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震海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周前在德国参加八国峰会时,会见了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法国新任总统萨科齐,取得了德法领导人对日本加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问题上的支持。有消息显示,今年七月,日本可能提出一份关于联合国安理会改革的新方案,再次启动
“入常”行动。对此,中国政府和民间到底如何应对,这将成为中国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2005年,针对联合国机构改革问题,日本与德国、印度、巴西三国一起,组成所谓的“四国俱乐部”,启动“入常”程序。但“四国俱乐部”成员却各自遇到各自的支持国和反对国。
显然,各大国在其中都有自己的利益和战略考量。对中国而言,日本“入常”带来的既有历史情感的因素,也有现实和未来关系中的结构性矛盾因素;既有政治层面的缺乏信任,也有民间的情绪化反应。尤其是2005年4月的中日民间风潮,及随之而来的的全球数千万华人反对日本“入常”的签名,更使其时的气氛充满了情绪化和火药味。今年日本若再次启动“入常”,就中日关系的表面氛围而言,显然已与两年前不同,只不过中日关系的结构性矛盾却依然存在。
在中日结构性矛盾取得共识之前,对中国政府而言,继续强调地区平衡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平衡,也许不失为一个权宜之计;此外,考虑到届时日本与其他国家结成的新的攻守同盟,酝酿新的应对方案,一如两年前从日本的“四国捆绑战术”到中美在“四国捆绑反对”方面找到利益交集点,亦可巧妙地将日本“入常”化解成为不是中日之间的问题。
对中国民间而言,再次重复两年前的情绪化激烈反对,显然已与中日关系的最新态势不相吻合。与此同时,中国的学界和舆论则须开启一种理性探讨的氛围,亦即日本“入常”到底将给中日关系和地区格局带来哪些深层的影响。只有当拥有足够的资讯和思维指引,民间才能出现理性的思考空间和成熟的公民行为。
其实,日本“入常”在为中国外交和民间带来难题的同时,也为中日关系带来新的成熟思考的空间。中日关系究竟能否超越“两强并列”期的茫然、冲动和迷失?中日民间能否理性梳理彼此对对方的情绪?尤其是中日领导人之间能否建立某种默契,并以此来引导和说服各自国家的民意?这些看似虚无的问题,实际上涉及中日关系的一些根本东西。像安倍首相访欧期间,一方面要求德法支持日本“入常”,另一方面则又游说欧盟不要解除对华军售禁令,这样的做法很难让中国民众在日本“入常”问题上改变态度。
因此,面对日本再次争取“入常”,中国如何应对,未来有三个层面可以区分:一是政府对策,这自然涉及到中国对联合国改革的整体思路,以及地区间席位的平衡,相信短期内不可能有重大突破;二是中国民间的理性情绪梳理,这虽非一日之功,但却至少应避免出现两年前的民间情绪动荡;三是中国的媒体和知识界,有必要开启一种中日关系理性探讨的氛围。
借着直面日本可能再争“入常”这一事实,中日两国的人们若都能藉此思考两国关系和人民心理结构中一些深层而微妙的东西,并在理性的氛围中思考两国关系未来的走向,那么所谓的“支持”还是“反对”,反倒是次要的了。