大事。家长和兄弟姐妹、同学朋友都到现场助战。有时一场高中比赛,就有几百观众。大学队则观众更多。这也难怪,美国女足战胜中国队后,开办起职业女足来。虽然后来职业女足经不住市场考验而倒闭,但是其平均上座率也达到六千多。照欧洲女足运动员的说法,美国没有经营足球的经验。在欧洲,平均六千多的上座率就可以维持职业比赛了。
虽然美国职业联盟停办,但是大学女足仍然大潮汹涌。头二十五名大学队的女足水平,大致都可以和中国女足一战。因为美国大学重视体育,不少有运动才能的人,要靠自己的体育特长被大学录取。所以,每年大学招生时,运动队也就象招运动员一样到高中毕业班去选秀。而高中女足,更有上千之多。不久前《波士顿环球报》刊登一高中女足运动员的训练日程,我一看就吓呆了:上下午两节高强度训练课,竟达三四个小时,和专业队已经没有区别。就是这样,她是否能进理想的大学女足也还难说。中国女足和美国大学冠军队比,未必是对手。如果美国真组织一个高中全明星队,也够中国女足招架的了。
在中国,女足则是个根本不应该存在的项目。中国的女孩,有几个把足球当日常运动呢?这样的运动没有根基。当时拉出女足来,是觉得世界上踢女足的不多,缺乏竞争对手,我们由国家投资,从田径队拉出几个身体超强的,经过系统训练,必能轻而易举地造就一支世界强队,乃至拿世界杯或者奥运冠军。可惜,我们万没有想到,足球是美国女孩子中最普及的运动,大学比赛照样卖票,观众不少,人才济济。不仅美国,受美国影响的国家,如加拿大等,女足的基础也远比中国好。他们不过是缺乏国家投资而已。但是,一旦女足普及到一定程度,没有国家投入,社会特别是教育机构也会自己投资。所以,中国女足被美国女足抛下是必然的,而且距离只会更大。加拿大等国的女足超过中国,也将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中国女足的失败,充分显示了官办体育的政绩工程正处于什么样的死胡同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