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做老几?
文/姬十三
我在家中是独生子,小时候,晚上被关在家里的时候,就会眼巴巴地羡慕有兄弟姐妹的孩子。但后来交流下来,发现他们在那时候也羡慕我,向往吃东西没有人分的感觉。
在家里排行第几最好?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谱,不过可能不会有人信,其实这是个热门的科学问题。
最早是在1874年,弗朗西斯?高尔顿(Francis
Galton)爵士在他的书中提出,相比而言,一家中的长子更容易取得良好的社会成就。这项观点引发了无数后继的研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人口统计学家纷纷提出自己的证据、模型和解释,争执不休。一派的观点认为,排行前面的孩子,比起排行后面的人,智力测验分数(IQ值)较高,这种差别虽然微弱,却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意义,这是由于成长过程中排行不同的孩子所受到的家庭教育、父母的关注等不同所导致。另外一种观点则引入了生物学因素。这种假说认为,母亲生了越多的孩子后,她体内有一种抗体的水平会越来越高,而这种抗体会侵袭胎儿的大脑,影响他的智力发育,造成后生的孩子在智力上相对较差。但是,这种关于先天母体环境的假说还没有得到实验证据的支持。
不过,也有人对这种出生次序和智商之间关系的可信度表示怀疑,因为这背后的原因纷纭复杂,而以往研究所用的证据多经不起仔细推敲。总之,“出生序效应”是个出了名的难题,以前的形势好比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没有特别有力的实验能一锤定音。
但是到了今年6月,情况两样了。Science杂志发表了几位挪威研究者的一篇短文,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一位心理学家的话说,这篇论文是“这个领域中近70年来最为重要的”。
挪威人的卖点在于,他们发现,在有种情况下,孩子在家里的地位次序跟他们的实际出生次序不一样,比方说,如果这个孩子是老二,但是老大在出生的时候就夭折了,这样,这孩子在家庭里成长的时候,事实上是被当作老大来抚养的。如果“出生序效应”是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那么这种家庭里的“老二”的智商就应该相当于正常家庭里的老大,而如果“出生序效应”是源自先天的母体环境,那么“老二”的智力就还是老二。现在,只要找到足够大的样本量,用统计学的方法证明不同次序的孩子的确存在智力的差异,问题就解开了。
幸运的是,挪威人找到了24万多条18~19岁年轻人的智商、家庭情况信息——这些青年在入伍时,留下了详细的记录。研究者发现,长子的平均智商达到103.2,而老二们的智商要低上3个百分比左右,为100.3,第三胎孩子平均约为99,这就说明“出生序效应”是真实存在的,长子果然占尽便宜。进一步对那些由于老大夭折而“晋升”一级的孩子进行统计,发现他们的平均智商也达到103,这一步的研究就说明,“出生序效应”与先天母体环境无关,完全是由孩子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
这些差异虽然微小,但是Science杂志的评论家表示,从统计学上看,智商的小差异也可能构成将来生涯发展上的大差别。社会学家在试图解释这种“出生序效应”时表示,长子的优势是,他在幼年也就是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能受到父母全心的照顾,这对他的认知发展会造成长远的影响,而且当下面的弟弟妹妹出生后,他往往还要负起教育他们的责任,在这种孩子间的互动中,教授者会获得更大的收益。
但是,如果生来不是长子,难道就招招败了吗?事情远非如此简单。因为对于人类复杂的认知活动来说,智商测试能评估的只是冰山一角。评论家说,不同次序的孩子所擅长的事情可能是不同的。相对长子而言,小一点的孩子往往更具有冒险精神,更富有创造力。这么说起来,你愿意做老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